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茜公主:梦幻与悲剧交织的人生
1.《茜茜公主》:引出的观念之争
在维也纳城,我最要致敬的人物。
我与茜茜公主的时代相隔近二百年,与她所处的国度遥隔万里,我在早年,多次观赏过写她的三部曲电影,对她的人生经历颇多关注,但不一定了解。此番在维也纳逗留,带着致敬的心情,去美泉宫她的皇宫,维也纳郊区她的行宫,市政府旁她的博物馆,我都要一一去探访。更想到她生活的环境中去感知她的时代,感受这位绝世美人的生活气息。
改革开放之初,那个年月,我们从极度贫乏的知识困顿中走出来,通过两种途径惶恐地打量着世界,一是沉浸西方名著之中,再就是引进的电影里,更比书本要更直观的了解。那个时候,我们看的大多是社会主义国家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片,而引进描述这个欧洲公主的电影,在当时看来,与我们教化的价值观有莫大的差别,它的出现完全是个另类,然而却是她的世界给我大开眼界了一扇窗口。
因为茜茜公主电影,我与当年的一位好友还产生过激烈的争议。我观看时那种陶醉其中,充满了向往感,而他看着,不仅对电影还对我皆充满了蔑视,并不为她的美感打动。他气愤地说:“这完全是洋版的才子佳人,是封资修的东西,这样的东西是精神鸦片,引进来只会毒害中国的青少年。”他的这种观点,在当年还是大有市场,而我很快“沦陷”进去,就像偷听“敌台”被人抓了个正着,我涨红了脸,与之争辩一番,被他斥为这是“资本主义美学观”,他句句都很在理,斩钉截铁,振振有词,而我因为心虚,而败下阵来。他对我不要再碰这类东西,不然今后十分危险的,将会腐化堕落,后果不堪设想。这些言辞,现在陈述是多么令人难以相信,我同样有点害怕有误。《茜茜公主》引进来是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是一个很好的时期,但我记住了这次争论,是不是同去与他观看,还是事后向他兴奋地谈观后感,有点存疑,但争论这点还是千真万确的。我并不认为我这个朋友食古不化,我们这代人,政治的纯洁性,把它看成第一生命。
我把三部曲全部看完了,不曾邀请朋友同去观看,估计有点怕被他们贴上标签,被看作是个腐朽堕落的灵魂。后来,又偷偷重复观看过,假意对人说从前没有看,听人讲多了,有点好奇。当然,就是因为这种观念之争,才使我牢牢记住了这位欧洲的绝世公主。影片中,有个细节特别吸引人,她擦皮鞋时,对着鞋帮吐了几口水,这太接地气了,让我至今依然能够回味。
现在我已然老去,这样一个公主,在我成长的人生中,让我的求知欲高涨,给我一个重新认识世界的契机,“天底下,还有这种生活的方式存在,我活得是多么的封闭而可笑。”我记得当年受到震惊后的反思,因为《茜茜公主》和西方名著的启蒙,让我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路。
我现在回顾过去,感慨万分,在时光长河的粼粼波光中,总有一些身影如璀璨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吸引着后世无数人的目光。难道不是这样吗?我后来独自观看这部影片,四周不都是黑压压的人头,他们与我一样,聚精会神观看,同样的震撼,将会产生与时代错位的思考。
所以,我要说奥地利这位茜茜公主,便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她的一生,宛如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交织着梦幻般的浪漫与刻骨铭心的悲剧,在历史与文化的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在那个遥远的东方,她何曾想过,以她为原型的电影如同一扇通往西方世界的神秘之门,为一代中国人打开了看西方的新视角,产生了强大而深远的影响。
2.梦幻开篇:电影里的童话幻梦
在遥远的奥地利,二十世纪50年代,一部名为《茜茜公主》的电影三部曲悄然诞生,这三部电影,这就是我年轻时追影之热作——《茜茜公主》《年轻的皇后》《皇后的命运》,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徐徐展开了一段令人心醉神迷的爱情故事。
当时间来到二十世纪80年代,这三部承载着浪漫与梦幻的电影,由上海电影译制片厂引进中国。因为不止观看一遍,直到今日,它讲述的故事脉络依然萦回脑际,电影聚焦于茜茜公主自由率真的少女时代,那片被青山绿水环绕的巴伐利亚土地上,少女茜茜如同一只欢快的小鹿,在广袤的原野上纵情驰骋,她的笑声如同银铃般清脆,回荡在天地之间。她那灵动的眼眸中,闪烁着对世界的好奇与热爱,那无拘无束的身影,成为了无数人心中自由的象征。这里特别要提及,我的朋友有不下5人提及,他们去过茜茜公主的故乡,其实就是一个小小村落。我想这不奇怪,当年的德意志有大小360个公国。说明这个三部曲的电影,影响了我们一代人。
