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信息:《路得记赏析》系列(一)(含视/音频)

作者:生命季刊
发表时间:
+-
主日信息:《路得记赏析》系列(一)(含视/音频)
——圣经里的“灰姑娘”


■任运生

  


 

 

主日祈祷文

从日出之地到日落之处

你的名配得赞美!

 

文/生命季刊编辑

《生命季刊》第37

 

慈爱的天父,我们感谢赞美你!我们在圣灵里称颂你这位赐喜乐与平安的父,在基督里赞美你这位有恩典与怜悯的神。你的名应当称颂,从今时直到永远;你的名配得赞美,从日出之地到日落之处。父啊,一切荣耀,要因你的慈爱和诚实归在你的名下!

 

慈爱的父啊,你在我们的生命几乎归于尘土之时,照你的话将我们救活了;使我们离开奸诈的道,又开恩将你的律法赐给我们。你开广了我们的心,使我们往你命令的道上直奔。我们羡慕你的训词,求你使我们在你的公义上生活。求你叫真理的话总不离开我们的口,叫我们常守你的律法,直到永远!

 

主啊,我们在你面前祷告,更是求你今天来帮助我们,用你的十字架来塑造我们,好像陶匠塑造他手中的器皿。主,求你来修剪我,挪去我里面的骄傲,挪去我的自以为是,挪去我里面的自义。主啊,洗净我里面的污秽,挪去一切不蒙你喜悦的地方,挪去一切背负十字架、进入十字架、传讲十字架的拦阻。主啊,求你使我们成为一群不以主和主的道为羞耻,反以主和主的道为荣耀的人,成为一群为基督的十字架敢生敢死的人!

 

主啊,当你再来的日子,我们这些带着十架印记的你的儿女要站在你的面前,主啊,从你喜悦的眼光中,我们就得了满足。因为那个时候,你会对我们说:你们是跟从我的人,你们是舍己、天天背着十字架跟从我的人。愿一切尊贵、荣耀、颂赞、威严、全能、智慧都归给那坐宝座的和羔羊,直到永永远远!奉耶稣的名祷告,阿们!

 


 

主日信息

 

 

《路得记赏析》系列(一)

 

讲员 任运生牧师

 

 

请点击观看YouTube任牧师信息视频:

https://youtube.com/live/-SwvaHCrNdM?feature=share

 

请点击观看任牧师信息视频👇

 

以下为任牧师信息音频:👇


 

 

 

“路得说,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你往哪里去,我也往那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那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神就是我的神。你在哪里死,我也在那里死,也葬在那里。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不然,愿耶和华重重地降罚与我。”(得1:16-17)

 

序言

 

《路得记》是世界文学宝库中最优美的爱情短篇(希伯来文只有1294个字),被认为是《灰姑娘》(Cinderella)的古老版本。

 

圣经的珍贵首先在其宗教价值,但圣经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巨著。

 

《路得记》没有记述君王、祭司、先知、士师等重要人物,却记述了如路得、拿俄米、波阿斯等一般平民的生活故事。然而《路得记》用词精炼,文笔生动,高潮迭起,描写细腻,故被称为“希伯来文学的珍珠,”是动荡时代的一首田园诗歌,具有超凡的文学价值。

 

德国大文豪歌德这样评价:“路得记是人类的语言文字中所能找到的最好的一首诗;是所有短篇中最可爱且最完全的一本著作。”

 

《路得记》是优美的爱情短篇。圣经中的爱情描写并不多见,只在《创世记》中有关于以撒和利百加以及雅各和拉结相爱的简短记述。当然,所罗门的《雅歌》是专一讲述婚姻爱情的书卷,但《雅歌》的措辞直白、火辣,不太合乎东方文化含蓄的口味。因此对中文读者来说,《路得记》便显得尤其珍贵和美丽。

 

