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哈姆雷特》

作者:高天阔海
发表时间:
+-

提到《哈姆雷特》(Hamlet),你会想到什么?

是那个一波三折的、王子杀死叔父为老国王复仇的故事?还是王子优柔寡断的做事风格?抑或是他的千古绝唱: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生或死,那是个根本问题)?

第一次读《哈姆雷特》时,我还是个青涩的文艺少年。当年就着朱生豪的译本读下来了。有点囫囵吞枣的感觉。

多年以后,人在海外,淘到了三种版本两种语言的莎士比亚剧作。最近我重读了一遍《哈姆雷特》。

不久前我找到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莎士比亚全集》(评论见此),发现读莎士比亚并非那么困难。关键在于该电子版莎士比亚的电子注释非常方便简洁。

于是,想重读《哈姆雷特》时,我第一个想到的是读这个电子版的。同时,我有一本Hamlet, Prince of Denmark (EMC Masterpiece Series, Access Edition,下称EMC版),有非常详尽的注释。还有一本中国的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双语译林,壹力文库“的《哈姆雷特》(下称译林版)。

我从EMC版开读,不久就发现剧本中有一些细线框起来的文字,旁注说:整个剧本中细线框中的文字是《哈姆雷特》一个版本有而另一个版本无的文字。于是,把译林出版社的《哈姆雷特》拿来对照:发现译林版的倒是有细线框内的文字,再对照朱生豪的译文,似乎也把框中的文字译出来了。只是译林版的中译本有一些注释,英文版则几乎没有注释。

然而,电子版《莎士比亚全集》中的《哈姆雷特》英文版却没有EMC版细线框内的文字,其华语译文也没有。于是决定以EMC版为主来重读《哈姆雷特》。

第一个感觉是:比较之前读过的The Two Gentlemen of Verona(《维罗纳二绅士》),《哈姆雷特》显然是莎士比亚成熟的作品。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集中表现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言辞、思想、行动、城府、谋略,当然还有其忧郁与犹豫;尤其是最后一点几乎就是全剧的驱动力。有人将其译为《王子复仇记》,情节上说大致不差,然而完全无法涵盖该剧的丰富内涵,多少有把该剧简单化庸俗化之嫌。

哈姆雷特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有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插播一句:今天,要找到一千个读莎士比亚的人都不易。我猜:万维网上一百个都找不到!)

先看他的背景和出生:丹麦王子和王位继承人,被送到欧洲名校学习。一夜之间,老国王暴毙。哈姆雷特回到故国,其叔父继承了王位,并且和他的母亲(王后)结婚了。

之后,全剧的主要线索就是:哈姆雷特的复仇。

一开始是老国王的鬼魂现身,告诉哈姆雷特:自己是被现任丹麦国王谋杀致死的。之后,剧情围绕哈姆雷特如何确认其叔父确实犯有谋杀罪,如何设计杀死其叔父为老国王复仇,如何被其叔父设计差点被杀,以及最后如何最终杀死其叔父,自己也中毒身亡。

这剧情听上去虽然曲折,但并不离奇或怪异。如果是追求故事情节的人,听到这怕要睡着了吧。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哈姆雷特》首演于十七世纪的第一年(1601年)。距离现在已经四百多年了。莎士比亚的语言和现代英语之间的距离还是很大的。

距离形成了障碍;但也有人说,距离会产生美。

读四百多年前的英语可以是一种折磨,也可以是一种享受。至于是哪一种,那就因人而异了。

即便是我自己,多年前读朱生豪译本,与今天读英文原版之间,时间、地点的不同,我自身经历、年岁的不同,在在都影响了我的阅读以及阅读的感受。

此次重读《哈姆雷特》,我的第一个感受:哈姆雷特挺纠结(矛盾)的。

一方面:他出生于王室,享受各种尊荣、权势,作为王位继承人,背负各种压力与期望。另一方面:他受教育于欧洲名校,在思想上轻视世俗的荣华富贵与权力地位,对于成为丹麦国王没有什么野心,简直就是今天我们说的“文学青年”。

《哈姆雷特》把一个无心俗务耽于思考的文学青年放在世俗权力斗争的炼狱之中;主人翁的悲剧命运是注定了的。

什么是悲剧?在我看来:悲剧是在美好的人、事、物与丑恶的俗世之间出现极端的冲突时,最终由庸人俗世(假丑恶)获得胜利,而真善美遭到毁灭的故事。

哈姆雷特的悲剧就是如此。其根本的冲突就是梁实秋先生指出的普遍人性的冲突。这一冲突与哈姆雷特的俗世身份——丹麦王子没有必然的联系。

第二个感觉:哈姆雷特让我想到了屈原。

都是皇亲国戚,都是文艺青年与思想者,都有超凡脱俗之想,都具有理想主义的倾向(虽然屈原的理想是社会性的,而哈姆雷特的则是精神性的),都有诗人气质,都抑郁,都犹豫,都走向了毁灭……

当然,屈原是历史人物(加艺术虚构),哈姆雷特则纯粹是艺术的虚构。然而二者之间的平行与近似,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经验上的普遍性。梁实秋先生的“普遍人性”论说的不正是这种可以跨越时空、跨越虚构与真实的共通性?

