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登:温泉文化与音符交织的奥地利瑰宝
1.文化与温泉,构筑独特风情
在国内出入温泉疗养之地应该不少,主要是居住城市周边就有四五处利用温泉来招徕旅客的地方。后来在北方入住宾馆,也会提供温泉洗澡之类的服务。鉴别热水是否属于温泉范畴,主要是嗅到有没有硫磺味道,另外泡澡后,浑身上下滑溜溜的,必须自来水冲洗,这就是我体验温泉的固有感觉。有一段时间,全国宾馆酒店打“温泉牌”可谓多矣,令我印象最深刻之处,我居住的城市,有房地产商大打“温泉牌”,在市郊大兴土木,创造了一个大型的“温泉”度假村,然而好景不长,这个度假村以造假开始,便以假终结,大幅的广告拉动了一时的消费,最后终于成“烂尾”之地。
国内温泉给我印度最不佳的印象,是一次我们组织了一次笔会,作者们兴致勃勃去泡温泉,我晚上无事,在温泉大酒店转悠,走到它的后边一看,有九个几十米高的大圆形锅炉,顶上冒着热气,看来盗泉之水大部分来自此处,对作者不敢明言,按日程照常完成笔会流程,离开后,我对温泉失去了兴趣,哪怕是一丁点儿。
在国外倒有居住过提供温泉的酒店,比如北方大国,我曾有两次这样的记忆,只是用于洗个热水澡,东南亚有次住在山顶,据说洗澡水也有温泉的元素,现在回忆才恍惚有点记忆。
文化是个长久而深刻的东西,这是奥地利巴登给我对温泉疗养建立的最多的印象。
在奥地利下奥地利州的维也纳森林深处,则隐匿着一座将自然疗愈、艺术魅力与历史底蕴完美融合的城市——巴登。我从贝多芬小道走到山顶,俯视它时,它应该只有一个镇的规模,我相信光有温泉不行,文化的深度与厚度发掘尤为重要,想到我居住的城市周围有几处温泉,它的历史和文化也绝对不比巴登差的,只是人们太重视它的实用性,而忽视文化上的建设,故它们难以在游人心中形成一种概念,一个没有特点的城市就难以让旅客留下印象。
光讲文化就会空泛,两者要相得益彰,温泉疗养在巴登的文化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据资料,这里拥有 14 个天然硫磺泉,每日能涌出 400 万升温度在 32 - 36°C 的矿泉水,这些矿泉水中富含硫化物,对关节炎、血液循环疾病有着显著的疗效。特别是罗马温泉浴场作为欧洲最大的玻璃穹顶温泉综合体,更是将多元的温泉疗法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里,人们可以体验到漩涡池带来的放松、药草浴的天然滋养以及奥斯曼蒸汽浴的独特风情。
巴登小城的建筑与艺术也极具特色。比德迈尔与青春艺术风格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得以体现,市政厅、绍尔霍夫大酒店等建筑,无不展现着 19 世纪市民阶级的优雅生活;巴登的葡萄酒文化也源远流长。自罗马人将葡萄种植引入此地后,这一传统便延续至今。在当地的传统酒馆 ,游客们可以品尝到本地特色酒种 “绿斐特丽娜”(白葡萄酒)与 “蓝色葡萄牙”(红葡萄酒),感受独特的葡萄酒风味。
所以,我们看出,巴登这座城市的每一处角落,都诉说着跨越千年的故事,从罗马军团的温泉浴场到哈布斯堡王朝的夏日行宫,从贝多芬在此获得的音乐灵感,到如今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荣耀,巴登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
2.精制的奥地利巴登小山
巴登,它有独特的区位优势,离维也纳市区只有30公里,处在这座大都市的市郊地带。我们一行4人驱车前往,这是本家坐骑,需要半小时就到了它的市中心。巴登这个地方,常年居民只有二万四千多人,多数居住者,长则数年,短则几个月或一周,据说来自世界各地的富人,他们主要在这里疗养。世界音乐大师贝多芬在此持续居住过十五年,我到他的住所有个门牌,倒是只有三年光景,估计他的住处不止一处吧。
进入巴登小镇,我们直逼市政府前小广场,这里有个欧洲黑死病的雕塑,让人们不要忘记那段阴暗恐惧的岁月,维也纳也见过几座这样的雕塑。雕塑下有两个人工喷泉,泡着水花,还有一个水龙头,是从山涧引入的山泉,冰凉还有丝丝甜意。市政府旁边有条小巷,墙壁上挂了一排世界名画,这些名画特别之处,是用当地的植物编制而成。这里成了一个展示区,不定期会展示一些文化气息浓郁的活动。顺小巷往前走,先是见到一块标志音乐家舒伯特的门牌,再就是一座显示黄色建筑,这就是贝多芬居住过的小屋。