《路得记》中波阿斯与路得的爱情故事,对应耶和华对人类的救赎故事,彰显神对世人深厚的慈爱。摩押女子路得对一个破败家庭至死不渝的爱以及对至高真神坚定不移的信,成为她蒙福的泉源,也使这篇以她名字命名的简短书卷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圣经有两卷书是以女性名字命名:《以斯帖记》记述一个犹太女子以斯帖嫁给外邦王,以王后身份对面临灭顶之灾的以色列民族实行奇妙拯救。《路得记》是一个外邦女子路得嫁入以色列犹大家,成为弥赛亚的祖先,对包括以色列在内的全人类实行更加奇妙的拯救。

 

如果将《路得记》作为爱情短篇来欣赏,以文中的主角路得的活动为主线,那么《路得记》简短的四章可以做如下简单的概括:

 

第一章:回归伯利恒;

第二章:巧遇波阿斯;

第三章:麦场两相会;

第四章:美满成姻缘。

 

然而《路得记》的爱情故事只是一条明线,这本书还有更重要的一条暗线,那才是《路得记》的主旨。因此,《路得记》的爱情故事只是历史背景的衬托和辅助。因为圣经不会单纯为记述历史而写历史,也不会单单为描写爱情而写爱情。《路得记》作为连接以色列士师时代与王国时代的桥梁,在耶和华神的救恩计划中占据浓重的一笔。

 

那么,《路得记》一书的目的是什么呢?

第一,与士师记作一清晰对比;

第二,引介基督弥赛亚的家系;

第三,引入至亲救赎者的概念;

第四,显示神的恩赐惠及万邦。

 

首先,路得记通常被称为士师记的第三个附篇。“弥迦的偶像”是士师记的第一个附记,显示以色列在士师世代宗教的混乱;“利未人和他的妾”是第二个附记,表明士师世代以色列道德的颓废和政治的衰亡。有人将《路得记》归为士师记的第三个附记:对比于士师记的黑暗、败坏、混乱、萧杀,路得记就像流淌在山涧的一汪清泉,给人以清新、明亮、美丽、甘甜!

 

《路得记》的结尾,引介大卫王的家谱,这段家谱在马太福音第一章被完整引用,成为耶稣基督弥赛亚家系的一部分。因此,《路得记》一书成为新约圣经的重要铺垫。此乃圣灵是圣经的真正作者(Divine Author)的又一明证。

 

《路得记》中的波阿斯是路得的救赎者,从而引出一个关于Kinsman Redeemer (至亲救赎者)的重要概念。因此,波阿斯成为耶稣基督的预表,主耶稣是犹太人的至亲,祂不仅救赎犹太人,也拯救普世的人。

 

 

路得作为一名外邦女子 ---受咒诅的摩押后代,在以色列对神 “移情别恋”时, 却对神表现出“忠贞不渝,”读来令人回肠荡气。路得一生可歌可泣的事迹,亦成为万世信徒效法的楷模! 因着忠信,路得蒙神格外的恩典,预表神的救恩惠及万邦!

 

《路得记》开始是饥荒和死亡,结束是美满和欢乐。前者是因人离弃神,后者是因人投靠神!这一高远的立意,使得《路得记》在整本圣经中的地位独树一帜。这样的结构和主题在《路得记》中一再重复、寓意鲜明,成为《路得记》一书的深邃洞见!

 

一、流浪异乡

 

“当士师秉政的时候,国中遭遇饥荒,在犹大伯利恒,有一个人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往摩押地去寄居。这人名叫以利米勒,他的妻名叫拿俄米。他两个儿子,一个名叫玛伦,一个名叫基连,都是犹大伯利恒的以法他人。他们到了摩押地,就住在那里。”(得1:1-2)

 

当士师秉政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士21:25)因为以色列政治腐败,道德衰退,宗教混乱,导致地土也连带受累,国中遭遇饥荒,民不聊生。此时,在犹大地伯利恒,有一个人带着他的妻儿到摩押地去逃荒要饭。

 

