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寨村支书的文旅梦 冯知明

作者:石头巷子
发表时间:
+-

图片1.png

1.千年古樟旁的苗寨村落

此次湘西之行次日,一文博士安排的行程,是与他一同上娘舅家。用他夫人的话说,老娘幼年深居山中,是从山上下山来的。会同县是多民族杂居之地,有17个民族共同生活,少数民族占60%,一文博士家庭组合充分体现这一特征,父亲侗族、母亲苗族,一文博士为汉族,妥妥的民族团结的象征。

我们这次湘西之行,激活了幼年鲜活的记忆。幼年的一文,在苗寨外公家待过一段时日,记忆深刻的一次,因为外婆没给捉到知鸟,撒泼打滚下泥沟。现在的企业家,堂堂工科博士,美国一家投资基金的大中华区总裁,谈及自己的幼年,手舞足蹈样子,煞是可爱。当年,他上小学时,每日一早便在外公家出发,7岁的孩子,要走7里多路,到邓家村寨上学,虽然只上了一学期,却是印象深刻。

我们一早从一文博士家乡云梦村出发,10分钟可转至高椅古村镇。这个古村落,被誉为中国十佳古村之一,它是湘西迄今规模较大,保存完整明清时期的古民建筑村落,有“江南第一村”“民俗博物馆”的美誉。高椅古村不是本文介绍的重点,因为一文博士云梦村和外公家的翁高村,是它的所辖地,三的景象宜人,相得益彰。如果以高椅乡镇为核心,是可以把巫水河旁云梦村和外公家那个古老的翁高苗寨关联起来,形成一个绝不亚于凤凰古城的文旅带。关于这些,一文博士与高椅乡党委书记胡长春先生、乡长蒋丽萍女士过交流,认为建立民宿化旅游机制,与一些热门旅游景区实现差异化竞争,更可以发挥高椅乡的优势,深得两位地方首长的认同。

一文博士十分善于“兜售”自己的家乡,这次,他不露声色带我看了许多家乡特产,小市村金子岩侗族苗族家庭农场果园,老板谭加主是个见过大世面的人,在日本等国做过生意,他开发的金橙“金惠裕”这个品牌,已经形成了产业优势。湘西每家每户都有火塘,那些吊挂着的熏肉,更是湘西一绝,如果与民宿旅游相联系,成为旅游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产品。总之,这次大长见识,湘西的能人皆握有自己打造的品牌和走出大山的产品,如借文旅东风,打造文旅产业链指日可待。

这次去外婆家,他更是借我的视角,探寻将本地产品“走出大山”的方式。在出发前,他还习惯会发些相应资料给我,他用手机播放,一边开车一边介绍补充。外公的家通过导航,先告诉行车位置,这个翁高村在高椅乡东北角,东接高联、南邻翁桃、邓家村寨,西联若水望东,北与若水翁顶接壤。这些地名,我必须走一遍,用眼观察用心记,才能了解。

很快与高椅乡擦身而过,约一公里后跨过巫水河,沿着巫水河刚刚够一辆车通行的狭窄马路前行2公里,在一条汇入巫水河的小溪口拐进一条峡谷。一文博士指着溪口处跨越小溪的3个巨大的水泥墩子说,这是50年代修建洪遂铁路留下的。在那么困难的年代,沿着一条大河修建一条铁路,以便往外运输木材,稍微有点常识的都知道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据说铁路废弃后,当时的总工程师还为此承担责任,被枪毙了。车子沿着溪流,在峡谷中绕过一丘丘面积很小的水田,缓慢前行。小溪的尽头是高耸的陡峭山坡,车子沿着山坡蛇行而上。因为全是山路,加上他的车技,我们并不赶路,一路说笑,看看山中景象,行走缓慢。一文博士在家乡很放松,心情大好,如果不讲话,他会哼唱无名山歌。

之于我,都是陌生的路径,常问什么时间可到,他标准答案是10分钟,一路上我不管问多少次,他依然回答10分钟。弄得一周下来,我总会随口问,他随便答。他答得有些道理,从直线距离差不多10分钟,可是这山路十八弯,从山头山坡山脚一路走来,曲曲折折,蜿蜒上下,自然会是一个10钟套另一个10分钟了。