我们到时,步行与街市,巴登小镇一批批的赛跑者涌过来,许多马路上拉起了塑料线,圈成比赛者的跑道,男女老少皆有,衣服式样和颜色五花八门,只是有的人胸前、短裤上甚至屁股上多了同样的比赛号。在十字路口,有人鼓掌为赛跑者加油,问观看的路人,告知这是一个厨具银行组织的比赛活动,绕着街道的马路比跑5公里,想必是一个互动性大于比赛的活动。在维也纳期间,我见过许多场合,每有活动,参加者众;就在前一日晚,维也纳市搞了个第42届多瑙河岛节,人潮汹涌接肩摩踵,连续三日,每日有百万人参与,这是个旅游城市,参加者是来自世界各国的旅客,我想流动性是奥地利的特色,一些活动在别处,很是平常,但在奥地利,因为参与的人多,便赋予了新的含义。我们走到街的尽头,有个广场,应是库尔公园的一部分,广场上摆满了各式小摊,花样繁多而不显得凌乱。走到尽头,便是一块修剪得整齐的坡地,山坡上的雕像,是约瑟夫·兰纳和老约翰·施特劳斯。老约翰·施特劳斯是小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作者)的父亲,被誉为 “圆舞曲之父”。约瑟夫·兰纳同样是一位奥地利作曲家,他和老约翰·施特劳斯早期曾一起在维也纳圆舞曲乐队共事,两人都是维也纳圆舞曲的重要创作者,对圆舞曲的发展和推广起到了关键作用。
我们手持登山杖,背着双肩包,煞有介事沿着贝多芬行走过的山道行进,因为有伟大人物的足迹,我们一路上显得兴奋而沉着,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我为什么抱怨国内的温泉胜地,就不曾规划几条名人伟人的行走过的路线吗?路和路是不一样的,名人走了,我们跟随,就是满满的自豪感涌出来了。
山并不高,沿途的山路,铺满碎石,有长椅可坐,不时有一些行人,坐下歇息,这样走起来,并无劳累之感。转过一个弯,或者来到一个山坳处,便往山里眺望一番,丘陵起伏中,多是一些白墙红瓦的大小型别墅群,这应是富人疗养的胜地了。山不在高,有文化则灵,我们绕了十八道弯,还见到有作曲家的墓碑,一小时余,终于来到了山顶。
这里有个登峰造极之处,便是特蕾莎瞭望塔,或称为特蕾莎观景台,可将巴登市的全景尽收眼底,它完全用木条制成。观景台只有我们一行,此时山风强劲,阳光正好当头,我们一行先是躺平,墨镜上的天空,显得一片幽蓝,再俯卧,肚腹一阵温润,很是舒服。
我突然发现周边的木头上,挂着一枚戒指,取下来细看,戒指上有细碎的花纹,用手机放大,还有一串字母,便展开联想,这也许是位失恋的人,将这枚定情之物放置在此,向过去告别,甚尔又想,特蕾莎是不是一代女皇的大名,她把自己八个公主嫁给了欧洲各国王室,有时会想念,便会来到这样的瞭望塔来眺望,缓解自己的思念,只是事后得知,这位特蕾莎并非女皇,是出资修建此观景台的人。
将那枚戒指还回原处,心道,中国人也罢,洋国人也罢,问世间情为何物,请观此戒吧。于是我们一行下得山处。
3.千年历史,沉淀独特韵味
今天运气极佳,下得山来,居然看到了几位穿着古装的老者,十八世纪的贵族服式,这是电影中展示出来的,想不到在此亲眼所见,忙拍了几张照片。少顷,一红装老者,蓄着上昂的八字胡,斜挂着宝剑,穿着皮靴,威武地在行人中穿过。显然,扮成了古代的贵族或骑士。我们用国内的思维,想象着这定是在景区穿着古装,以与人合影收费为生者。正好广场入口处有个广告牌,写明现在举办的活动是“帝国节”。看来我们入城时,见到的5公里比赛跑,是一种热身运动,或者配合“帝国节”的启动活动。如果晚点上山,下山时赶不上,这就是赶得早不如赶得巧的最好注脚。从街道上行进过来一队古装队伍,前边的乐队开道,后边是戎装大臣,大热天里,他们穿着厚厚的古代服装,戴着长长的黑色丝绒帽,迈着威武整齐的步调,一路走来,路人驻足围观,纷纷拿着手机拍照,我们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一阵猛拍,大呼“太好啦。”
因此,我不得不注意这个举办“帝国节”城市的历史,巴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罗马帝国时期,这个城市名“Baden”,在德语中意为 “沐浴”,直接源于这里丰富的温泉资源。当年,罗马军团在此建立了浴场,利用含硫矿泉水为伤病员进行治疗,这便是巴登温泉文化的起源。此后,历经岁月的变迁,巴登逐渐发展起来。
