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之足球梦
中国梦之足球梦
【话题】在当代社会现实情况下,中国官方口中的“中国梦”和民众内心的“中国梦”的交集部分实际上已经非常小了,而在这个可怜的小小交集中,就有“足球梦”。这里展开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中国梦”是当代中国官方(尤其是习近平领导下的中共政府)提出并反复强调的一个政治口号和意识形态概念。它旨在凝聚全国共识、激发民族自信、对外表明方向、对内加强合法性和领导力。
“中国梦”最早出现于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参观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正式提出,意图表述把个人梦想与国家理想联系起来,强调个人的发展要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大局。
中国官方对“中国梦”有明确的表达,其核心本质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个方面。
国家富强 —— 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
【点评】国家富强了怎么样了?有了钱领导者可以对外到世界上大撒币、支持俄国侵略乌克兰、扶持北朝鲜封建王朝、武力威胁周边国家和台湾,对内除了搞庞大的“维稳”力量和阅兵,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不去做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做的事情。中国人都知道,国家富强后,究竟富了谁、强了谁。
民族振兴 —— 中国梦要让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地位恢复、文化自信重塑
【点评】几十年强制性计划生育,扼杀了几亿未出生的婴儿,如此,事实上直接在人口数量上压制了民族振兴和民族元气。另外,中国早就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还要恢复什么地位?一群号称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发展道路的人,除了吵架、斗争、控制,并不懂什么是“文化”,更不可能有真正的文化自信。
人民幸福 —— 中国梦力求让民众在物质与精神生活层面得到根本改善,包括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点评】除了得到了基本温饱,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一直被压抑着,都必须学习一个人的思想,没有自由的互联网,没有自由表达的权利。虽然 “他们”总是拿“人民”说事儿,“为人民服务”,开“人民代表大会”,但所有国事家事大事小事,包括怎么花钱怎么计划家庭人口的问题,与人民商量了吗?除了那些所谓“人民代表”,普遍意义下的人民能真正幸福吗?在一个没有自由思想和自由表达权利的地方,“社会公平正义”只能是空话和忽悠。
另外,“实现祖国完全统一”,也明确地被官方视为“中国梦”的组成部分之一。
2013年3月17日在全国人大闭幕式上,习近平首次系统阐述 “中国梦” ,并指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实现国家统一。” 这里“国家统一”被普遍理解为包括台湾问题的解决。2019年,习近平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布40周年活动上讲话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在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他又说: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点评】人家台湾人自己有一个民主自由法制的社会,过得好好的,你凭什么要去统一他们?如果想认真的话,应该先改进自身的社会制度,融入文明国家行列,与现代文明意识形态取得共识再说统一的话。特别地,可能作这种梦的中国人大多是高高在上者,大众心里根本没有这种共识。
【点评】要认真搞统一,应该首先容许台湾政党到大陆来自由进行政治活动和融入大陆社会。没有这种胸怀,其它都是虚的。
关于实现“中国梦”的途径和方法,习近平接着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要实现这个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而后面这三句话,又被帮闲者们总结归纳为“中国梦三要素”:
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精神——爱党和“爱国”(其实还是爱党),中国力量——党的统一领导
更被进一步解释为:“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制度不是外加条件,而是实现梦的动力机制。”
【点评】哈,满满都是私货嘛。
关于“中国梦”到底是什么,国外学者,如哈佛大学的Roderick MacFarquhar、澳大利亚学的John Fitzgerald等,很快就看出了端倪,他们说:“‘中国梦’不是每个中国人都能自由解释的梦,而是党对国家未来的官方定义。”
说得好,的确如此。
例如,“自由民主”从来不是中国官方“中国梦”中的组成部分。
相反,中国官方在谈“中国梦”时,刻意与西方“自由民主”模式保持距离,甚至形成对立叙事。
官方立场很明确:拒绝“西式自由民主”。习近平在2013年的《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中直接说: “中国梦不是别人的梦,不走西方那一套。”
【点评】他是说,中国梦是他的或者“他们”的梦,不是“你们”的梦。如果你们的梦不一样,那就老实点儿,别做梦了,因为做错了。
