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存在》肆、生从何来

作者:问号哥
发表时间:
+-
  • 当前共有6条跟帖
  • 问号哥:这三种解读分别是唯物论、基督教和佛法,永生兄对此有何看法呢?
    屏蔽 举报回复
  • 问号哥:《第三种存在》肆V. 改造命运的实证

    V. 改造命运的实证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了凡四训》

    佛法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句话讲的是个浅显的道理。我们过去的造作影响现在,现在的行为又会影响将来。但是这个将来,也许五年,也许十年,不是非要等到看不见的来世。所以,佛法不是消极的宿命,而是积极的造命。命是自己造的,当然可以由自己改。明朝袁了凡先生写的四篇家训【11】,就是改变命运的实证。

    了凡先生【12】生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他一生先后遇到两位奇人。先是在十五岁那年,遇到孔先生。孔先生是个算命术士,得了宋代易学家邵康节的真传,能把他的科举名次算的一毫不差,屡试不爽。他由此深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躺平」。然而在三十七岁那年,了凡先生游学南京,在栖霞山遇上云谷法会禅师【13】。云谷禅师教他改变命运的秘诀。他依言而行,从此孔先生算的渐渐不准。命里本来无子,后来得子天启。命里没有中举,后在五十四岁中三甲。孔先生算五十三岁寿终,了凡先生一直活到七十四岁。

    云谷禅师生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曾是憨山大师少年习禅的师父。他传授了凡先生改变命运的秘诀,是「改过积善」四个字。改过好比除草,积善譬如播种。积善的方法,就是佛法里常说的三种布施。「财布施」以财物救济他人,必能收获财富。「法布施」以知识传授他人,必能收获智慧。「无畏布施」以慈心安慰他人,必能收获平安。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心里种什么,必能收什么。这是必然的道理。

    VI. 黄粱一梦

    唐代笔记小说《黄粱记》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位穷困的书生,在邯郸偶遇一名道士,道士送他一个枕头,说枕着它睡能飞黄腾达。书生枕了道士的枕头,果然家境渐渐丰厚,又娶了美貌的妻子。后来考中进士当了官,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百姓为他树碑立传。恰逢外敌入侵,他又临危受命当了将军,杀败敌寇开疆扩土。因为战功显赫,官升户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一时风光无限。不想遭奸相陷害,被罢了官。三年后,皇上重新启用书生,让他做了宰相。但不久又遭奸人诬陷,皇上把他下了牢狱,又要流放边远。书生一着急,突然醒了,原来只是个梦。做梦的功夫,锅中煮着的黄米都还没熟。这就是成语「黄粱一梦」的由来。

    云谷禅师传授了凡先生的,是世间求福报的办法。可是无论多大的功名,好梦终归要醒,人生终有一死。学佛的终极目的,不是行善积德,用「善业」换取未来的福报。甚至往生极乐净土,也不是学佛的终极目标。历代祖师劝人念佛求生净土,不是到净土享福,而是去净土「深造」。深造的目的,是为了彻底的解脱。解开「业报」的束缚,脱离「生死」的牢笼,才是学佛的终极目的。这正是下一篇文章的主题。亲爱的朋友们,下次见。

    【11】《了凡四训》,是明朝袁了凡先生写给儿子的四篇家训。第一篇讲的是他的个人经历,后三篇讲的是改变命运的方法。
    【12】了凡先生生平
    【13】云谷禅师生平

    屏蔽 举报回复
  • 问号哥:《第三种存在》肆IV. 命由我造

    「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大般涅槃经》

    这一系列文章是围绕「心、相、想」三个字展开的。在这三个字中,「相」代表看似随机的命运,包括自身的才貌、一生的境遇。佛法称前者为「正报」,后者为「依报」【6】。如前文所示,它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动和不自由的,就像困在笼中的鸟。相比之下,「想」是主动和自由的,它是飞在天上的鹰。我们每时每刻都能自由的思想,如同我们自由的呼吸。

    更进一步,「口」能把思想翻成动听的语言,「身」又能将思想付诸行动。因此我们说,行动是看得见的思想,语言是听得见的思想,思想又是无声的语言。行动、语言、思想,这三者是一体的,在佛法中统称为「身口意三业」。「业」,梵文karma,就是指行为,没有别的意思。三业就是三种行为,每种行为又有它的道德属性,或善或恶。

    简而言之,「想」是主动造的业,「相」是被动受的报。《大般涅槃经》说:「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八个字告诉我们,在「造业」与「受报」之间,或者说,在行为的「善恶」与人生的「福祸」之间,有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但在这里有一个很大的疑问:不知道这种因果关系是如何建立的?什么力量,能把过去的「业」变成现实的「报」?又是什么力量,能对现实中的「善恶」在未来实施「赏罚」?是举头三尺的神明?司掌地狱的阎王?或者是大慈大悲的菩萨?佛陀告诉我们,跟他们完全没有关系。施福降祸的不是天上的神,而是自己的「心」。