 我们过了几道“R”角的山路,到了他介绍了几次翁桃村落,从山脚绕到半山腰,有一块开阔的平坦之地,是一个颇为气派的广场,山冲的青瓦木屋依山势层叠而建,这就是翁高村的苗寨,只见四周皆是上下两层错落有致,青瓦粼粼、斗拱飞檐犹如盘龙望天湘西特色的民居。一文博士在与我行程中,如看中一景,便会停下车来,给我们作个留

他泊车招呼我下来,是一个半山坡的广场,山体斜坡处,赫然可见,一棵斜于山冲婆娑茂盛的千年古樟,五人难以合抱的树身上,挂满了祈福的红绸条子。树身分开两杈,如两条巨龙于山凹涧,悬空而起。不禁让人感叹,这千年古樟顽强的生命力,据说在此求子得子,十分灵验。我望见翠绿的群山,深深地吸一口气,因为空气清新我肺活量大增,再徐徐吐出,似乎要参天古树作个交流。此处甚好,风景秀丽,美景尽收。

 

              2.旅游胜地:高椅乡翁高村古民居保护范围

 

图片2.png


这时,一个年轻人向一文博士走来,他们叽里呱啦讲了我听不真切的话,一文博士便向我走来,伸出自信的双手,与我紧紧地握在一起。他说:“欢迎呀!”不待我表示,他接着说:“我们这里好吧!我们这里可是风水宝地,物产丰富。除了有千年古樟,还有丹枫、金丝楠等古树名木。大山的楠竹,每年都要收割,如果送出大山,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见到这位热情的年轻人,我拿眼看看一文博士,他赶忙说:“这是我的表侄兰杰,也是翁高村的书记。” 见一群游客徐徐走来,他继续介绍;“这是村里的文化广场,气派吧。”

我玩笑着打趣:“可土司呀,酋长,管这么多山这么多树这么多的楠竹,真是富有。”兰杰指指不远处的三巷九弄石板路村落,依然带着豪迈的派头对我说:“因为我有几年外出打工经历,见过一些世面,知道政府提倡旅游开发,正对我们的路子,”他环指双龙石桥、亭台宗祠、吊脚楼、窨子屋这些各具特色的古建筑:“是不是很吸引人?”很快,我与一文博士便沉浸在兰杰制造的文旅氛围中。这里有多个寨子组成一个行政村,200多户苗族居民分散在山谷山冲之中。这里可是国家级传统古村落,其中蓝氏宗祠及许多古建筑房屋,保存着清代、民国时期建筑风格的遗迹。

    兰杰突然想到什么一样:“我们这里是乾龙寨,是有武侠故事的,如果你住在我们这里,苗寨作背景,写出来,一定更会吸引人的。”显然,他对我已经做过功课了,只是他误以为我是武侠作家。

看来兰杰不仅热情开朗,对自己的工作十分投入,无时无刻宣讲自己的文旅理念,他打开手机给我看看,指出,会同县政府对翁高古村,下发的第四批文物保护的文件,他用普通话念道:“……该村历史悠久,据蓝氏族谱记载始建于明初,现存有清光绪十七年的蓝氏宗祠及清光绪七年至十三年的古建筑房屋2栋。该村似一只巨船,房屋依船甲而建,建筑层次分明,面阔三开间二进式,穿斗式架木结构,盖小青瓦两面倒水的建筑风貌保护完整,周边生态较好,具有清代、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的建筑风格,是我县不可多得的古民居村落……高椅乡翁高村古民居保护范围:东至作田山、西至下头山、南至冲脚塘、北至界头园高椅乡翁高村古民居建设控制地带范围:东至岩山头、西至下头山、南至鱼丫、北至杉木塆。

兰杰似乎见到了老朋友一样,一直不放弃描述家乡的文旅梦。他说:“我们需要一个叫得响用得着的品牌,我要把我们家的老祖宗请出来,让他为子孙后代出力增光。”

