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台山的故事(1)
每座山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条河流都是一本书。当岁月的尘埃不太厚重,纤纤细手也能够把它轻轻拂去。越久远越厚重,揭开它不仅要花费力气,有所失去也就难免。而即使已记载过的,又有多少不会散失。正所谓:古往今来多少事。残编断简几回存。
(一)赵尔丰墓
辛亥革命已经百年,对于这个历史过程,就是没读过近代史的人,也会耳闻详熟。孙中山说没有保路同志会的起义就没有辛亥革命的成功。如果再往下说,没有赵尔丰的镇压,同志会还是在立宪的轨道上禹禹独行。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赵尔丰给本来百孔千疮的清王朝浇上了一桶滚烫的热油,火起就再不可挽救。他成了不折不扣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人。但他死后尸骨埋在哪里,却没有几个人知道,哪怕他是近代史的专家和学者。
四川三台有一个著名的道观,叫云台观。始建于宋朝,大小仅次于青城山,是中国四大道观之一。虽然以前香火繁盛,地点却有点偏僻。它现在不仅不在通往成都的交通要道上,离县城也有百里之遥。也许过去的修炼人家选择庙观之地,看中的是风水和仙气,而不是工商业的便利。云台观并没有修在云台山顶,而是在山腿上。拾级而上不到百米高就到了观门,整个观都掩隐在参天翠柏之中。而茂密的林木,从观的后门一直连绵几个叠嶂起伏的山峦直到山顶,和周围稀疏林木的山峦相比,显得格外醒目。
我曾多次去过云台观,当时观已被毁坏,主观成了绵阳精神病院。在那些布满蛛网的残桓断壁上不少人留有到此一游的姓名。在逶迤的云台山脚下有一条河叫郪江河,它是三台县和中江县的自然地理分界。我曾下乡时在河对面的生产队。去云台观,只需走出生产队,跨过一条名叫九龙桥,也就是由九条雕刻成龙的花岗石做桥墩的石桥,然后穿过一个小镇,十几分钟就到了。
云台山相对河的高度有五百米以上。和同岸的其他山峦相比,高峻而挺拔。比河对面的山也高出不少。赵尔丰的坟墓在云台山峰的另一侧。从坟墓所在的山头,能看到山脚下那条蜿蜒环绕的郪江河,
每当晴天的早上,从山坡上俯瞰,平静流淌的河水,对岸田地里劳作的人影以及远处环绕半山腰环轻荡的山岚和袅袅升起的炊烟,就像看到一副优美的山水画卷。山上有一个小村庄。抬眼望能看到郁郁葱葱的竹林。四川民居的一个特点就是房子周围广种竹子。不管人行走在平川还是山丘野地,猛然看见翠竹簇拥,必有人家在此。苏东坡曾经赋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表达的不光是对竹子的偏爱,也许有居住的习惯和故乡的思念之情。尽管曾经多次遥望河对岸山上的村庄,产生过去看看的想法,但最终也没去。
百年过后,一些脚踏过历史潮流的浪尖之人,色彩慢慢变得黯淡,而赵尔丰却从一个响当当的屠夫,正逐渐地脱胎换骨,向一个民族英雄的地位转换。这真是耐人寻味。倒不是一定要指责昔日的弄潮人,他们尽管有人都固有的私欲和认识的局限性,但有人天生注定了就是英雄路上的垫脚石,充当着悲情角色。再说,历史有时也真会开人的玩笑。
赵尔丰被诱捕后,当众给一刀砍掉了脑袋,据说头放在身旁眼睛还园睁着,死不瞑目。其实更加倒霉的是给脑后一炸子儿,留下一张面目狰狞,让人恐怖的脸。
中国千百年的风俗是魂归故里,而赵尔丰属汉军旗,应该是最早加人满清军事组织八旗兵的汉人,祖籍辽宁。旗人入关两百多年,都生活在大小不同的城市,不是还在军队服役,就是做了城市的平民,落叶归根对于他们真是扯淡。不管怎样赵毕竟还是前总督,若由他变成野鬼,只能说明他的德性太差。至于赵尔丰死后,谁收的尸,怎么又会埋在云台观附近,至今是一个谜。但可以说,他葬在离成都几百里外三台县,和云台观一定有某种关连。至于如何,留待专家去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