我愿意叙述影视中记忆的故事,十九世纪中期的一场普通的王室联姻,却因茜茜公主的出现而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奥地利皇帝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原本的订婚对象是茜茜公主的姐姐海伦。然而,命运的齿轮悄然转动,一场看似平常的赴宴,却改变了茜茜公主的一生。
那一天,15 岁的茜茜陪同姐姐赴宴,显然是姐姐需要妹妹见证自己的幸福。这时茜茜公主身着素服,衬托得肌肤胜雪,散发着一种独特的魅力。或许是在宴会上,她不经意间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吸引了皇帝的目光;爱情也许需要一个酝酿过程,但真正来临就是那么一瞬间,这句话用到弗兰茨·约瑟夫一世身上比较恰当。总之,皇帝对茜茜一见倾心,瞬间被她的独特气质所吸引。当皇帝手持玫瑰花,在场的人们却意外发现他把心爱的玫瑰献给了茜茜公主。
然而,这段爱情并非一帆风顺。母亲索菲太后极力反对,她认为茜茜公主年轻不懂事,不适合成为皇后。但弗兰茨·约瑟夫一世却不顾重重阻力,坚决要娶茜茜为妻。他的决心,如同磐石般坚定,无法动摇。16 岁的茜茜公主在维也纳奥古斯丁教堂举行了盛大奢华的婚礼。这场婚礼持续了整整三天,成为了当时轰动一时的盛事。教堂里,鲜花簇拥,烛光摇曳,茜茜公主身着华丽的婚纱,宛如童话中的公主,走向了她的幸福。
电影中,她与皇帝携手面对困难,共同守护着他们的爱情,最终迎来了“公主王子终成眷属”的童话结局。但在宫廷中,婚后茜茜公主勇敢地对抗着陈规陋习。她不愿被繁琐的宫廷礼仪所束缚,坚持自己的个性与追求。
3.自由成长:巴伐利亚的精灵
影片开篇,描述过茜茜公主的人生经历,1837 年 12 月 24 日,出生在巴伐利亚王室,一个新生命呱呱坠地,她就是伊丽莎白·阿玛莉亚·欧根妮,也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茜茜公主。她的父亲马克西米利安公爵,生性洒脱不羁,对宫廷的繁文缛节深感厌烦。在那个充满规矩与束缚的宫廷世界里,毅然选择离开宫廷,在波森霍芬城堡定居。
波森霍芬城堡,宛如一座世外桃源,被青山绿水所环绕。在这里,茜茜公主度过了自由自在的童年。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窗前,她便迫不及待地跑出城堡,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她在广袤的原野上纵情驰骋,感受着风的呼啸,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她对骑马运动痴迷不已,那矫健的身姿,如同一匹灵动的骏马,在草原上飞驰。
大自然的滋养,如同春雨般滋润着茜茜公主的心灵。它不仅赋予了她无拘无束的生活,更塑造了她叛逆活泼、不受拘束的独特个性。她就像巴伐利亚的精灵,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她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与探索的光芒,对世界充满了无尽的想象。这种在自由环境中养成的性格,与日后宫廷生活的种种束缚形成了鲜明对比。宫廷里的规矩和礼仪,如同沉重的枷锁,压得她喘不过气来。但她依然努力地保持着内心的那份自由与纯真,在困境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天地。
4.宫廷困境:子女悲剧与心灵创伤
是的,时值今日,我愿意讲述影片中的公主,这样美妙,令人向往,然而,电影中童话般的叙事,与茜茜公主真实人生中的悲剧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反差,如同冰与火的碰撞,引发了我对历史复杂性的深入思考。她的故事远比影视作品呈现得更加丰富和复杂。茜茜公主的人生,并非只有浪漫与美好,还有着宫廷压迫、丧子之痛、刺杀身亡等刻骨铭心的悲剧。这些悲剧,如同隐藏在梦幻背后的阴影,让我们对这位魅力无穷的公主有了更深刻地认识。
她进入婚姻后,影片曾对这段经历有过展示,茜茜公主很快陷入了困境。婆婆索菲太后在宫廷中说一不二,控制欲极强。她以茜茜公主年轻不懂事为由,强行剥夺了她的育儿权。两个女儿都被索菲太后无情地带走抚养。她不仅无法享受初为人母的喜悦,还被斥为“愚蠢的母亲”。每一次,她只能在远处偷偷地看着自己的孩子,眼中满是无奈与痛苦。这种情感上的打击,如同沉重的巨石,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1857 年,茜茜公主带着两个女儿访问匈牙利。这本应是一次愉快的旅行,却成为了一场人生噩梦。两岁的长女索菲因患腹泻,不幸夭折。丧女之痛如同一把利刃,深深刺痛了茜茜公主的心。她的世界仿佛崩塌了,陷入了重度抑郁之中。这场悲剧也使她与次女吉塞拉划下了一道难以愈合的裂痕,母女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难以愈合。