“打祖宗的主意,这是文化挖掘,你的路子很对,你们家的祖宗是谁?”我不免好奇地问。

“蓝采和。”我有些惊讶,主要是他的“兰”姓,与祖宗的“蓝”姓有差别,这多少有点生拉硬扯的。见我疑惑,他似乎不用我问,便说道:“我们是蓝采和的‘蓝’,因为政府提倡简化字时,我们全族改成了简写‘兰’,邻县有位领导,正好是民宗委的,有点权利,便把他们一带的兰姓全部改回来了。我们家有家谱,就是蓝采和的‘蓝’。”

兰杰毕竟在深圳打工几年,看来,是个精明强干的年轻人,他要拉动文旅,先建一个品牌,找准自己的特色,讲好山里的故事,这些思路很超前。怎么想到了借祖宗之力,他笑说,我们来经过处,不是有个八仙山吗,显然是为他打造这个品牌用的。

他有点沮丧,只是在引进游客方面,很是不足。兰杰继续介绍,高翁村这几年,承蒙政府的大力支持,引进600多万的投资,办起了山羊养殖场、核桃种植基地,这个村寨文化广场是村寨的门面,镶了石板路,而他管辖的寨子,家家户户通了水泥路,小车可以停在家门口。

我望了望身边的一文博士,笑着对他说:“这里有一位大企业家,以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让他与高椅乡政府合作,先带几批朋友过来,跳苗舞穿民族服装,吃苗家饭住苗家寨,就会深深吸引城里人,反正我已经被吸引了,下次还会来。”

兰杰赶忙向他这位表叔拱了拱手。

 

3.显赫的苗族,黄帝后裔,神仙的子孙

 

图片3.png


少数民族居住地,皆是风景秀美之处,我早年游玩时,也曾到过苗寨,尽管歌舞弹唱别具特色,然而无时无刻不显露出一种表演的痕迹来。像这种深入的旅行,类似于田野调查,才能真正接触到一个民族的本色。

会同著名的文化学者杨汉立先生介绍过从前的民族分布,从中找出他们的底色来,侗族住山脚,被称为月光族,白日劳作,晚上在月光下唱歌跳舞,张弛有度,很会享受生活的一族;苗族住半山坡,他们性情刚强,如起争斗,难以妥协;而性情最为刚烈者便是瑶族了,他们居住高山之巅,绝对不肯妥协。当然,在这样的和平时代,各民族纷纷走出山林,融入城市改革开放的洪流之中。兰杰开阔的视野和接纳的胸怀,足以说明这一代的年轻人与时俱进的能力。

关于苗族,我大体是了解的,早苗族先民五千多年前的记载。它起源于黄帝时期的九黎到了尧舜时期则为三苗的先祖是可以追溯到新旧石器时代的蚩尤部落。苗族于各民族中,能征惯战一族,更是由于战、饥馑、瘟疫流行、生育繁殖导致地少人多等原因而不断迁徙约在公元3世纪,有一部分当时称为五溪蛮的苗族先民沿江西上,分为两支进入今黔西北和川南,这就是兰杰的迁始祖。

我以为这个古老的翁高村就是这一程的目的地、博士母亲的娘家了。我与兰杰谈得正热络,博士却打断我们,指着古樟树的上方说:“我们还得继续赶路呢。”顺着他的手指看去,一条贴在山坡上的路继续向山顶的森林延伸而去。他转身对兰杰说:“中午回去吗?可以在午餐时与冯老师继续交流。”

别过兰杰后,我与一文博士,顺着山路继续爬升几百米,然后在山顶转入平路,蜿蜒从一个山头穿行到另一个山头。车路几乎与车轱辘同宽,一个又一个的急转弯,稍有闪失即可能脱离路面,跌落路下方的深渊。博士的车技本来就不怎么样,习惯了在大城市车水马龙里穿行,在这陡峭的山崖巅,我着实替他和我自己捏了一把汗。

终于,穿过一片竹林,车子停在马路的尽头一小块仅供两辆车停泊的小坪子里。“就这里了!”博士长长地舒了口气,我也从吊在嗓子眼的紧张中缓过气来。紧挨着车头的前方是一座一层楼的柴房和两层楼的旧木楼,左边的岩坎上的屋檐下一条黄狗正在使劲地狂吠。一个壮实的男子几乎在我们的车子停稳的同时打开柴门出来。“这就是我舅舅的儿子,我的表弟兰喜龙。”

