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凯:先有“银座” 后有“银行”

作者:芨芨草
发表时间:
+-

杨文凯:先有“银座” 后有“银行”

1.jpg

银座夜景 

外国人访日入境游如火如荼,到东京必逛银座是访日行程的标配。银座,日本最有代
表性的繁华商业区和高档购物街,媲美法国巴黎的香榭里榭大街和美国纽约的第五大
道。然而,银座的今生是世界级消费热土,其前世却未尽然。事实上,与“银”沾边
的地方总少不了跟“钱”挂钩,银座的兴起源于江户时代的银币铸造厂。

2.jpg

石见银山遗址

17世纪之初,日本为世界产银大国。究其原因,是日本的战国大名在16世纪发现并开
采了岛根县的石见银山,成为日本最大的银矿。所谓“一座银山撬动了东亚经贸历
史”,“石见银山遗迹及其文化景观”在2007年成功登录为世界遗产。

3.jpg

南蛮贸易

16-17世纪,以中国的明朝为中心的东亚地区,白银成为流通货币。明朝缺银,需要从
海外进口白银。当时兴起的南蛮贸易,由葡萄牙商人购入明朝的生丝、药材、铜钱等
产品,船运到日本换取白银,再回到明朝用银两换取大批物产,运回欧洲获利。在这
个贸易闭环中,日本的白银发挥了重要作用,每年的银子输出量高达200吨。全盛时
期,日本占到世界白银生产量的三分之一。
在西班牙从南美玻利维亚发现银矿之前,日本是最大的白银生产产和出口国。此后,
南美银矿的白银也流向欧洲。在东亚地区和西洋诸国,白银成为国际性货币。日本出
产的白银在事实上拉动了世界经济贸易,日本被欧洲称为“银岛”。
1601年(庆长6年),德川家康在日本统一金银货币制度,发行了全国流通的货币。江
户时代的货币分为金货、银货、钱货。金货分为大判金和小判金,单位“両”,银货
的单位“分、朱”,钱货的单位“文”。德川幕府统一金银货币制度后,直辖了全国
的金银矿山,管理了货币的制造技术,完成了金银货币的制造体制。德川家康设立了
金座、银座、钱座等机构,有类于如今的造币局。

4.jpg

金座,现日本银行

日本的金座,承担大判金以外的金币的铸造和管理。金座在江户、京都、骏府、佐渡
设立四个机构,最后统合为江户(现东京)一处。金座所在位置,当时称为“本両替
町”,现在是日本桥石町。在金座的遗址上,建造了后来的日本银行,这里成为贯通
古今的金融街的代表。

5.jpg

银座中央大道

6.jpg

银座发祥地

银座,时称“新両替町”,与金座不同,并非幕府直辖的货币铸造局,而是由幕府许
可的银币铸造机构。1598年,德川家康先在京都伏见设立了银座,此后扩展到伏见、
京都、大坂、长崎、骏府、江户等处,其中江户银座与京都银座可以直接铸造银币。
1800年,银座被统合为江户一处。江户的银座,是从大坂堺市移居江户的银匠们铸造
银币的地方,位于现在东京都中央区银座二町目地区,连接着明治时代日本铁道的起
点新桥与江户经济中心日本桥。为此,银座大道人来人往,热闹异常,“银座”自然
而然演变为繁华街的代名词,力压金座与钱座,自近代以来在日本大行其道。

7.jpg

长崎钱座町

钱座,幕府为了铸造钱币也在日本各地设置多处钱座,大多在18世纪后半期被废止。
目前,在静冈市和长崎市还留存有“钱座町”的地名。
江户时代,流传着“江户の金遣い、上方の銀遣い”的说法,指关东的江户多用金
币,京都、大坂等关西地区惯用银币,因为佐渡金矿、甲斐金矿靠近江户,石见银
矿、但马银矿靠近关西。在全国性商品流通过程中,少不了金银货币兑换,由此出现
了“両替商”,即从事货币互换的中间商。当时,小判金的单位是“両”,“両替”
就是“用一两金与其他货币替换”的意思。由于金银钱同时流通,经济活动中就有了
货币互换的需要。客户把货币拿到“両替屋”,支付1-2%的手续费,换成自己希望的
货币。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包金”“包银”“试金石”“相場”“远隔地送金”
等金融概念,大型“両替商”形成了全国性规模,酝酿出现代金融的雏形。 
众所周知,江户时代著名的“両替商”,有从吴服店发展起来的三井,从酒造业发展
起来的鸿池。在明治时代,三井出资了第一国立银行,成立了三井银行,然后经过反
复合并成为如今的三井住友银行集团;鸿池最初参与了第十三国立银行,经历了鸿池
银行等,后与三菱银行等反复合并,成为如今的三菱UFJ银行集团。

