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德林堡:千年传奇,余晖犹存
在奥地利巴登一带,从巴登出发,驱车不足半小时,便来到了一座小山,这里依然长满了松柏树。有位朋友常在周末常到这里独自攀爬,认定这里空气有利于养身,周围一带,横七竖八的各种小径她很熟悉。在我看来,我们之所以来到这个莫德林堡,除了她的引导外,主要它有一个列支敦士登别称。同行者介绍,这是欧洲列支敦士登公国的前身,这引起了我的好奇,想了解下这个小公国的发迹史。爬上山顶,面对残垣断壁,难免有些失望。破败的城堡下边,竖了一些介绍性的广告牌,本人一一拍摄下来,然后通过翻译器翻译,再提起文字,对它进行拼接和编辑,查找相关资料,敷衍成篇,不枉到这里来一趟。
这些文字整理之后,再回望这座城堡,仿佛它就生动起来,面前的石墙,就像一位千年沉默的历史老人,静静向我打开心扉,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它历经千年风云,见证英雄豪情,饱受战火洗礼与岁月雕琢。现在,让我们一同走进它的世界。
1.历史溯源:兴衰沉浮
它的初创时期,同样是荣耀开端。12世纪中叶,巴本贝格公爵利二世与拜占庭公主西奥多拉·科穆宁联姻,政治地位飙升。为彰显家族荣耀,他选中多洛米石锥山丘,于约1145年开工建城堡。历经近30年,1177年宏伟城堡落成,成为中世纪建筑艺术杰作。
在巴本堡时期,这一荣耀延续,它成为巴本堡家族公爵行宫。亨利二世之子亨利与利奥波德五世在此居住、处理事务,城堡见证家族荣耀,弥漫权力气息。
哈布斯堡时期,军事要塞转变。因为巴本堡家族绝嗣,城堡归属于哈布斯堡王朝。王朝将其从公爵行宫变为军事要塞,频繁更换总督,士兵日夜巡逻,弓箭手严阵以待。
再就是给人以误导的列支敦士登时期,主人进行了浪漫改造。1806年,约翰一世·约瑟夫亲王购得城堡及周边林地,大规模改造,将废墟融入“英式风景园”,增建黑塔、希腊神庙等建筑,城堡变身浪漫文化景观。
2.损毁与重建:浴火重生
它的命运多舛,被多次战火肆虐。1477年,匈牙利国王马蒂亚斯·科维努斯率军攻占城堡并焚毁;1529年,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入侵,城堡几近荒芜,荒废近15年。
战后重建新生。1543年,哈布斯堡王朝主导部分重建,采用晚期哥特风格,恢复防御体系与建筑风貌。1848年,亲王增建的浪漫风格附属建筑在革命动荡中被毁。1965 - 1970年,考古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斯领导挖掘,重现罗马式地基;20世纪90年代,相关部门修缮加固遗址。
3.城堡重现往昔风采
我们注意到了它的建筑特点,这些说明文字详细介绍过,它的防御体系达到甚至可以说固若金汤的程度。
城堡依托白云岩山锥地形,扼守东方威胁通道,是中世纪保卫维也纳南方防线的重要据点。这个要塞变得十分重要了。
它的核心结构颇有特色。双重门楼系统,独特设计增加进攻难度,晚期哥特改建后增设侧翼小堡垒,防御更强。
圆形箭塔(所谓“阴影马蒂亚塔”)——墙身厚实,凸出城墙,有高压射击孔,可有效射击并防御投石攻击。
环状城墙——依山势而建,高处达7米,设双层火器射击孔,增强防御能力。
技术细节值得一说。塔楼基座采用琢石砌筑工艺,坚固耐用。城堡内保留马车轨迹刻痕、门轴石槽,见证历史变迁。
4.关键人物:推动历史
在初创时期,亨利二世主持建城堡,提升家族政治地位;西奥多拉·科穆宁联姻促成城堡建设。
哈布斯堡时期。马蒂亚斯·科维努斯率军摧毁城堡,改变其状态,带来转折。
复兴时期。约翰一世·约瑟夫亲王打造浪漫主义景观公园,赋予城堡新内涵,开创奥地利人工景观化自然公园先河。
现代修复时期。阿尔弗雷德·魏斯领导挖掘工作,重现罗马式地基,推动城堡历史研究。
5.对后世影响力:跨越传承
中世纪军事价值,作为维也纳南方防线重要要塞,虽未能抵挡1477年、1529年敌军破坏,但延缓敌军进攻,为周边防御争取时间,其防御体系为后世军事建筑发展提供借鉴。
文化景观转型。亲王浪漫主义改造开创奥地利人工景观化自然公园先河,对后世旅游开发影响深远,许多地方借鉴其将历史遗迹与景观打造相结合的模式。
考古与遗产价值。20世纪考古挖掘确认城堡12世纪罗马式基础结构,为研究中世纪城堡建筑演变提供珍贵实物依据,丰富和完善中世纪建筑史研究。
莫德林堡,前文说过,他与列支敦士登公国同源不同一支,说是它的前身不准确,但借它之名,确实产生了一些影响,比如本人就是以此好奇而来。
不管怎么说,这座千年城堡历经风雨仍屹立不倒。它是中世纪军事防御典范、文化景观转型先驱、考古与遗产研究瑰宝。如今,以旅游打卡地身份向世人展示独特魅力,邀我们感受历史厚重、领略文化魅力、传承文明火种。
2025年6月24日星期二 维也纳石头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