牛伯甲骨文——造字(转注)

作者:肖唐
发表时间:
+-

人们喜欢用7月1日做纪念日、节日。今年我用它记录书的前半部分修改完成,休整之后将进入下半场。最难的是“中国大故事”一章,怎样讲好这个故事困扰了我30年。上学的时候班里有约三十位同学,我是唯一的外国人,另外的一位少数民族同学是位窈窕的美国黑妹。老师讲课提到亚洲特别是中国的事情时,总是看着我,期待我给大家讲个“中国大故事”(big Chinese story)。然后我忽然明白,和别人讲好一个本民族的故事实在不易,有点像翻译的信达雅,需要深刻理解双方的文化和语言。这是下半场我必须面对的挑战。

转注

老寿孝考

古汉字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甚至含隐喻成分的综合体,加上假借、转注,所以不能把甲骨文说成象形文字。指事、会意字多了一点一横,概念就是全新的,就像一个句子表达一个意思,但是句子之间的关系却可以创造出全新的意境。

关于转注用字方法的解释相当复杂,最经典的是许慎的解释:“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取一字“老”之意以盖数个汉字,就是同意相受。老,寿,孝,考就是这样,可以从字形的偏旁部首角度考虑,也可以从意义方面互训,还有从字音方面解释转注字。特别提醒的是这种方法和后面的假借一样,都是用字方法而不是造字方法。塞勒(R.Thaler):“研究反常不是为了颠覆传统理论,而是要完善传统理论”。这类转注字就是造字大路外的小路一条,借形,借音。转注和假借的不寻常的方法使造字理论系统完善。

寿(壽)shòu

【牛伯】“寿”的本义是农事耕耙过后的大片田地上的纹路,逶迤长远。引申为人活得久,长命(寿星)。泛指年寿、寿命(《楚辞·涉江》:“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争光”)。又引申为老年人的生日(寿辰)。还用作婉辞(寿衣)。

《说文解字·老部》(活得)久也。魏励:长寿。

【解析】金文字本义牛伯按照转注造字法解释,也有认为是形声造字,从老,简化为“?”(形旁),从                                               (读音畴)或者半边万字符“卐”(见“符”字),为声旁。卐”寓意无限延伸,命长。以“寿”字做边旁的字都涉及时间上的延伸。“死而不亡者寿”和“留取丹青照汗青”说的都是生命结束,但给人们留下经典、不死的千古情怀,虽死犹生,寿字包含“卐”的深层含义。

造字时代已经关注寿命问题,寿命延长是物质水平提高的结果,文明的进步依赖寿命增长,因为认知的进步依赖于长期思考和经验的积累。远古人寿命20岁,当代的宗教哲学科学技术,还有文学艺术,都需要长时间的学习。人的寿命不断延长,“人70古来稀”更新为“70仍是小弟弟”,退休的年龄也随之推延到60~70岁。寿命延长的原因用现代南非沙漠中的原始部落亢人((!Kung)做比较发现,亢人饮食保留着采集有机的健康食品,没有工业化社会的三高,但缺医少药,活过60岁的亢人约占总人数的1/10。这个数据和卫生设施一应俱全的工业国家长寿人口比例大致相同(注2)。由于寿命增长社会出现大量有退行性疾病的老年人,如加缪所说:“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生活”“重要的不是活得最好,而是活得最多”,新问题下的新概念层出不穷。日本和中国香港地区人均寿命世界排名连年夺冠,其中的社会学和生物学原因值得探讨。尊老传统、饮食健康、社会保障、中西医兼顾、健康的心态和生活、社交方式都很重要。中国传统认为“阳德主荣,阴德主寿”,本质是外练的成就、成功(阳德),和内修的品德、功力(阴德)对人生的影响。总之延长寿命方法的本质是保持代谢和社交弹性的技巧,比如人体激素双向调节代谢等多种机能,胰岛素降低血糖,饭后避免血糖过高伤害脏器;胰高血糖素则升高血糖,在饥饿的时候调动糖原、脂肪,分解为单糖保持血糖稳定,双重激素调节使血糖在各种状态下都保持平稳。胰岛素抵抗就是缺乏调节血糖的弹性,进不可攻、退不可守,血糖飙高或落入谷底即丧失调节能力。 

