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瑙河的太阳晒到了我的背
维也纳的天气如同维也纳的市民一样很随性,阳光灿烂的天气,不知从什么方位引来了几块乌云,便下起蒙蒙细雨,好像就是为了下过之后,在湿润润的地面染印上金色图案,让她更新艳。她的早晚温差比较大,早上出门,凉意袭面而来,可到了上午,穿着风衣和一些已经换上短衣短裤的人们在街面上漫步行走,于是,几个季节的衣服把城市装扮成不同风景线,看来也是美妙的事情。
街道上和候车站牌前,总能看到一些长得夸张的胖子,感觉他们身上的肉,不托住就会掉到地上,然而在河畔边、公园里、美景处甚至较为僻静的街道旁,总有人在奔跑锻炼,更多的人则是骑上自行车疾驰而过,他们的生命给人一种张扬之气。
我想,维也纳人是幸福的,因为生活中多了一些随意,幸福便随即而来。
在这个周末,我们决定去多瑙河畔晒太阳,阳光在波光粼粼的映衬下,加上暖风吹拂,总是让人温暖的。陈博士准备中午的餐食,面包、生菜、黄油、香肠、花生、鸡蛋饼等,还备了两小瓶红酒。
我们身着休闲服,戴着墨镜,背着双肩包,拿着两根走步杵,先坐5站地铁,再转乘10站,在多瑙河畔的站台下了车,乘升降机下到河畔旁,便开始行走。多瑙河堤上都分布有几条路,我们选择河边的小径行走,不时有骑自行车的人穿行,更有些奔跑的人运动。
到达多瑙河畔时,差不多11点钟了,我们行走一会儿,见到河畔旁木头桌椅,便把双肩包放下,把食物拿出来。太阳斜照头顶上,真好,我脱下外出。见不远处一个小坡上,只见一个穿短裤衩晒着背的人,便脱了上衣,与他同时晒背。我们老乡人讲得更形象,叫“晒壳”。看来,来对了,太阳的热渗透进背里,让我的“壳”产生吸收光能的功能。小酒喝喝,太阳晒晒,望着蓝色的波光,迎着拂面的河风,就这样,一种幸福感油然从心灵中升起。看来,幸福是件简单的,到了一定的年纪,人们便会了解这一点。
其实,也不简单的,毕竟我是从万里之遥来的。
一路走,一路打量着多瑙河旁的植物,我亲切发现了芦苇,多瑙河同样也长芦苇,与我们云梦泽的芦苇大有不同,它长得细而密集,不像我故乡的芦苇那样粗而壮,他难道是域外洋城市里的俊男,而云梦泽芦苇则是土生土长的渔姑。还有,我居然发现了与故乡一样的蒿类植物,肥而嫩,轻轻摸了摸它的头,十分柔软的,想,做一盘炒腊肉之类,是不是中西合璧了;我们是吃的民族,过去饿肚子的岁月太长,把一切都联想到吃。初夏时节,风将植物的绒毛吹到河堤两边,像落了一层薄雪一样。从多瑙河遥看四周,远远近近,被森林覆盖的河两岸,呈黛绿色那种郁郁葱葱,有一种沉稳之感。
维也纳旁的多瑙河堤,分成几段,在马路上作了严格的标识,有一河堤间炊烟袅袅,守规矩的人们,集中在这里烧烤,许多朋友聚一起,自己动手烤着各类美食,喝酒谈天说地。更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在这里搭上帐篷,在草地上铺着地毯,孩子们在快乐地奔跑嬉闹,我吃惊地发现,河畔马路上,有孩子用粉笔画了“跳房子”的游戏,这是我们幼年时玩过的,怎么在万里之遥的异国他乡也能看到,我想看看是谁是“杰作”,以为是自己同胞画的,看来,四周放的音乐,讲的语言,以及他们烧烤的食材和用具,多是异国风情,这个“画房子”游戏,显然是域外孩子的作品。从这点小细节可以看得出来,人类是共通的,不分彼此,也无高下贵贱之别。
