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刘少奇之女刘涛——谁捅了我的窗户纸?
我与刘少奇之女刘涛——谁捅了我的窗户纸?
万润南
美国有个畅销书作家,斯宾塞.约翰逊,写过一篇非常有哲理的寓言:《谁动了我的奶
酪?》。中国一位名导演的前妻、也算是大家闺秀,写了一篇《谁睡了我的男人?》(洪
晃:《谁睡了我的丈夫?》)。我没有前者的深刻、也没有后者的粗俗,所以就写这篇
《谁捅了我的窗户纸?》。
我不喜欢悬念,所以先告诉你们答案:是王前。
我在文艺社时,负责《新清华》文艺副刊的编辑。编辑组有十位秀才,笔头都很来得,其
中只有一位女生,叫付烈。她是自九的,和刘涛同班,也同宿舍。有一天我去她们宿舍找
付烈借书看,恰好她们下课回来。仿佛众星捧月一般,刘涛在同班女生簇拥下迎面而来,
那份雍容华贵、那种仪态万方,绝对是清华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看呆了,那傻
样,就像蛤蟆仰头看到了天鹅。当年楚霸王见到始皇帝的车辇,很有出息地说一句:“大
丈夫不当如是耶?”我却只会很没出息地咽口水。
后来文革了,刘涛家里倒了霉,就搬到她生母王前家住。付烈和刘涛算是闺中密友,和我
则有姐弟之情,似乎不确切,这样比方吧:我们一起读狄更斯的《大卫.考伯菲尔》,她
说我是那个考伯菲尔,而她要做安尼丝,是我的“吉神”。有一天,我的“吉神”向我通
报:她打算不理刘涛了。我问为什么?她说班上同学都不理刘涛了,她再保持联系,压力
太大。我说不可以。她问为什么?于是我说出一番道理来:“其他同学不理刘涛,对她没
有太大的伤害;你要不理她,对她将是极大的伤害,因为你们原来是朋友。朋友就是要在
患难时见真情。”
这傻丫头,一不小心把这话告诉了王前,后来她也为此后悔不已。那时候,付烈常去王前
家,主要还是为了帮我借书。王前家有许多内部书,我读了一本又一本,仿佛掘到了金
矿。有一天,王前问道:“小付啊,你老往我们这里跑,不怕别人说你同我们划不清界线
吗?”小付老实回答:“我也怕过,后来一个同学对我说„„”
王前非要小付带我去见她。付烈犹豫再三,才告诉我来龙去脉,还暗示我最好别去。我说
没什么,而且很高兴能直接去借书了。王前家在社会主义学院(好像是在魏公村和白石桥
之间)。当年,我那小样还说得过去,谈吐也不俗。王前见了,满意之情溢于言表,对我
热情得不得了。有一次很晚了,还不让走,终于碰上了学院保卫处来查户口。
王前当时的丈夫是聂真,大名鼎鼎的北大聂元梓的哥哥。妹妹是大造反派,哥哥却是大黑
帮,那时候已被专政在外。黑帮家里来了生客,那还得了。于是被扫地出门。很晚了,回
学校已不可能。刘涛就陪我一起在漫天黑夜里寻找栖身之所。后来在西直门火车站的候车
室,我们度过了第一个“良宵”。
我再去王前家的时候,她先道歉,说有件事没有先征求我的意见,她已经做了。王前给学
校领导,当时的工宣队,写了一封信,宣布我是刘涛的男朋友。
我的那层窗户纸,就这样让王前给捅破了。
窗户纸让王前这么一捅,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要说让人“跌破眼镜”,那时清华园里应
该满地都是眼镜碎片才对。我却不得不面对如山的压力。(王前挺会为闺女打算的。)
首先,我必须解释清楚为什么要找最大走资派的女儿?应对稍有不当,我便可能被置于万
劫不复的绝境。我冷静地评估了一下局势,认为最恰当的应对是披上灰色外衣,作消极
状。我从《红楼梦》里挑了一首《好了歌》,来做自己灵魂深处的挡箭牌。但党和群众的
眼睛是雪亮的,我哪里混得过去。一次又一次斗私批修、触及灵魂,都过不了关。我则死
守《好了歌》的底线,不敢后退半步,因为退一丁点,就会是万丈深渊。就这样一直僵持
到毕业分配。
想知道我当时的灵魂深处吗?我从来就不相信刘头上的那三顶帽子。我读过《斯大林时
代》,序言里有这么一段:布哈林等被斯大林处决的反党分子后来都平反了。平反的理由
就是当年安在他们头上的那些罪名,因为那些罪名太荒谬了。(全凭记忆,所以不加引
号)当时我对刘涛和她的弟弟、妹妹说:“不会超过二十年,你们父亲的问题肯定能平
反”。这多少给他们带来了一些安慰,但更多的是对我说法的怀疑。
我的那些异与常人的判断,大部分来源于读书。我读马恩列、毛泽东、鲁迅,也读《史
记》、《通鉴》、诸子百家;读《红楼》、《老残》、巴金、曹禺,也读托尔斯泰、陀斯
妥耶夫斯基、雨果、巴尔扎克、狄更斯、司汤达、欧.亨利。在王前家里,更可以读到当
时所谓的内部书:《第三帝国的兴亡》、尼克松的《六次危机》,还有德热拉斯的《新阶
级》。我还发现了延安时期出版的《毛选》,一下子就看出新版时动了哪些手脚。还有
《曾文正公全集》,还有上百本的《文史资料》„„我读书的速度极快。有人读书是逐字扫
描,那叫精读;有人是逐行扫描,那是通读;我是逐页扫描,这是古人所说的“好读书,
不求甚解”。其实一本书里精彩的亮点,就那么几处。书读多了,这些亮点就会自己跳出
来。我看隔壁班级的网页上正在玩3D画,我眼睛一眯就能看到海豚亮亮堂堂地跳出来,那
都是读书炼出来的本事。
友谊宾馆前本来有一块三角地,大约在王前家和学校的中点,那是我和刘涛初次相约的地
方,后来我们常在此处交换我要读的书。刘涛的女红极佳,她会把我尼龙袜上的破洞织补
得天衣无缝,还给我织了一件明黄色的线衫,算是赏了我一件“黄马褂”。周末,我就去
王前家,她会用黄油烤馒头片招待我。那个年代,居然还有黄油!这些点点滴滴的温馨,
多少缓解了我所承受的压力。
王前十七岁嫁给刘少奇,十八岁生刘涛,所以当年也就四十出头。她年轻时一定极漂亮,
那个年代,还一头乌黑的长发,皮肤白皙如玉,精巧的鼻子稍有一点鹰钩。她待我极好,
还迫不及待地安排我们生米煮成熟饭。本来是天鹅折翅,现在倒害怕起癞蛤蟆长翅膀飞
了。唉,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她和刘涛还喜欢写点小诗、联首绝句什么的。我不太懂平仄、韵律之类的规范,但偶尔出
手,倒也让她们不得不刮目相看。我填过一首词,“偏向绝处飞”,调寄《冰调歌头》,
这是我自创的曲牌,因为比《水调歌头》多两个字,故名。
昨怨鹊桥短,今恨银河遥。
寒夜漫天雾绕,初会三角岛。
同是混世先知鸟,比翼何必曾同巢,双飞上九霄。
偏向绝处飞,心比天还高。
相聚欢,别离恨,虎狼嚎。
狠心相逼,一腔怒火冲天烧。
痴情两相依偎,无语泪湿双襟,驿站度良宵。
谁言冬夜长,神鸟啼破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