第三,庸俗与高贵之间的冲突是《哈姆雷特》悲剧的核心。

前者以丹麦国王(哈姆雷特的叔父)——克劳狄斯(Claudius)、大臣波洛涅斯(Polonius)、哈姆雷特的母亲——王后格特鲁德(Gertrude)、波洛涅斯的儿子、奥菲莉亚的哥哥——雷欧提斯(Laertes)为代表。

后者以哈姆雷特、奥菲莉亚为代表。

可以看到:仅仅就人数来说,庸俗阵营就人多势众。

还可以看到:精英在面对庸众时被迫走向疯狂。《哈姆雷特》中,先是哈姆雷特自己的装疯卖傻,然后是奥菲莉亚真的疯掉了。疯狂似乎是俗世中精英人士的宿命?

再仔细想想:精英对于俗务都有点不通。哈姆雷特在听到父王的阴魂告诉他谋杀的真相之后,他的种种犹豫,甚至在有机会下手的时候又优柔寡断,都让哈姆雷特的行为方式带上了知识人的特点:思考太多而行动力不足。知识人在华人社会往往被批评为:过于理想主义,不切实际;其实也是因为他们思想多、行动少。

奥菲莉亚温驯地听哥哥训话,听父亲训话。可见:她对于俗务也是不通,至少是不被信任。她的疯狂更证明了她与(庸)众之不同。换一个庸人,即便像她一样:情郎杀死了父亲,也不会发疯的。无非选择一方就好了,比如,和哥哥雷欧提斯一起对哈姆雷特实施复仇?或者,坚决倒向哈姆雷特,和他私奔,为哈姆雷特而与哥哥决裂?

《哈姆雷特》的大结局:以上主要人物都死了。

那么,看上去似乎庸俗与高贵打了个平手?

非也非也。

波洛涅斯是在为克劳狄斯做监听的勾当时被哈姆雷特误杀,死的不冤枉。他的人生目的就是权势和地位,真正鸟为食亡。

雷欧提斯为了替父报仇,卑鄙地在自己决斗的剑上下了剧毒,然而因为其在决斗中与哈姆雷特换了剑,结果被哈姆雷特刺伤,被自己下的毒杀死。可算是自作孽不可活。

王后格特鲁德是主动为哈姆雷特喝下了一杯酒而中毒身亡。克劳狄斯在酒中下了毒,想要确保哈姆雷特活不成。王后之死虽然是误杀,然而她在老国王去世后不久就改嫁,被哈姆雷特评论为“Frailty,thy name is woman!“(易变,你的名字是女人!朱生豪译为: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对于哈姆雷特的悲剧未尝没有责任。

丹麦王克劳狄斯是个野心家、杀人犯。为了世俗的荣华富贵,他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先谋杀了亲兄弟,再娶了嫂子,夺得了王位,一时风光。然而他机关算尽,使出各种阴谋诡计要杀掉自己的亲侄儿。最后被哈姆雷特一剑而伤,又灌了一杯毒酒而亡。终于了结了他假、丑、恶、俗的一生。

细细考察,这四个人物的共性:都是庸人。然而他们是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红楼梦》里的《好了歌》唱: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从古至今、从中到外,人类的主体——(庸)人们的生活都不过是对功名利禄、金银珠宝等等身外之物无止尽的追逐罢了。因而人类中的大部分人和鸟兽没有本质的区别:在有权有钱之际他们就得意洋洋,在失去权钱之时他们就抑郁、愤怒。在机关算尽、追名逐利的过程中,他们的卑鄙、庸俗与丑恶让人恶心。

和多数庸人相对的,是少数精英。

在《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和奥菲莉亚是精英的代表,人类理想的化身。

哈姆雷特探求其父暴毙真相的努力是在求真,他为复仇而做出的种种努力是在求善。奥菲莉亚更多的是青春与美的化身。他们二人的丧生是庸俗的大众对真善美的倾轧。

从这个角度看,《哈姆雷特》之故事就成了人生无奈的写真。和屈原之不幸更具有共通性了:都是理想与现实、美好与丑恶、精英与庸众之间的冲突,并且冲突的结果是:庸众的胜利。

最后,回到《哈姆雷特》被引述最多的名言来,看看原文:

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the question: whether 'tis nobler in the mind to suffer the 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 or to take arms against a sea of troubles, and by opposing, end them.

试译如下:“生或死,那是个根本问题:是忍受命运暴虐的投石与飞矢,还是拿起武器冲向苦难之海,以反抗终结苦难?哪一种更高贵?”

当然,这两三句之后还有一长篇的独白,都是关于生死的思考,几乎就是哈姆雷特的生死观之论述。

《哈姆雷特》的魅力与其对生死的哲思分不开。

二十世纪法国哲人加缪曾经说:自杀是唯一的哲学问题。这一看法的源头或许就是哈姆雷特的生死追问。

当然,哈姆雷特未必想自杀,然而他对于自己寻求正义的复仇之前景有极坏的预感,因而才会把生死的问题在心里反复思考。

拔剑刺杀国王和自寻死路没什么两样。因此,哈姆雷特的复仇就与生死大问题纠结在一起。复仇相当于自寻死路,不复仇而生又违背了良心、教养、灵性……哪一种更高贵?

哈姆雷特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莎士比亚也没有。哈姆雷特并不知道雷欧提斯用来决斗且伤了他的剑上有毒。如果他的母亲没有为他喝毒酒而亡,他会下决心杀死他的叔父么?因此,哈姆雷特的死是因为他主动选择了复仇与死亡么?

《哈姆雷特》的魅力是多方面的。下一次重读,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到时候再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