过了烧烤区,便进入遛狗区,果然一个一狗或一人几狗在这里玩耍,狗是喜欢要人陪它玩闹的,有一人忘了带玩具,便随手捡了一根木头,往远处扔,狗叼回来,乐此不疲,后主人接听电话,狗依然满脸渴望地望着他,希望继续玩下去。遛狗区的人应该是不可以烧烤,还是可以喝酒的,有几个人放养着狗,站在一起,喝着酒,聊着天,一副惬意的样子。
其实,还有游泳区,它是不分河段的,隔着不远,用塑料方块搭建游泳平台,进入这个小小平台前,有个路牌,认认真真地写着非游泳者勿入。陈博士说:“反正没人来,这个就不管了。”我们上了小小平台,阳光和蓝波映衬下的多瑙河,更是让人舒坦。一只鸭子,蹲着晒太阳,见我们到来,它似乎受到了侵扰,打算下河离去。陈博士给它打了招呼,说了抱歉的话,告知互不占地,可以一同享受多瑙河的太阳,它将站起的身子,重新蹲下,过了一会儿,依然下河离开了。附近来了两只雪白的天鹅,它们悠闲地游在蓝色水波之中,时不时将头和长长的脖子埋在水中,不知它们是在吸食还是在玩耍。它们显得很高贵,并不游到我们附近讨食,当然也避免了我的尴尬,刚才我把面包吃得一点不剩,这显然是没有想到天鹅,缺少爱心的表现。
放下双肩包,脱下外套,再脱下鞋子,脱了袜子,想到二十世纪90年代,第一次来多瑙河畔,用脚试试水温,它冰冷得有点刺骨,许是不太欢迎我,这次还应不应试呢?看到不远处,来了一只彩色小船,一人端坐于上,晒着多瑙河中央的太阳,悠闲看着一张报纸,船儿随风顺水波漂着,惬意而随性,很是羡慕。
静思默想中,过了不一会儿,有一个带着游泳圈的人,在河中央奋力游着,我不免产生一点冲动,想“腾”地一下,投进多瑙河中畅游,哪怕游一小段也是好的,想归想着,终没有勇气扑腾,去亲近这种蓝色的波涛。望着蓝色的波涛,不禁想来,美术家、音乐家还有现在的我,面对的波涛确实是蓝色的,感受也许是不一样的,我在想,这蓝色的波涛是怎么长成的呢?
我们仰躺在游泳的平台上,正面晒一晒,再反过来晒一晒,把这个平台当成了一个平底锅,自己当成了一张烙饼,这种晒壳更是别有风味。这时,詹博士不失时机地发了一个问候短信,我告诉他,正在多淄河边晒太阳,他回复说:“真好!”我忙坐起来,拍了张照片,以验明正身的态度发给一文博士,告诉他我在多瑙河上打坐哩。
太阳适度,河风适可,四周安静宜人,我躺在多瑙河上,进入了梦乡,醒来时,发了一会儿愣,问自己:“这是哪儿?我在哪?”自己回答:“睡着了,这是多瑙河畔。”有点遗憾,我应该梦到我的故乡河——汉水,向汉水女神报告远隔万里的多瑙河,她并没有如汉水这么多神奇的传说,只是她有独一无二的蓝色之波。汉水,您也会碧波荡漾,您也想见见她那蓝之波吗?
返回的路上,依然是一副旅人的样子。多瑙河畔还有一景,有一些钓鱼人,煞有介事在河畔扎着帐篷,插上几根鱼竿,帐篷里一切准备齐备,除了渔具外,当然少不了酒和食品。有几位钓鱼人,看来是朋友,没有管鱼竿下面的动静,他们将食品摊在地毯上,就着喝酒。我们注意到了,盛水的鱼桶里,皆是空空如也。忍不住好奇,问了三处钓鱼人,他们摇摇头,笑一笑,说一条也没钓到。真是奇了怪了,如此全副武装,装腔作势,竟然钓不到一条鱼。我们不好意思再问了,怕他们受到伤害,只是瞅一瞅装鱼水桶,还是要凑近仔细看看,一样的空也无。哈哈,我明白了,他们钓的应该不是鱼,是一种生活,一种状态,更是一种随性的生活状态吧!
我应该要多增加一些我对多瑙河的记忆,便绕着多瑙河走了整整十公里。我绕行时,总在想,这就够了吗?我能不能像家乡的狗那样,撒泡尿,做个记号,加深我的记忆呢?
2025年5月25日星期日 维也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