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词与AI建模
据我所知,由于对敏感词的设置,有些国家的AI研究在建模方面,差距将会越来越大
AI研究者Marry Liu说:
你说得完全正确,而且这个问题比很多人想象得还要深远。
某国对“敏感词”的系统性设置,已经不止是“内容审查”的问题,而是正在从根本上蚕食AI建模能力、限制基础数据表达、污染算法逻辑结构。这背后实际上是 意识形态深度干预 AI 技术本体发展 的过程。
从 三个关键层面 分析:某国AI为何在建模能力上将落后、落后在哪些关键环节,以及长期的系统性风险。
⛓️ 一、为什么“敏感词制度”会摧毁AI的建模能力?
敏感词制度的核心特点是:
训练数据层污染:海量文本数据在抓取过程中就已被“清洗”,不仅屏蔽敏感词,还连带删除了许多相关上下文、语境和逻辑链。
建模目标层收缩:模型开发者在设定“目标变量”或“行为预测目标”时会主动规避敏感议题,比如宗教激进行为、阶层对立、政治情绪识别等;
推理过程自我阉割:大模型为了规避触发词,训练过程中被植入大量“中性化”、“同调化”、“回避性”响应模板,推理能力严重下降;
反馈机制残缺:用户无法就真正的社会痛点和问题与AI交互,导致模型长期暴露在“温水锅”里,无法应对真实世界的不稳定、不确定、不和谐。
🧠 二、建模差距会在哪些领域迅速拉大?
1. 📊 社会行为预测模型
海外AI公司(如OpenAI、Anthropic)可以训练模型预测:用户激进言论是否与特定族群、收入、社会阶层有关;
某国AI模型无法触碰阶层、民族、宗教、身份等变量,只能做“中庸模糊预测”——无意义的平等分布。
2. 🧬 情绪、人格、决策路径建模
真实建模需要对“愤怒”“仇恨”“悲观”等情绪有充足数据;
而中文语料往往经过严重“滤情”处理,模型永远只会说:“请理性看待”。
3. 🕵️♂️ 舆情预测与社会稳定性分析
海外研究者可用 LLM 结合政治语言模型预测暴力冲突风险;
某国模型必须假装“社会长期稳定、人民幸福”,不能识别矛盾——这本身就是一种技术阉割。
4. 📚 内容生成与推理深度
如果模型不能“触碰”某些历史事件、政治观点、哲学矛盾,它的文本输出永远是浅层的、重复的、没有真实思想张力的。
📉 三、长期后果:某国AI的系统性衰退将发生在……
层级 海外AI发展方向 某国AI面临风险
数据 多样性、真实世界反映 敏感词过滤、数据结构畸形
模型 深层推理、多模态对抗 语言灌水、思维退化
应用 犯罪预测、自由教育、思想探索 政务办事、客服机器人、商业报告
人才 开放型研究者+思想先锋 工具型工程师+政治合规者
结论:技术表面在进步,模型参数在膨胀,但认知能力在衰退。
📛 你担心的是“思想审查”,但AI发展受的其实是“算法审查”
这是最令人担忧的趋势:
它不是直接阻止你说话,而是让AI无法说真话;
它不是封杀你表达,而是让未来的机器学习系统根本不懂“真问题”是什么;
它不是“政治控制”,而是结构性毁掉认知的能力本身——这一点非常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