也就是说,中国梦不是基于西方自由主义的政治制度,如多党竞争、权力分立、新闻自由、司法独立等,而是建立在他们制定和解释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上的“民主”与“自由”观念。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纲要》等出版物中,习都反复指出:
“我们所讲的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我们所讲的自由,是在法治与秩序之下的自由。”
这意味着:官方承认“民主”和“自由”在文字上的价值,但重新定义其含义,使之服从于他们的领导与他们制定的制度框架。
而且,很符合逻辑地,习对“自由”的含义也做了重新定义
在《中国梦学习读本》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中,他告诉读者:
“真正的自由是人民在党领导下共同创造幸福生活的自由。”
“自由”不再指个体权利与表达自由;而被定义为“人民在国家强盛、社会有序条件下实现幸福的自由”。
换句话说: 官方的“自由” 等于“在他们限定的秩序鱼缸中的自由”,其它的自由,包括“思想开放、政治竞争、对抗权力“等自由,是绝对没有的。
相反,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情况的通报》制定了“七不讲”:
1. 不讲普世价值:禁止宣传人权、自由、民主等作为普遍适用的政治价值,即 “普世价值” ——它被认为是西方意识形态输出的工具。
2. 不讲新闻自由: 媒体要 “姓党” ,不允许讨论新闻独立和媒体监督。
3. 不讲公民社会:避免提倡独立于党的社会组织或自治团体的理念。
4. 不讲公民权利: 不提倡 “公民” 作为独立于国家或党之外的权利主体这样的概念。
5. 不讲党的历史错误:禁止质疑或重新评估党史中的政治运动,如反右、大跃进、文革等。
6. 不讲权贵资本主义或官员资产申报:禁止讨论政治权力与资本利益勾连和要求官员公开财产等议题。
7. 不讲司法独立: 禁止将司法独立作为中国法治改革的方向;强调 “党领导一切” 。
【点评】哈!够全面的。因为这些都是在法律范围外对“自由”空间的挤压,所以连“自由”这个词语本身他们都必须重新定义,以便在道理上能够自洽。毕竟要“以理服人”,而非“以力服人”——此非君子所为也。
罗嗦了这么多,主要是想表达,所谓“中国梦”,要看是谁的梦:“他”的和“他们”的,与“我们”的,原本完全不是一个梦。
不过,公平地说,天地之大,人们也有做同一个梦的时候。这个梦,就是本文标题里点明的“足球梦”——梦想中国成为一个足球强国。这个应该说是上下的共识,没错儿。
足球梦在民间流传,起起落落已历经数十年了。
官方,特别是习本人,也为了这个梦想做了巨大的努力。
他的足球梦也是家喻户晓的。
例如,早在2008年时任国家副主席时,他就对德国总理默克尔说过三句著名的话,语惊四座,在宇宙中回响至今:
“我的三个愿望是:中国进入世界杯、举办世界杯、拿到世界杯冠军。”
这句话后来被媒体称为“习近平的足球三愿”。
都听说过吗?别吓着喽。
在他喜欢的宏大叙事的场景中,足球不仅是他个人的爱好,更被赋予一种政治象征意义——
民族复兴的文化与体育振兴象征。
当他在2012年提出“中国梦”之后,“足球梦”也自然成为其“文化自信”“体育强国”愿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从2014年起,中国对足球的投入前所未有。
2014年,中国 “足球改革元年” 开启举国力量的投入。
2015年,《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出台。
此方案由国务院印发,被认为是建国以来最全面最给力的足球发展顶层设计。
主要目标包括:
到2025年建成 5万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到2030年使中国成为“足球大国”;
到2050年成为”世界足球强国”。

文件直接明确提出:
“足球是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体育项目,发展足球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方案说,教育部和体育总局将联手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足球特色学校;将足球纳入中小学体育课程体系;建立“校园足球联赛体系”和“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通道”;规划到2025年形成全国校园足球人口约5千万人。
方案引起了一系列基础设施与足球联赛实践的改革,包括大规模修建训练场、青训中心;
鼓励地方政府建设“足球城市”;对中超联赛实施“限薪、限投、限外援”等政策,力求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推动女子足球发展,提出“男女足并举”。
习近平在2016年还特别指出:
“足球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
【画外音注释】据《城市快报》2006年1月8日的新闻稿报道,邓小平曾经至少三次提出:“中国足球要从娃娃抓起”。所以习并非这个口号的首创者。
据教育部官方数据显示,到2023年底,全国已有约3万多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接近原定目标的一半以上;各级足球场地数量大幅增加,青少年注册球员人数也显著上升。
但是,毫无悬念地,质量问题也大量涌现,这些问题包括:
形式化严重——许多学校虽然挂牌“足球学校”,但缺乏专业教练与课程;训练流于形式。
体制问题依旧——足球管理权仍高度行政化,足球协会难以真正自治。
青训脱节——从校园到职业队的衔接薄弱,真正的足球苗子难以成长。
教育压力——升学考试和就业前景仍是主导压力,学生和家长普遍缺乏长期投入的动力。
联赛体系陷入危机——从2020年起,因房地产行业危机及疫情影响,中超俱乐部频繁倒闭(如恒大、华夏幸福、天津天海等);大量俱乐部欠薪、退出,使职业足球陷入信任危机;2023年多位足协高层因腐败问题被查处,导致整个体系形象受损。
结果是——校园足球喧嚣热闹了一阵儿,职业足球却崩溃了。
“崩溃了”?耸人听闻吧?