到了1792 年,对于巴登城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将其定为皇家夏宫,巴登由此迎来了鼎盛时期。在以后的十年间,这里更是成为了奥匈帝国的夏季政治中心,吸引了众多欧洲贵族。贵族们的到来,不仅带来了财富,也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艺术,使得巴登的城市风貌和文化氛围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不幸的是,十九世纪初期的一场大火,虽然给巴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但也为城市的重生提供了契机。灾后,巴登以比德迈尔风格重建,色彩柔和的联排别墅、拱廊街道与花园广场应运而生,形成了今日典雅的城市风貌。
巴登城在纳粹时期的历史是奥地利小镇的典型缩影——从德奥合并后的政治同化,到对犹太人的系统性迫害,再到战时经济的强制动员,展现了极权统治对地方社会的全面摧残。尽管其规模不及维也纳或其他大城市,但当地犹太社区的毁灭与民众的经历,仍是纳粹罪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时光流转至现代,2021 年,巴登与欧洲其他 10 个温泉城镇以 “欧洲温泉疗养胜地”的名义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这无疑是对其在欧洲医学、社交文化及建筑史上所做贡献的高度肯定。
4.音乐遗产,谱写不朽篇章
认识音乐大师贝多芬并不是从他的交响曲开始,那时我成长于乡间,是个野小子,没有这样的艺术熏陶的环境,收音机倒是可以听听,大约二十世纪80年代,记得有个“世界名曲”的介绍,讲述贝多芬失聪指挥的传奇时刻的故事。
这次所幸查找到了资料,他是在1824 年 5 月 7 日,这是音乐史上一个令人难忘的时刻。在维也纳凯伦特纳托尔剧院,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举行首演,此时的贝多芬已经完全失聪。演出过程中,他站在乐队前面担任指挥,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之中。当乐曲结束,全场观众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然而贝多芬却背对着观众,丝毫没有察觉。直到一位女歌唱家轻轻拉过他的手,让他转过身,他才看到观众激动的神情和如潮的掌声,那一刻,这位饱经磨难的音乐巨人不禁泪流满面。看到这里,我依然忍不住感动。这个故事让我一直记住了这位音乐巨匠。1994年,我们去波恩,这里曾是联邦德国(西德)首都,当时我国驻德使馆设在波恩,搬到柏林后,这里有人留守,我们借住在大使馆类似招待所里,特别去参观了贝多芬的故居,向这位伟人表达了敬意。
到维也纳后,许多贝多芬雕像分布街头巷口,不管是金色大厅里,还是城市公园里,在薛定谔就读的学术文理中学前同样有一尊他的雕像,维也纳这座音乐之城,可见对他的青睐。
而巴登这个城市,我们很快就来到了贝多芬故居,它作为巴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无数音乐爱好者的向往。门前上方有个椭圆形的牌子,上边注明他曾于1821 - 1823 年在此居住,如今这里变身为一个小型博物馆,展示着《第九交响曲》的手稿与贝多芬的生活遗物,让人们能够近距离感受这位音乐巨匠曾经的生活气息。
对于巴登小城,贝多芬是热爱的,甚至可以说他与巴登之间有着不解之缘。因为耳疾,贝多芬频繁来到巴登疗养,我相信他居住在此有 15 年。在巴登的时光,成为了他音乐创作的重要灵感源泉,我们顺着他的山间小道上行走,这里据说是他获得重要音乐创作灵感的地方。1823 年的夏天,贝多芬在巴登完成了《第九交响曲》的核心乐章。在给友人的信中,他曾提及 “为伦敦爱乐协会的委托承受巨大压力”,正是在巴登这片宁静而充满自然气息的土地上,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创作出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在巴登,关于贝多芬的生活逸事也广为流传。他常常在维也纳森林的“贝多芬小道”上散步构思,由于听力丧失,他甚至未察觉伐木声,却意外地将锯木节奏融入了《第九交响曲》的谐谑乐章。他还为了躲避外界的干扰,选择与铁匠铺为邻,因为打铁声可以掩盖他弹钢琴的声音,这些故事无不展现出贝多芬对音乐的执着与热爱。
