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拉姆斯:在古典与浪漫交织中永恒的音乐巨匠​

作者:石头巷子
发表时间:
+-

图片1.png

1.贫寒出身与音乐启蒙:荆棘路上的执着追寻

 

1833 5 7 日,约翰内斯·勃拉姆斯诞生于德国汉堡的贫民窟,父亲作为酒馆乐师,收入微薄难以维系家庭。但音乐的种子早已在他心中埋下,七岁时师从奥托·科赛尔学习钢琴,昏暗油灯下,他一遍遍练习,手指磨出血痕也未曾懈怠。十三岁起,为补贴家用,他开始在码头酒馆彻夜演奏,咸腥海风与市井喧嚣悄然融入他的音乐记忆,尤其是吉卜赛音乐的热情奔放,为日后《匈牙利舞曲》的创作埋下伏笔。这段艰辛的早年经历,不仅磨炼了他的意志,更让他接触到多样音乐风格,为其音乐之路奠定了独特的基石。

2.命运转折与维也纳情缘:古典传统的忠实守望者

 

图片2.png


1853 年,二十岁的勃拉姆斯凭借推荐信拜访舒曼,其演奏的《C 大调钢琴奏鸣曲》震撼舒曼,舒曼在《新音乐杂志》预言他注定要道出时代最崇高的声音,这成为他音乐生涯的重要转折。1862 年,勃拉姆斯初到维也纳,便被这座城市的音乐历史、古典传统及独特氛围深深吸引。1863 年他接任维也纳合唱团指挥,虽仅十个月,却将灵魂锚定于此。他在卡尔教堂街 4 号公寓创作《德意志安魂曲》,该建筑虽在二战中被毁,但他与古典传统的联结愈发紧密。1873 年的《海顿主题变奏曲》,更是以音乐完成与前辈大师的对话,展现对古典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3.复杂情感世界:深情与遗憾交织的旋律

 

图片3.png


勃拉姆斯的情感如同他笔下的复调音乐般复杂。对克拉拉·舒曼的痴恋贯穿四十三年,1854 年舒曼出事,他住进舒曼家照料孩子,将爱意深埋日记,这份克制的情感成为其作品的隐秘源泉。1865 年,他与维也纳女歌手贝尔塔的短暂情缘催生了温柔的《摇篮曲》,在贝尔塔长子出生时寄去手稿。而与阿加特··西博尔德的爱情更为曲折,订婚又解除,退回的戒指被熔铸成《G 大调六重奏》中悲怆的主题,每一段情感都化为音乐中动人的旋律,诉说着他的深情与遗憾。

 

4.与海顿是一种音乐精神传承

 

图片4.png


勃拉姆斯在维也纳的故居被拆后,其纪念室被安置于海顿纪念馆,这源于两位作曲家深厚的音乐传承关联与精神共鸣。

勃拉姆斯对海顿极为敬仰,视其为古典主义传统的核心传承者。他曾潜心研究海顿的作品,其《第一交响曲》便被赞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延续了海顿奠定的古典形式。尽管两人未曾谋面(海顿逝世于 1809 年,勃拉姆斯 1833 年出生),但勃拉姆斯始终以海顿为精神导师,致力于守护古典主义音乐传统。

将勃拉姆斯纪念室置于海顿纪念馆,既是对两人音乐理念一脉相承的致敬,也凸显了维也纳古典乐派从海顿到莫扎特、贝多芬,再到勃拉姆斯的传承脉络,成为展现古典音乐历史连续性的象征。这种安排让后人能直观感受不同时代作曲家对音乐传统的坚守与发扬。

 

5.矛盾个性与创作坚守:严谨中闪耀的幽默与光芒

 

图片5.png


勃拉姆斯的个性充满矛盾,他常年资助贫困音乐家,展现善良慷慨,却对同行时常刻薄,如对罗特、沃尔夫的评价,不过在彪罗病逝后,他也会独自在墓前彻夜演奏表达哀思。他的音乐中却常现幽默,1880 年《学院节庆序曲》将学生饮酒歌编织成狂欢交响,《匈牙利舞曲》第 5 号点燃全球舞厅。在创作上,他极为严谨执着,首部交响曲酝酿二十一年,1876 年《c 小调第一交响曲》被赞为贝多芬第十交响曲。其多部交响曲及室内乐作品,如《D 大调第二交响曲》《单簧管五重奏》等,都成为交响圣殿中的丰碑,《德意志安魂曲》更颠覆传统,关怀生命与慰藉逝者。

6.巨星陨落与永恒影响:穿越时光的音乐星光

 

图片6.png


1896 5 月,克拉拉的逝世让勃拉姆斯悲痛欲绝,他在雨中为爱人奏响最后夜曲告别这段长达四十三年的情感。1897 年,肝癌缠身的他强撑病体出席《第四交响曲》音乐会,成为维也纳对他的无声告别。4 3 日,他在赞叹多美的朝霞后离世。葬礼上,维也纳市民抛洒紫丁香,十二位音乐家扶柩,三千人合唱《再会》,他最终安葬于维也纳中央墓园,与贝多芬、舒伯特为邻。其作品影响深远,《第四交响曲》唱片畅销,《摇篮曲》成为全球婴儿房通用语言,《匈牙利舞曲》第 5 号在各地不断奏响。众多音乐名家对他推崇备至,他的音乐如同永恒堡垒,抵御时间侵蚀,照亮一代又一代音乐爱好者的心灵。

 

图片6-1.png


2025年7月11日星期五  维也纳石头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