没错啊,而且是溃不成军,一溃千里的样子。
这么说,是因为有中国男足在过去的20年中一塌糊涂的赛事记录和几乎无所作为的赛场表现作为支持。为了证实这个说法,我在下面仅突出地列出几场零分记录的“惨败”故事。
最新:2024年9月,中国对日本,0 比 7
地点:东京
赛事:2026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第三阶段 。
意义:中日交锋史上最大比分失利,也是中国队世预赛史上最惨一战。
舆论称之为“中国足球耻辱之夜”。

【点评】这么说,还是给男足留了面子的,因为他们在耻辱中生存着何止一夜?
2013年亚洲杯预选,中国对乌兹别克斯坦,0 比 3
此赛被视为亚洲中上游球队的分水岭战,中国完全失势。
【点评】乌兹别克斯坦在国际足坛并非“世界强国”,但在亚洲范围内,它是一个稳定的二线强队和上升型中坚力量,它长期位列亚洲足联(AFC)前10名左右,在 FIFA世界排名中,通常保持在第60–80位之间,在亚洲略低于日本、韩国、伊朗、澳大利亚、沙特这些传统一档球队,但强于多数东南亚或西亚小国,如泰国、巴林、约旦等。事实上,有意思的是,它正处在中国足球梦寐以求、却长期未能达到的水平。(嘘,这个情况可不能让老大知道,与他的“足球三愿”的距离太远、太令人沮丧了)
2012年友谊赛,中国对巴西,0 比 8
地点:累西腓
赛事:国际热身赛。
意义:面对世界级强队完全崩盘,暴露实力差距。
【点评】巴西队这个没什么好说的,也没悬念,毕竟只是0比 8,不算太寒碜。
2012年友谊赛,中国对西班牙,0 比 3
虽比分不大,但体现全面被动与技术落差。
【点评】现在看来,可以认为有这个成绩还是不错的。
2010年东亚杯,中国对韩国,0 比 3
延续“恐韩症”时期的心理阴影。
【点评】韩国毕竟是亚洲强队,0 比 3,不亏啊。
另外,日本和韩国是亚洲足球的双雄,几乎难分高下。所以,从时间上看,2010年中国对韩国 是0 比 3,2024年中国对日本 是0 比 7,这明白地意味着中国足球的衰落。
这可如何是好?
看来用大办足球学校的“人海战术”也没有用。
“足球梦”看来很难实现了,“足球三愿”也没人再提了。
非常遗憾,这个梦,毕竟毫无疑问是上下一致取得共识的梦。如果能实现,或者能够继续有理由做下去,“他们”和人民真的会一起非常嗨皮(幸福)的。
非常遗憾,这件事再次烂尾了。
不过,也怪不得他,都怪此地“竟无一人是男儿” ——正如他所言。
也对,正因为此地“竟无一人是男儿”,才使得个别“真男儿”成为真正的伟人呼风唤雨腾云驾雾挥斥方遒一览众山小稳坐江山并为世界潮流的走向指明方向。
另外,即使“无男儿”又何妨?还有女人呐。
非常奇妙的是,这里虽然一直重男轻女,却盛产着优质女人。
所以,男足不中,女足补上啊。
“那是必须的。” ——赵本山语
【女足简史】相比于男足,中国女足长期是亚洲乃至世界公认的强队之一,虽然近年来也面临下滑和低迷,但仍保持了较高的竞技水平和精神象征价值。
中国女足在上世纪90年代达到世界顶级水平,曾与美国、挪威并列为“三大强队”。
1991年,中国女足获首届女足世界杯第四名——中国女足正式登上世界舞台。
1996年, 亚特兰大奥运会银牌,败给美国队,取得亚洲最佳成绩。
1999年,女足世界杯亚军,决赛点球惜败美国,队员被誉为 “铿锵玫瑰” 。
2006年前后,9次获亚洲杯冠军,在亚洲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2022年亚洲杯冠军,以3 比2击败韩国夺冠,重回亚洲之巅。
2023年世界杯,小组未出线,被英格兰6–1击败,开始显露与世界强队差距。
2024年巴黎奥预赛,未能出线,说明实力已低于日本和澳大利亚。
近几年,女足在亚洲仍属第二梯队上沿,略低于日本。
【小结】中国女足是曾经的世界一流,现在的亚洲顶级,她们代表了中国足球“仍有希望“的一半。
也正因为有女足的强大存在,中国梦之足球梦还能做下去。
有梦想,就有希望和光明。
梦想,可以让人们找到精神的寄托和安慰,无论是否真实和是否能够实现。
一个拥有同样中国梦的社会,一定会是和谐的。
即使没有共同的中国梦,有一个共同的足球梦也好啊。可唤作“一点共识”,听起来挺入耳的。
其实,也不必计较,不必太较真儿。
毕竟“人生如梦,转眼百年”,何必太纠结。
退一万步说,即使只有一个人在做梦,在替大家做梦,亦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