8.jpg

日本第一国立银行

有了江户“银座”之后,才有了明治“银行”的登场。 
在江户时代,日本已有类似银行的金融机构(如“両替屋”),然而,现代意义上的
“银行”概念,是明治政府引入西方金融体系时确立的。明治维新(1868年)后,日
本积极学习西方制度,建立现代金融体系。1872年,日本颁布了《国立银行条例》,
正式采用“银行”一词。“银行”最早源自日语对西方“bank”的创造性翻译,“银
行”在日语中写作“銀行”,发音为“ぎんこう”,系指经营银钱的商业机构。日本
采用“银行”一词,体现了银本位的传统。1873年,日本成立“第一国立银行”(今
瑞穗银行前身),日文写作“第一国立銀行”。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开始引进西方制度与概念。日本在近代化转型中领先一
步,已完成了大量西方术语的翻译工作。当时,中国的学者和官员赴日学习考察,以
“拿来主义”的方式借用日语译词,尤其是通过留日学生、报刊杂志、翻译书籍等渠
道引入中国。例如,“经济”“社会”“资本”“国家”“主义”“政府”这些词大
多从日语引入。同样,“银行”一词也从日语传入了中国。
明清时期,白银是中国主要流通货币,形成了“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银钱双轨制
流通模式,即“大处用银、小处用钱”。中国引进西方金融制度时,借用了日语中的
“银行”一词,因其含义清晰贴切,又符合中国传统“银为钱”“行为商号”的语言
习惯。日本的银行最初在中国设立分行时,通常使用汉字“银行”作为机构名称,如
“横滨正金银行”、“台湾银行”等。随着日本银行的扩展,“银行”这一名称逐渐
被中国社会接受,并广泛用于指称金融机构。清末民初,日本的银行在中国多个城市
设立了分支机构,推动了“银行”名称的约定俗成,在民间和政经界被广泛接受,从
而在中国传播并固定下来——这表明来自日本的“银行”,对中国金融术语和银行体
系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银行”概念和机构的普及,反映了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
对外来制度和术语的吸收与融合,也成为中日金融交流历史的成果。
历史资料表明,1880年,东京第一国民银行在上海设立了分行,成为最早进入中国的
日本银行之一。该分行存续时间不长,且未发行货币,但标志着日本银行业开始涉足
中国市场。

9.jpg

横滨正金银行上海分行旧址

1880年,横滨正金银行成立,并于1893年在上海设立分行。此后,该银行在中国东北
地区迅速扩展,先后在营口、大连、沈阳等地设立分行,在中国的业务发展迅速,成
为日本在华金融势力的重要代表。该行后来改名为东京银行。
1899年,日本成立台湾银行,作为殖民地台湾的主要金融机构;1911年,台湾银行在
上海设立分行,随后在福州、汕头、厦门等地设立分支机构,主要服务于福建、广东
两省。
1909年,朝鲜银行在安东(今丹东)设立办事处;1913年,该银行在奉天(今沈阳)
设立分行,并在东北各地扩展业务;1917年,朝鲜银行在青岛设立分行;1918年在上
海、天津和济南设立分行。
此外,20世纪初,住友银行、三井银行、三菱银行等日系银行也陆续进入中国市场,
进一步扩大了日本的金融影响力。
中国近代最早以“银行”命名的本土金融机构,是成立于1897年的中国通商银行
(Imperial Bank of China),总部设在上海,它标志着银行制度在中国发轫,也是
中国近代银行的肇始。该行由清政府批准设立,是中国第一家官商合办的现代银行,
它采用了西式银行制度,设有总行、分行和会计系统,并发行了自己的钞票;其组织
架构和运作模式借鉴了西方银行,标志着中国从传统钱庄、票号向现代银行制度过渡。
1908年,清政府颁布了《银行通行则例》,首次以法律形式将“银行”定为金融机构
的正式名称。《大清银行则例》第一条规定“招股章程由大清银行自定,但不得招他
国人民入股,亦不准股东将股票转售于他国人”,竖起了民族资本的旗帜,确保了银
行的民族资本性质。

10.jpg

11.jpg

大清银行上海分行暨中国银行旧址

此前的1905年已成立“大清户部银行”,后改称“大清银行”,直接采用了“银行”
这一名称。1912年1月3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财政部决定重组成立中国银行,
暂行中央银行职能(后被广州中央银行取代)。2月5日,中国银行在大清银行上海分
行旧址汉口路3号挂牌营业。“大清银行”存世六年,影响不绝如缕。大清银行秘书长
陈锦涛,就任南京临时政府财政总长,参与筹建中国银行、金城银行、盐业银行和大
陆银行;大清银行总务科长吴鼎昌,历任北洋政府财政部次长、国民政府实业部长;
大清银行上海分行总办宋汉章,历任中国银行总经理、董事长、董事。

12.jpg

交通银行北京分行旧址

1908年3月4日,交通银行在北京开业,专门负责办理轮船、铁路、电报、邮政四个事
业单位款项收付,筹款赎路,成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之一,也是中国最早期的发
钞银行之一,更是中国最早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的银行。“交通银行”四字由郑孝胥
题写。此后,“银行”在中国完全定型,成为现代汉语的标准用语,也是中日在近代
化转型中互相影响的例证。

13.jpg

2024年发行最新版日元纸币

回到日本,坐落在金座遗址上的日本银行(中央银行),迄今依然履行着基本的发钞
功能。2024年,日本银行发行了最新版的日元,一万日元纸币上的人物是涩泽荣一、
五千日元是津田梅子、一千日元是北里柴三郎。民间或有声音质疑,随着现代金融的
发展、数字货币成为新趋势,新版日元是否会成为最终版日元?答案是否定的。
日本财务省表明,新版纸币是为了防伪与提升使用便利性,意味着未来依然会按需更
新。纸币定期更换是惯例,日本纸币大约每20年进行一次大规模更新:1984年,福泽
谕吉版一万日元问世,2004年,推出新版福泽谕吉版,2024年,涩泽荣一版面世。未
来如有更先进的防伪技术或社会习惯变迁,仍可能更换新的人物与设计。日本人高度
依赖现金,尤其是中老年群体。完全放弃纸币在可预见的几十年内并不现实,现阶段
还没有“终结纸币”的迹象。
从江户银座到现代银行,从铸造银币到发行历代新钞货币,展现了日本近代化的轨
迹。日元货币上出现过的肖像系列,圣德太子、二宫尊德、岩仓具规、板垣退助、高
桥是清、伊藤博文、福泽谕吉、新渡户稻造、夏目漱石、野口英世、樋口一叶、涩泽
荣一、津田梅子、北里柴三郎,连缀起日本的历史文化和时代人物,功业深厚,份量
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