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过度自信”如何导致中国内外交困
漫谈“过度自信”如何导致中国内外交困
李郡|多伦多金融街地产经纪
近年来,中国社会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内外交困局面。国内多项政策轮番上阵,从供给侧改革、内循环到“新质生产力”,却无一奏效;外部则大搞大国外交、“一带一路”撒钱买影响,却收效甚微,反而日益孤立于国际主流社会。回望根源,最大的症结在于:过度自信。
一、国内政策失灵的根源:盲目自信、误判现实
过去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确带来显著发展,也增强了国家自信心。但近年来,这种“自信”逐步走向自负与盲目膨胀,乃至发展成国家层面的战略误判。
在媒体一片“科技遥遥领先”的鼓噪声中,公众和决策层逐渐误以为中国已全面赶超西方,GDP增速一再被人为“维持”在5%以上。但明眼人都看得出,当前中国实际经济已近于零增长甚至负增长。房地产、钢铁、金融、外贸、零售等关键行业普遍萎缩,消费与投资信心低迷,失业率高企。
根源何在?正是对国力的高估与外部形势的误判。当“顺天时报”式的媒体声音主导社会舆论时,现实逐渐被掩盖在虚假的“胜利叙事”之下,形成一种危险的政策泡沫。
二、疫情三年:代价高昂的“制度自信”
疫情期间,中国极端防疫手段成为典型例证:建方舱、全民核酸、入室消杀、饮板蓝根,堪称“形式主义防疫大全”。国内学者一度宣称,这体现出“中国制度优越性”。
然而现实是:三年耗费巨资,透支地方财政,打乱企业发展,扰乱家庭生活,留下了民众集体性的消费抑郁和心理创伤。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方国家依靠先进疫苗,在短期内实现群体免疫并快速恢复经济。
中国的防疫方式,实质上是科技落后的被动应对,却被包装成“自信典范”,甚至还开表彰大会,出版“大国战疫”书籍。对比之下,美国的防疫工作虽低调,却真正体现出科学与效率,这一落差令人深思。
三、误判战略对手:错把美国当敌人,错把印度当朋友
在国家发展战略上,中国本应将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视为现实竞争对手。然而由于“我大中华”过度自信思维主导政策,反而将美国当作头号敌人。
这是一次战略方向性的误判。美国是全球甲方,中国、印度等新兴国家都是乙方;中国的早期发展优势源于台湾的技术引入、香港的金融通道,以及当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基调。
然而,过度自信令中国错误选择与美国抗衡,花大钱打造“金砖国家”朋友圈,结果使得美国顺势将产业转移至印度、东南亚、拉美,推进所谓“去风险化”——实质是**“去中国化”**。这直接削弱了中国的产业基础,转移了数以亿计的就业岗位和发展机会。
四、站错俄乌战争队:道义错判,战略代价高昂
俄乌战争本质上是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略。乌克兰虽弱小,但得道多助,背后是整个西方世界;俄罗斯虽曾强盛,但背道而驰,日渐孤立。乌克兰就如昨天的中国,靠正义赢得国际援助,最终战胜强敌。
但中国却在这场战争中“选边站错队”,对俄罗斯表现出某种同情与支持。结果不仅损害了与欧洲和北美的关系,还在全球范围失去了“中立与和平”的形象。美欧因此更加坚定推进对华战略遏制,中国产业链被加速边缘化,舆论战全面失利。
与此同时,美国科技的压倒性优势也在俄乌战场、以哈冲突中展露无遗——精准打击、智能战术、全球信息掌控,使得传统战争手段彻底失效。面对这种代差甚至“维差”的科技鸿沟,中国若继续对抗,只会加快战略消耗。
五、重拾现实主义:应对内外交困的唯一出路
中国的对外困局、房地产危机、金融压力、民众信心崩塌,表面看是多重危机叠加,实则是一种共同心态的结果:高估自己,低估对手。
要解决这些困局,唯有拨乱反正:
1. 冷静认识真实国情:承认仍是发展中国家,与美国存在系统性差距;
2. 重建对外务实关系:恢复与美国、欧盟的互信,淡化敌对思维;
3. 摒弃虚荣外交:停止撒钱买“面子朋友”,将资源用于国内民生;
4. 加强科技基本建设:认清核心技术短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5. 矫正媒体导向:告别“顺天时报”模式,重建真实、开放的信息环境。
结语:国家自信需要建立在真实之上
历史多次证明,**真正的民族强大,不是靠虚构自信,而是靠真实面对自己的短板与不足。**错判战略对手、误站道义立场、夸大国家实力,只会令一个国家陷入危险的内外交困之中。
今天的中国,应放下“争世界第一”的幻象,重新聚焦民生与发展。未来走向如何,取决于是否有勇气面对现实,是否愿意告别“过度自信”的幻象,回归踏实奋进的真实路径。
(本文应北美财经《中国经济》栏目约稿撰写,纯属学术观点探讨,作者不持任何政治立场,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