◆“寿”的英语longevity借用拉丁文longaevitās(长寿),来自longaevus(古代,古老)+ -itās(拉丁语名词化后缀)。本意就是,时间上大幅度延续。

◆“寿命”的英语lifespan,构成为life+span,life来自古英语 līf(生命),来自原始日耳曼语 *līb? (生命,身体) , 来自*līban? (留下,被留下),源自 原始印欧语 *leyp - (沾,粘);span来自古英语 spann(手掌宽度)源自原始日耳曼语 *spannō (跨度,手掌宽度)。词汇构成很简单,就是鲜活生命的跨(宽)度,源于手掌的宽度,手是人体生命的一部分,用生命的一部分诠释生命特征,和汉字寿字有异曲同工之妙。延年益寿是个从未衰减过的古老话题,人们对延长寿命的总结为:“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安宁”。《科学》杂志(Science)2023的重磅研究结果(注3)提出了关于寿命的一种可能性:适当的饥饿感可以延长寿命,即饱食终日是威胁健康的杀手,健康状况由来自远古因食物匮乏而对饥饿高度适应的基因。

孝(孝)xiào

【牛伯】“孝”的本义是背着长发老人,善于奉侍老人。非常周到地供奉祖宗,祭祀祖先(《论语·泰伯》:“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大禹治水,自己饮食很简单,而祭祀鬼神的祭品很丰盛)。引申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西周始重孝,此前可弃老。又以孔子为始祖的儒家把“孝”规定为礼教的基本之德,予以极端重视。佛教进入中国,在慧能六世将“孝”加入佛教。儒家最早的经典,仅《论语》和《孝经》)。丧,丧服。(笔者读书后解儿女之孝道:孝分三等:给予衣食;给予衣食并顺从;父母引以为荣。《孝经》:“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曾子甚曰:“居处不庄,非孝;事君不忠,非孝;涖官不敬,非孝;朋友不信,非孝;战陈无勇,非孝。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

《说文解字·老部》善事(服侍)父母者。魏励:子女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

【解析】金文造字用“老”(省)为形旁,意老人,和矮小的幼子(形旁)转注老小(父子、爷孙)顾盼奉侍孝敬的关系。用老人和孩子的字符互动造字极具画面感,是无数父慈子孝、天伦之乐生活的真实写照。尽管造字时代可以弃老,但如此造孝字是后来儒、佛把孝道上升为礼教的文化根基,为后人点燃照亮逆弱肉强食文明之路的火炬。有西方学者认为人从动物世界的分离从骨折痊愈开始,因为对没有生存能力的病人付出巨大的代价使其康复而不是像动物那样顺其自然放弃,启蒙文明。盖洛普(Gallup)首席执行官乔恩·克利夫顿(Jon Clifton)认为:“幸福不仅仅取决于财富或经济增长,它更关乎信任、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以及是否有人可以依靠”,是“孝”造字的国际版注脚。

华夏文明有尊老爱幼的传统,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父母本是现世佛,求佛不必上灵山。孝道,是义务和责任,更是幸福和智慧,因为照顾今天的老人,就是自己老后被照顾的起点。古人养儿防老,是中原大地最可靠、顺遂、高效的权衡,所以多子多福是传统幸福指标。“百善孝为先”,曾子把孝字解读为关乎正心和忠信义勇的品德。对国家,孔子的实用性礼仪道德体系是维系一个古老大国行使行政权力的先决条件;对家庭,尊老和爱幼互动产生孝心和红包,“它揭示了中国伦理的实用主义本质,并非只出于权宜或方便增进社会关系,不是自私,而是互惠”。 牛伯对孝道的总结:“孝分三等:给予衣食;给予衣食并顺从;父母引以为荣”,各人能力有别,所以虽然百善孝为先,但实践上孝道“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

◆“孝”的英语filial来自拉丁语fīliālis(来自子女的孝),来自filius(儿子)/ filia(女儿)的孝。英语“孝”字也是由子女围绕父母的内容构成,“孝”是人类文明共通的感情和社会责任。现代西方社会养老是以社会福利为老人提供经济和健康保障,旧时的西方社会也是靠儿女赡养老人,并有相关的法律。《圣经》里的十诫,对人的六诫的第一条就是孝敬父母。可见孝敬老人是全球文明对动物丛林法则的扬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