皇子鲁道夫的诞生,让茜茜公主在宫廷中的地位有所提升。然而即便如此,她依然无权过问儿子的教育。她试图与儿子亲近,却总是被宫廷的规矩所阻隔。这种无奈与痛苦,一直伴随着她,如同挥之不去的阴影。
31岁的独子鲁道夫与情妇殉情自杀,这一噩耗犹如晴天霹雳,彻底击垮了茜茜公主。她无法承受如此沉重的打击,从此离开宫廷,开始了四处漂泊的生活。她如同一只受伤的鸟儿,在流浪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她走过了欧洲的大街小巷,看过了无数的风景,但心中的伤痛却始终无法愈合。
5.政治作为:奥匈帝国的纽带
在美泉宫皇帝的书房里,皇帝坐在那里,皇后茜茜公主端庄站在窗口处,这是我想象中的样子。她对政治未必有多少兴趣,完全是一种独特的个人魅力,使她成为奥匈帝国的纽带。
美丽睿智的茜茜公主,她对匈牙利文化情有独钟,积极学习匈牙利语,与这里的人民打成一片。影片中有过这样的叙述,她与匈牙利贵族,如久洛·安德拉希伯爵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她成为了奥地利皇室与匈牙利之间的重要沟通桥梁,在两国之间传递着友好与和平的信息。
普鲁士铁血宰相发动的普奥战争,奥地利战败,欧洲格局产生变化,匈牙利要求自治。茜茜公主劝说丈夫接受匈牙利的自治诉求。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奥匈帝国正式成立,弗兰茨加冕为匈牙利国王,茜茜公主也成为了匈牙利王后。她的这一贡献,赢得了匈牙利民众的广泛爱戴,匈牙利人民将她视为英雄,为她欢呼,为她歌唱。
在奥匈帝国内部复杂的民族矛盾中,茜茜公主坚决反对维也纳宫廷对匈牙利人的歧视。她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多次在皇帝面前为匈牙利人发声,努力促进民族之间的和谐与平等。她深知,只有民族之间的和谐,才能让奥匈帝国更加稳定和繁荣。此外,她还曾劝说丈夫赦免意大利政治犯,试图缓和帝国在意大利地区的统治矛盾。她展现出了在处理民族和政治问题上的远见卓识,如同一位睿智的领袖,为帝国的和平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然而,尽管茜茜公主在政治上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在维也纳宫廷中,她常常被保守派视为“危险的外国人”,受到诸多限制和排挤。她的政治主张,与宫廷中的保守势力格格不入,她无法全面参与帝国的决策,其政治影响力同样受到了一定的局限。但她没有放弃,继续在有限的范围内,为民族和国家的利益而努力着。
6.传奇落幕:悲剧与反思
1898 年 9 月 10 日在日内瓦,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茜茜公主身上。意大利无政府主义者路易吉·卢切尼将她刺杀,终年 60 岁。那一刻,茜茜公主的生命戛然而止。她那充满传奇与悲剧色彩的一生,画上了句号。她的离去,如同一颗流星划过夜空,虽然短暂,却留下了耀眼的光芒。
茜茜公主的一生,最让我动容的是自由灵魂与宫廷枷锁激烈碰撞的历程。她的人生以童话般浪漫的爱情开端,却在宫廷生活中逐渐沦为政治工具,遭遇了诸多家庭悲剧,最终以悲剧性的暗杀结局收场。在奥匈帝国的转型过程中,她发挥了关键的纽带作用,尤其是在推动匈牙利获得平等地位方面功不可没。百多年后,她在中国,借助电影成为了欧洲宫廷文化的象征。她的故事是我对欧洲历史文化的认知开始,然而王子和公主的故事,形成的巨大反差,也成为了我反思历史叙事方式的重要案例。
当我们驱车来到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给茜茜公主打造的行宫前,这份皇家礼物被皇帝本人称着“梦幻城堡”,是他1886年赠予伊丽莎白皇后(茜茜公主)。当然,这里作为逃离宫廷束缚的茜茜公主避世之所,寄托了对她精神自由的愿景。我在这座离美泉十余公里的行宫徜徉,不知茜茜公主怎么看待一个东方人,面对她的遗迹如此地沉思。
其实,在我心里,她一直如天仙一般降临人世间,是美妙的代名词,并不愿意涉及她的悲情。如今,了解到她被电影和传说美化的故事背后,隐藏着鲜为人知的痛苦和挣扎,与她共情,涌出的难受堵在胸口。
我依然感到,茜茜公主的故事,就像一曲悠扬深远的乐章,它的旋律永远会回荡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我们去回味、去感悟、去思考。
2025年6月24日星期二 维也纳石头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