贝多芬一生创作了大量不朽的音乐作品,每一部都是音乐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他的九大交响曲最为世人熟知,《第三交响曲 “英雄”》原本是为拿破仑而作,后因拿破仑称帝,贝多芬愤怒地划掉献词,这部作品展现出英雄般的豪迈气概与坚定信念;《第五交响曲 “命运”》以其极具冲击力的 “命运敲门声” 开头,成为音乐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旋律之一,生动地描绘了与命运抗争的激烈场景;《第六交响曲“田园”》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让听众仿佛置身于美丽的乡村风光之中;而《第九交响曲“合唱”》更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达了对人类团结、自由、欢乐的崇高理想,这部作品成为世界和平与团结的象征。
此外,贝多芬的 32 首钢琴奏鸣曲也备受赞誉,被称为 “钢琴音乐的新约全书”。其中,《月光奏鸣曲》以其如诗如画的旋律,营造出静谧而忧伤的氛围;《热情奏鸣曲》则充满激情与力量,展现出强烈的情感张力。他的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大量的室内乐作品,也都以其卓越的艺术水准,成为音乐演奏和学习中的经典范本。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终章《欢乐颂》以席勒诗歌为词,传递出的人类团结的普世理想,具有深远的世界性影响。1985 年《欢乐颂》成为欧盟盟歌;当然在纳粹与冷战时期,它也曾被意识形态挪用,但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其精神影响力的强大与复杂。
前文所述,除了贝多芬,巴登还吸引了众多其他音乐巨匠的足迹。莫扎特曾为巴登教堂创作《Ave verum Corpus》(1791 年),他的妻子康斯坦兹也常来此地温泉疗养;舒伯特、约翰・施特劳斯等也都是巴登的常客。他们的到来,使得巴登的音乐氛围愈发浓厚,成为了欧洲音乐文化的重要象征。
5.漫步其中,仿佛能感受到巨匠曾经的心境
我们从贝多芬小道出发,返回时则是回到贝多芬纪念亭,这是纪念贝多芬诞辰百周年的纪念亭,我们走进亭中时,有一对恋人正在深情接吻,我们假装没见到,在朝城市的方向斜靠着拍照留影,还是惊扰了他们。再回到约瑟夫·兰纳和老约翰·施特劳斯雕像前,站着坐着半躺在草地上拍了几张照片。
便回到出发前这个小型广场,坐在长椅上小憩。向前看去,就是巴登的建筑地标的欧洲赌场,它的前身为温泉疗养院,二十世纪30年代改建为欧洲最大的巴洛克风格赌场,其华丽的建筑风格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
本来打算去参观玫瑰园与新皇宫,这两处巴洛克花园与文艺复兴宫殿相互映衬,站在高处,可俯瞰老城全景,感受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同伴在山顶上指着人工渠和雷格尼茨河畔的半木结构民居群,用“小威尼斯”的风情加以描述,这里当然是富人的天堂,许多人泛舟游览,体验中世纪水道的独特魅力。
中午时分,我们回到车旁,拿出准备的熟食,来到巴登车站草坪上,就着啤酒,吃喝起来。有一老者,疑是捡瓶和废旧物的人,大声告知我们草坪上蜱虫。蜱虫通常在草丛、灌木丛、森林、草原或者山地出没,每年 4 月至 10 月是其活跃期。它对人和动物有诸多危害,会造成皮肤病,还有传播感染一些疾病,我们忙道谢,并用袜子将裤筒裹起来。巴登半日的行程,就这样愉快地结束了。
这座将温泉、音乐、历史与自然完美融合的城市,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这里,人们可以在温泉中放松身心,在音乐中感受灵魂的触动,在历史建筑中追寻往昔的辉煌,在自然美景中享受宁静与美好。它不仅是奥地利的文化明珠,更是人类坚韧与创造力的永恒象征,其独特的文化与精神内涵,将永远闪耀在世界的舞台上。
2025年6月24日星期二 维也纳石头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