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可不可以去参观寺庙?——论“走进去”与“不掉进去”的分界线

作者:万维网友来稿
发表时间:
+-

基督徒可不可以去参观寺庙?
——论“走进去”与“不掉进去”的分界线

文 / 赵晓


最近有同学问我:“老师,您说我们要‘走进日本’,包括参观神社和佛寺,
同时提醒说要看见其中的‘好’,意识到‘好是最好的敌人’。
那这样说来,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去赌场看看?去妓院看看?
看完出来后说——这些虽好,但并非最好,就可以了?”

问题问得极好——同学们的独立思考令我赞赏,问题甚至击中了当代信仰生活的核心。

一、基督徒能不能进寺庙?要看“动机”

“能不能去”,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为问题,而是一个动机问题。

如果你的动机是“去拜偶像”,那当然不可以;
如果你的动机是“去了解、分辨、超越,并预备将光带进去”,那就完全不同。

耶稣说:“你们是世上的光。”(太5:14)
光若只在光中,就毫无意义;光的本质,是照在黑暗里。

宣教史中,从来不乏这样的例子。
保罗进入雅典时,不是逃避那些偶像,而是“看见满城都是偶像,就心里着急”(徒17:16);
他在亚略巴古当中宣讲——不是被文化吞没,而是以真理回应文化。

同样,许多宣教士当年从福音化的祖国,来到拜偶像的中国,或今天的日本,
都不是因为“喜欢”那些庙宇,而是因为他们看见那是“灵魂被捆绑的所在”,
因此,他们勇敢带着真理,走进“沼泽”,为要播下天国的种子。

二、“呼召”不同,使命不同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被呼召进入危险之地。
宣教士有特别的呼召,正如以理在异教帝国巴比伦中服侍君王,约瑟在埃及宫廷中作宰相;
他们身处偶像环绕的环境,却能持守信仰,不被污染。

然而,若不是出于呼召,而是出于好奇、试探、甚至寻求刺激,那就成了试探神。
耶稣被魔鬼带到殿顶时,撒但引用经文劝他跳下去,但耶稣回答说:“不可试探主你的神。”(太4:7)

同理,一个没有呼召、没有装备、没有警醒的信徒,贸然进入赌场、妓院,只会让自己陷入诱惑。
而一个有清楚使命的宣教士,可能正是在那样的地方,抢救一个灵魂。

三、从“本质”看:世界的黑暗处,往往最需要光

我们必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
罪,其实并非局限于某个“场所”,而是在人心中。
教会若失去真理,假冒伪善,也可能成为“宗教的妓院”;
政府若滥用权力,其恶远胜赌徒与娼妓。

耶稣降生,不是避开污秽,而是进入污秽——
祂从圣洁的天国来到罪恶的地上,
祂触摸麻风病人,与税吏同席,与罪人吃饭;
惊掉那些自以为义的法利赛人的下巴……

真正的圣洁,不是隔绝,而是进入;
真正的信仰,不是逃避,而是更新。

四、我们都是罪人,只是蒙恩不同

中国古语说:“负心多是读书人,仗义每多屠狗辈。”
(参见《水浒传》第四回)
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深刻的现实:外貌的体面,往往掩盖着更深的罪恶;
而那些被社会鄙视的人,有时反而更接近真实与悔改。

耶稣说:“税吏和娼妓倒比你们先进神的国。”(太21:31)
可见,问题不在于“职业”,而在于“心”;
不在于“外貌的污秽”,而在于“心灵的悖逆与刚硬”。

所以我们不可凭外貌论断,也不可高抬自己。
我们都有罪,只是蒙恩的次序不同。

五、个人见证:在世界佛教大会播撒真光

我自己曾受邀作为主讲嘉宾,参加在无锡灵山召开的“世界第二届佛教论坛”。
那是一场极具挑战性与象征性的经历。
很多人奇怪:“你是基督徒,怎么能去佛教大会讲道?”
但我的牧师并没有阻止我。
他说:“以理在异教国家做宰相,依然是神的器皿。你去吧,把光带进去。”

于是我去了。
在那场几乎清一色是法师、僧侣的大会上,
台下还坐着国家宗教局局长和十一世达赖班禅;
我讲了关于“信仰、经济伦理与文明转化”的主题——
讲了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
讲了来自竞争的信仰繁荣;
那一刻我体会到:若主差我去“沼泽”,那沼泽也会因祂的光而改变。

六、结语:进入世界,不属世界

耶稣为门徒祷告说:
“我不求你叫他们离开世界,只求你保守他们脱离那恶者。”(约17:15)
这就是答案。

基督徒不是被呼召“离开世界”,
而是被呼召“在世界中,却不属世界”。

所以,若因呼召,亦有分辨的智慧;
我们可以走进寺庙,但不是拜偶像;
可以进入黑暗之地,但不能被黑暗吞没;
可以看见“好”,但要记得“好是最好的敌人”。

真正的圣洁,不是远离污秽,而是使污秽得洁净;
真正的信仰,不是避世,而是入世而不失真。

因此,基督徒可不可以去参观寺庙?
答案是:可以,但要带着光去。
可以走进去,但还要靠主走出来。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这个充满偶像与沼泽的世界里,
既不迷失,也不逃避,
让光照亮黑暗,让真理战胜虚假,让福音成为文明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