伯利恒,英文Bethlehem, 是由两个希伯来文字组合而成:Beth, “房子;”Lehem, “面包;”所以,伯利恒(Bethlehem)顾名思义,是“面包房”的意思,中文译为“粮仓。”而摩押是罗得与女儿乱伦的后代所寄居之处,是受咒诅的外邦。在饥荒之时,人离开粮仓之地而逃荒到受咒诅的外邦地,是多么地具有讽刺意味。

 

而这个人---以利米勒,他和他一家人的名字也极具意味:“以利米勒”也由两个字组成,“以利”是“我的神;”“米勒”是“王;”所以,“以利米勒”希伯来文的意思是,“我的神是王。”他的妻子“拿俄米”的名字是“甜美”的意思。显然,以利米勒没有活出他父母的期望,在举国属灵荒芜的世代,以利米勒也未能幸免。他属灵光景的低落和颓废从他为自己两个儿子所起的名字就可以看出:“玛伦”的意思是“有病,软弱”“基连”的意思是“孱弱,败亡。”在饥荒年代所生的儿子“有病”“孱弱”大概也不足为怪,但以利米勒的灵性肯定也像他给儿子所起的名字一样:既“有病”又“孱弱。”

 

当以利米勒看他周围的环境,他所看到的尽是黑暗,没有一点曙光。他完全忘记了他的父母给他的名字的寓意:我的神是王!他的生活是凭眼见而不是凭信心。饥荒多是耶和华神对他悖逆犯罪百姓的管教,然而以利米勒完全忘记了,“祂的怒气不过是转眼之间。祂的恩典乃是一生之久。一宿虽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欢呼。”(诗30:5)以利米勒完全丧失了多年后以色列大卫王所表达的那种坚定不移的信念:“洪水泛滥之时,耶和华坐着为王。耶和华坐着为王,直到永远。”(诗29:10)

 

以利米勒失去了属天的眼光,失去了属灵的定见,生命中的决定随外面环境的变化而起伏,可想而知,凄凉的结局便是无可避免。

 

“后来拿俄米的丈夫以利米勒死了,剩下妇人和她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娶了摩押女子为妻,一个名叫俄珥巴,一个名叫路得,在那里住了约有十年。玛伦和基连二人也死了,剩下拿俄米,没有丈夫,也没有儿子。”(得1:3-5)

 

丈夫和父亲是一家之主,这也是神对丈夫和父亲的托付,他的作为常常决定一家人的命运!眼光产生定见,定见决定命运!

 

拿俄米是一个聪明甜美的女子,但当她嫁给以利米勒,就注定成为一个“苦命人。”先是一家人遭遇国中饥馑;后来跟随丈夫携带儿子外出逃荒,流浪异乡。谁知不久丈夫又撒手人寰,留下他和两个儿子。好不容易把两个儿子拉扯成人操办成家,还没有片刻安息,如今两个儿子又先后离她而去,人之命运的凄惨大概莫过于此。

 

这是《路得记》中引出的第一个人生论题---死亡。以利米勒一家六口人死去三个,而且都是养家的男人,留下拿俄米一个年长寡妇带两个年轻寡妇,没有依靠,没有指望。死,对逝者通常被认为是凄惨和不幸;对活着的人,它留下的是不尽的哀伤和无望。

 

 

东方文化对“死”的话题一向是避讳莫深,“死”是一个人们竭力避免提及的字眼,于是便发明许多关于“死”的替代词。汉语中有关“死亡”的替代词汇至少不下一百多种。

 

卒、亡、故、逝、殁、毙、殒、殂、殇、丧、终、诛、戮、杀;…

 

辞世、去世、弃世、下世、逝世、谢世、厌世、溘逝、仙逝、病逝、早逝、夭逝、天逝、毙命、绝命、丧命、非命、亡命、断命、没命、殒命、病亡、断气、咽气、疾终、气绝、气尽、病故、丧终、蒙难、落难、自绝、自杀、自尽、杀身、暴亡、身亡、殉亡、骤亡、阵亡、丧生、遇难、被害、升天、归天、归西、登仙、涅盘、圆寂、牺牲、殉国、殉难、殉职、献身、捐躯、就义、永别、安息、寿终、长眠、百年、作古、合眼、瞑目、驾崩、夭折;…