路上,博士已经给我普及了这里的地理知识。我们刚才停留的翁高村一个行政村,外公家属于翁高村的一个自然村篾匠屋脚十家屋堂。十家屋堂在山顶上,只剩下四五栋房子,居住的都是外公及其堂兄弟的后人,外公外婆早已去世多年。篾匠屋脚主村在十家屋堂下方的山窝窝里。

    一文博士的表弟兰喜龙任村支书38年之久,新上任的兰杰是他的儿子,看来苗族还是遵循一些“世袭”的传统。老支书已经将蓝氏家谱放在竹床上,因为与兰杰交流过,我迫不及待地翻看这份珍贵的家谱。兰杰所言不虚,家谱封面四个大字“蓝氏家谱”,它明清时和1989年重修过,苗族蓝氏家谱与汉族的家谱体例并无二致。家谱重修时,一般会组织一些家族的头面人物写写序言,说些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话来。比起一文博士的唐氏家谱始于唐尧之国来,蓝氏家谱的祖宗,追溯至黄帝时期,皆是远古的祖先。从家谱上看,他们在明初从江西迁至湘西,我接触过一些家谱,皆在元末明初,战乱频仍的社会大动荡迁移,蓝氏家族也不例外。

我在家谱中果真找到了“蓝采和”,唐朝川中人士,中进士,后失官流落于街市,常身穿破蓝衫,手持大拍板,在闹市行乞,乘醉而歌,云游天下,后在酒楼,闻空中有笙箫之音,忽然升空而去。是汉族民间及道教传说中的八仙之一。他的形象主要靠戏剧传播,元杂剧《蓝采和锁心猿意马》《汉钟离度脱蓝采和》《蓝采和长安闹剧》到明代中叶吴元泰的《东游记》和汤显祖的《邯郸梦》问世后,他的形象才被正式确定下来。兰杰想到这样一个品牌,与八仙山合力打造品牌,要先用起来,真是值得重视的想法。

图片4.png


来到一文博士表弟家,他先向外公外婆的灵位行了大礼,果真用情之深,也让我上了一炷香表达敬意。然后,他带着我,在屋前屋后转了一圈,一间侧屋,一个木制楼梯,激活他幼年的记忆。他记得晚年的外公,要养活一大家子,因为生活的重压,背脊压弯,行走时弯曲几乎到了九十度。每次从此处上楼,要一手顶着额头,怕上一节的楼梯撞上了脑袋。来到屋后,他依然清晰辨认幼年自入泥污之处,亲友们陪他呵呵大乐。

午餐时兰杰回家,再次与我谈及文旅规划,他约我走出屋前,他的家被群山环绕,颇有感触地对我们说,他们的翁高村,拥有大片的山林河泽,一旦被旅游拉动,能把苗寨激活,我们山珍和土特产就会成为城里人欢迎的产品。

这些年来,我尽管在文旅行业中做了一些策划,常小有满足,现与兰杰支书比较起来,他那么务实和努力进取精神,让本人自叹弗如,使我认识到,自己的作为一直浮在表面上。

年轻真好,看到这个年轻湘子汉子那种张扬之力。

 

                      2024年12月25日星期三  云梦泽腹地汉江之滨

 

 

冯知明  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扭曲与挣扎》(长篇小说)、《百湖沧桑》(长篇小说)、《四十岁的一对指甲》(长篇小说)、《云梦泽》(长篇小说国内版)《生命中的他乡》(长篇小说海外版)、《楚国往事》(历史随笔)、《楚国八百年》(大陆简体版、海外繁体版)等作品,另有一套三卷《冯知明作品集——《灵魂的家园》《对生活发言》《鸟有九灵》台湾版散文集《童婚》3D动画片《武当虹少年》12季(52集)总编剧。各类作品共计500多万

作为资深出版人,几十年来曾参与过经典名作、通俗文学、武侠、故事、网络文学等多种文本的编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