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因斯坦逝世七十周年之际的联想

作者:历程历程
发表时间:
+-

在爱因斯坦逝世七十周年之际的联想

 

1955418日,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逝世,享年76岁。按现在的标准,他当时还正当盛年。这不,川普今年都79岁了,折腾得正起劲儿呢。

除了科学,爱因斯坦的人文思想,也是非常独特富于个性的。例如,他晚年时把生死看得比较淡,能够放得下。

这天,1955417日,爱因斯坦因腹主动脉瘤破裂导致内出血住院。这一动脉瘤早在1948年时曾由鲁道夫·尼森(Rudolph Nissen)医生通过手术加固。爱因斯坦还带着一份正在草拟中的演讲稿入院:他在为纪念以色列建国七周年准备在电视上发表的演讲准备讲稿。不幸,他未能完成它。

住院后,爱因斯坦拒绝再一次进行手术治疗。他居然说:我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用人为手段延长生命是没有品位的。我已经尽了自己的责任,是时候离开了。我会优雅地离去。次日清晨,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医院(全称是Princeton Medical Center, 现在还在)去世。

也许,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他已经完成了他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离开得正是时候,没有什么可以再让他牵挂纠结遗憾留恋的了,也无需给世人有照顾他的机会,不留麻烦。他离去时的潇洒和决绝令后人感叹和感念。

19651213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的一场纪念讲座中,核物理学家罗伯特·奥本海默,也是他的同事,这样总结他对爱因斯坦作为一个人的印象:他几乎完全没有世故,也完全没有俗气。他身上始终带着一种奇妙的纯真,这种纯真既像孩子般天真,又有着深沉的执拗。

爱因斯坦唯一的一次访问中国是在1922年底至1923年初,当时他是在一次环球旅行的过程中顺道到访的。这次旅行的起点是欧洲,经由中东、斯里兰卡、日本等地,最终返回德国,而中国只是其中的一站。访问时间与行程概况:19221224日,抵达上海;停留约 五天,主要活动集中在上海;192312日,搭船前往日本;在上海,爱因斯坦主要进行了与当地德侨和文化界人士的接触、在德国侨民学校短暂演讲(非公开大型学术报告)、参观市容和感受东方文化;访问期间未对中国高校或学术机构安排正式访问。

爱因斯坦在旅途中写下的日记和书信,后来被整理出版为《爱因斯坦旅行日记》(The Travel Diaries of Albert Einstein2018年首次英文出版)。在日记中,他写下了在上海的短暂逗留时,对中国人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观察。他写道:

中国人勤劳,但思想呆板。
中国人甚至连孩子都坐着不动,面无表情,好像机器人。
这些中国人是一个特别奇怪的民族,如果他们能取代其他民族的话,毫无疑问是非常遗憾的。

1930年代,他曾支持中国的青年科学家,并鼓励中国与世界科学界接轨,并为清华大学的一些教授和学生写过推荐信(例如赵忠尧)。

【注记】赵忠尧(1902—1998),杭州人,是发现正电子的实验先驱。赵早年赴美国留学,在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家罗伯特·密立根(Robert Millikan1932年诺奖得主)指导下研读。在此期间,他使用放射源轰击重元素,观察到了一个异常的现象,即:高能伽马射线通过物质时产生了带正电的粒子。他记录下了这些不可思议的轨迹,但由于当时理论尚不明确,他没有确认这些是正电子。文章写出后与同学卡尔·安德森(Carl Anderson)联名于1930年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1932年,安德森在云室实验再次清晰地拍摄下了同样的轨迹,并解释和确认了这是正电子轨迹。很快,安德森的工作以单独作者的一篇2页纸论文的形式发表在1932年的《科学》杂志上,并在4年后,即193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他才31岁。换言之,赵忠尧的工作为安德森的发现提供了重要线索,但后者重复了实验同时还得到了正确的解释。后来,赵被认为是发现正电子的第一人但未获诺贝尔奖。安德森晚年也说赵本应该获诺奖。

应该指出的是,早在几年前的1928年,保罗·狄拉克(Paul Dirac)就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上发表了他的以数学构造推理为基础的正电子理论。关于这个,赵忠尧可能真不知道。而安德森却没有放弃探索他们共同发表的关于“不可思议的轨迹”的问题,并最终找到了解释,使得他们观察到的神秘轨迹成为完全可以思议的期待中的事件。这时,1932年,赵忠尧已经离开美国回到中国的清华大学任教,而安德森则继续了他们的实验研究并在理论解释上获得突破,终于完成了整个研究, 使得理论和实验达成了完美的契合和辉映。

一些物理史学者认为,赵忠尧是正电子发现之父,只可惜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发现的意义。

爱因斯坦甚至称赵忠尧为因缺乏理论背景而错过诺奖的可惜天才

他的这个看法,对当今有志于学术探索的人们,仍然有深刻的意义。

爱因斯坦在与华人学生接触时,对他们的聪明、谦逊和勤奋表示好感。当时中国学界盛行科学救国理念,留学生们普遍充满理想主义,这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这个景象,在1980年代在中国重现。然而,在现在的中国,这种景象似乎已经完全消失了。)

据美国物理学会档案记载,他曾说:

这些年轻的中国人所缺的,只是一个没有战乱的国家。他们将来一定能成为一股强大的科学力量。

爱因斯坦的话,今天看,似乎仍然没有过时,但是不完全对。对这句话需要加以的补充是:

一个国家不仅要没有战乱,更要有思想自由、学术独立和个人尊严,才有可能孕育出真正强大的科学力量。

无疑,中国的智力和学术创新潜力巨大。但是,没有自由、独立和尊严,聪明的头脑往往会成为思想附庸。

难怪,虽然爱因斯坦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态持批评态度,他还清楚地表达说,知识分子的觉醒将是中国的希望所在。这个“觉醒”含义更深,它包含了“思想解放”的概念。

毕竟是爱因斯坦。

冥冥之中,他,来到这个世界,肯定是负有使命的。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除了他对人类思想的贡献外,他还自带了无法解释的数字奥秘,用他的生卒日期进行了暗示。

他出生于1879314日,公认314是一个“圆周率”日。

他逝世于1955418日。418原来并非是一个特别的数字,但是因为他,这个日期被人们记住了。

现在让我们揭示他的生卒日期所包含的奥秘。

出生日期1879.3.14 的数字和是1+8+7+9+3+1+4=33

逝世日期1955.4.18的数字和是1+9+5+5+4+1+8=33

这样完美而奇特的数字巧合,极有可能是一种“天命”的昭示。

所以,爱因斯坦的来去,似乎真的存在于冥冥之中。

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在牛顿去世后,为他写了一句极为有名的悼词,镌刻于纪念牛顿的西敏寺纪念碑上:

"Nature and Nature’s laws lay hid in night;
God said, Let Newton be! and all was light."

翻译成中文:

自然与自然的规律隐没在黑夜之中;
上帝说:让牛顿出现吧!于是,万物皆被照亮。

若果真如此,万事皆在冥冥之中。

若果真如此,世事都无需纠结了。

都是好消息嘛。

今天,谨以此文纪念爱因斯坦逝世七十周年。

Einstein.jpg

1922年冬,爱因斯坦在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