 

翘辫子、上西天、见阎王、吃枪子、蹬腿了、断气了、玩完了、完蛋了;…(咒诅性字眼)

 

与世长辞、溘然长逝、寿终正寝、命赴黄泉、撒手人寰、巨星陨落、兰摧玉折、香消玉损、粉身碎骨、惨遭不测、以身殉职、慷慨就义、为国捐躯、壮烈牺牲、永垂不朽;…

 

呜呼哀哉、一命呜呼、一命归阴、脑袋搬家、吹灯拔蜡、见马克思、进太平间…(调侃性字眼)

 

 心脏停止了跳动、献出宝贵的生命、永远离开了我们、活在我们的心中…

 

人为什么怕死?因为人被造就有追求永生的倾向。“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然而神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传道书3:11)

 

耶稣基督对罪人的拯救,正是解决人死亡的问题。“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3:16)

 

中国农村的殡葬及城市的殡仪馆常有悲痛欲绝的哭号,相比之下西方基督徒的葬礼却显得平静得多,常在赞美的诗歌和感恩的祷告中缅怀逝去的亲人,有时甚至包括诙谐和幽默的场面。仅凭这一点,所有人都应当相信接受主耶稣基督。

 

二、挥泪告别

 

“她就与两个儿妇起身,要从摩押地归回。因为她在摩押地,听见耶和华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与他们。于是她和两个儿妇起行离开所住的地方,要回犹大地去。”(得1:6-7)

 

拿俄米听见耶和华赐眷顾自己的百姓,赐粮食给他们,她便决计要从摩押地归回。耶和华神始终眷顾自己的百姓,连使女夏甲也称耶和华是“看顾人的神。”(创16:13)神从来不会长久丢弃自己的百姓,这应该是属神的人所抱定的确信。

 

得1:8-14描述一幅凄然离别的场景,引出《路得记》第二个人生论题---别离。

 

请看拿俄米与儿媳妇的挥泪之别。

 

“于是,拿俄米与她们亲嘴。她们就放声而哭。”(得1:9)

 

“我女儿们哪,不要这样,我为你们的缘故,甚是愁苦。”(得1:13)

 

“两个儿妇又放声而哭,俄珥巴与婆婆亲嘴而别,只是路得舍不得拿俄米。”(得1:14)

 

离别, 自古以来多为凄婉,伤感,泪流的场合,因而是人类情感表达最丰富最深切的场景之一, 许多小说,诗词,电影,音乐,描述人间生离死别的情愫。

 

柳永,《雨霖铃》:

 

“…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念故乡》,是捷克著名作曲家德沃夏克创作的《新大陆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念故乡》曲调极其简单,但旋律却优美绝伦,不知让多少听众动容不已,热泪不止。音乐传入中国后,有人配上中文歌词,更增添了音乐凄婉的情感:

 

念故乡,念故乡,故乡真可爱;

天甚清,风甚凉,乡愁阵阵来。

故乡人,今如何,常念念不忘;

在他乡,一孤客,寂寞又凄凉。

我愿意,回故乡,重返旧家园,

 

众亲友,聚一堂,同享从前乐,重温好时光。

 

《念故乡》不仅是一首优美的旋律,它还承载着曲作者德沃夏克作为基督徒对信仰、故乡、永恒和平安的深切情感。它超越语言和国界,触动人心,是人类音乐宝库中的不朽之作。

 

李叔同的《送别》更将离别的哀怨倾诉推向极致。1915年李叔同写的学堂乐歌《送别》与德沃夏克的《念故乡》有异曲同工之妙。《送别》的曲调采用美国作曲家约翰.奥德威(John Pond Ordway)所作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这首歌先是传到日本,改编为《旅愁》,后被李叔同带回中国,成为《送别》诗歌的曲调。《送别》也是电影《城南旧事》的主题曲。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尤其是,圣经把死亡定义为“分离,”永远的分离。神对亚当所说的“你吃的日子必定死”指的正是这样的分离。因为在人看来,亚当吃了善恶树的果子后并没有立即就死,但他实际上已经处于“灵死”即与耶和华神分离的状态。

 

因此,死亡是更悲切的生离死别。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病神瑛泪洒相思地。

 

说到死亡就是分离,稍有文字比苏轼的悼亡词《江城子》所描述的更加凄切无奈。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诗人、文人、哲人、艺人,他们的过人之处在于,他们能够透看人生的问题;但他们的局限之处在于,他们无法给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人间的文学、艺术、电影、音乐创造许多经典,但问题的答案需要从那部更伟大的经典——圣经——中去寻找。

 

从圣经的角度看,为什么分离带来痛苦?

 

1.分离是死亡的终极体现

 

人肉体的死亡是身体与灵魂的分离;永恒的死亡是人与生命源头——神的分离。“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创2:17)指的正是这样的分离。人们失去至亲的悲痛也是源于这种分离。

 

2.分离破坏神的创造设计

 

“耶和华神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创2:18)神创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婚姻、家庭、群体的紧密连结。分离违背了神设计的这种合一。“神就是爱,”(约一4:8)神也愿意人“彼此相爱,”分离显然是这种“爱”的缺失因而造成伤痛。

 

3.罪的后果带来关系破裂

 

创世记第三章,亚当夏娃犯罪的结果,带来人与神、人与人的关系破裂,比如人躲避神,亚当夏娃的羞耻感、以及互相推诿和指责,该隐杀兄弟亚伯等。关系的破裂常常带给人极大的痛苦。

 

4.与神隔绝是痛苦之根源

 

当耶稣在十字架上担当世人的罪孽时,父神转眼不看祂,主耶稣在十字架上发出痛苦的呼喊,“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太27:46)揭示了人与神分离的终极痛苦。

 

5.基督的救赎是与神和好

 

耶稣基督十字架的救赎恩典,满足神的公义,使我们罪得赦免,得以与神和好,也与人和好。“我们既借着我主耶稣基督,得与神和好,也就借着祂,以神为乐。”(罗5:11)“因祂使我们和睦,将两下合而为一,拆毁了中间隔断的墙。”(弗2:14)

 

离别是人生的常态,如下是圣经记载的一些告别场景:

 

1.雅各临终对十二个儿子的祝福 (创49)

2.摩西对以色列十二支派告别辞 (申1-33)

3.约书亚对以色列会众临别赠言 (书23-24)

4.拿俄米与她儿媳妇的洒泪告别 (得1:8-14)

5.撒母耳对以色列众人的告别辞 (撒上12)

6.大卫对儿子所罗门的临终嘱咐 (王上2:1-9)

7.以利亚和以利沙惊天动地之别 (王下2:1-12)

8.耶稣对门徒的临别教训和祷告 (约13-17)

9.耶稣与母亲马利亚的感人离别 (约19:26-29)

10.主耶稣与信徒的最后一次告别 (徒1:4-11)

11.保罗与以弗所教会长老的泪别 (徒20:13-38)

12.使徒保罗对提摩太的临终托付 (提后1-4)

 

人们都有思乡的情结,因为人们渴望一个永恒的家乡。正是这种刻骨铭心的思念造就了马思聪《思乡曲》的深情旋律。

 

同样,分离所带给人痛彻心扉的哀伤,预示人们渴望一个在天上永恒的团圆,这永恒的团圆只能在耶稣基督里才能实现。

 

“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你们信神,也当信我。在我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若是没有,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我若去为你们预备了地方,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我在哪里,叫你们也在那里。”(约14:1-3)

 

 

任运生 牧师,在美国牧会;生命季刊特约撰人。

 


更多主日信息,请点击👉主日信息

 

阅读本刊更多文章,请点击

生命季刊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