    「心」,梵文citta。这个词的前缀ci-是积集、储藏的意思【7】。它储藏的是什么呢?《楞伽经》说「心能积集业」。心储藏的是「业」,也就前面说的三种行为。我们的一言一行,乃至里面的每一个念头,都被心悄悄收藏,默默记录。「业」在心上慢慢积集,就像北国冬天的雪,一层层堆积起来。想想看,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不需要举头三尺的神明,我们的「心」时刻监督着每一个念头的善恶。我们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被「心」悄悄收藏。它不规劝,只是默默记下。

    佛法把藏在「心」里的「业」比做种子。种在地里的种子,天气合适了能发芽。藏在心里的「业种」,遇到合适的机缘,也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个「果」就是人生看似随机的命运,包括才貌的好坏、境遇的顺逆,都是心上显现的「果报」。《楞伽》说「境界自心现」【8】。但是,我们的「心」不能像孙悟空那样随意变现,它只是如实显现「业」的果。「业」就像黑夜中的一盏灯,它照到什么,我们就能看到什么,我们命里就有什么;它照不到的地方一片漆黑,我们什么都看不到,那就是命里面没有。这个道理,就是《楞严》上说的「循业发现」【9】。

    心能「藏业」,又能「现报」。正是这两种「不思议」【10】的能力,将行为的「善恶」与人生的「福祸」捆绑在一起,如影随形。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两个人付出同样的努力,收获的结果完全不同?这就好比两块地同样浇水施肥,却长出不一样的果实,因为当初播撒的种子不一样。愚人只看到浇水施肥,却看不到播种。他们在一块荒地上劳作,收获的只是一片荒草。世间的「成功学」往往不灵,就是这个道理。

    【6】《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卷二》:「依者,凡圣所依之国土,若净若秽;正者,凡圣能依之身,谓人天 、男女、在家出家、外道诸神、菩萨及佛。」
    【7】《楞伽经》又把心叫做「阿赖耶识」。阿赖耶是梵语ālaya的音译,意思是能储藏东西的房间。
    【8】《大乘入楞伽经》:「其诸菩萨摩诃萨悉已通达五法、三性、诸识、无我,善知境界自心现义,游戏无量自在三昧神通诸力,随众生心现种种形方便调伏。」
    【9】《楞严正脉疏》中明朝交光大师对「循业发现」做了这样的注解:「此之四字,双具两种不自在意。一者,世出世间一切净妙之色,若不循彼种种净业,虽欲发现不可得也。二者,三涂四恶一切苦秽之色,若不戒彼种种染业,虽欲不发现不可得也。盖不戒即是循也。故此四字。非但只表不循业则不得发现。兼表循业则不得不发现。而二俱无自由分矣」。
    【10】《大乘入楞伽经》:「大慧,现识以不思议熏变为因」。熏是六识熏种子,变是种子变六尘。这两件事凡夫不可能用思维理解,也无法用语言议论。因此称为不「思议」。

    屏蔽 举报回复
  • 问号哥:《第三种存在》肆III. 对命运的三种解读

    「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拖着走」——古希腊斯多葛学派

    杨绛先生在她的散文《命与天命》中写道:「每个人的出身和遭遇、天赋的资质才能,却远不平等。有富贵的,有贫贱的,有天才,有低能,有美人,有丑八怪。凭什么呢?人各有命。命是全不讲理的」。「不讲理」三个字说的极是,符合我们对生活的观察。然而我是个顽固的理想主义者,面对人世间的种种苦难,一定非要追问不讲理背后的理儿,不平等背后的平儿。它成为我一生的功课,时不时要拿出来温习一下。对于命运,我听过三种不同的解读:

    • 物理主义的「无因论」:它认为人生的一切祸福,都是偶然发生的伪随机事件,不存在物理学之外的原因。就好比打麻将抓了一手坏牌,运气不好,仅此而已。

    • 基督教的「神赐论」:它认为人生的一切祸福,都是神的安排。无论发生什么,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其中自有神的美意。只是人的智慧有限,无法测度慈爱公正的神【4】。

    • 佛法的「自因说」:它认为人生的一切祸福,都是自己从前造作的结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因为是自己造的,所以丝毫怪不得旁人。

    为了更生动的说明以上观点,请允许我讲个故事。某年冬天,在一个飘雪的黄昏,我走进一家灯火阑珊的咖啡馆,找个角落坐下,一边喝咖啡,一边漫无目的四处打量。这时,从门外走进一位端庄的女士。她掸了掸身上的雪,径直走向一位中年男人。灯光昏暗,男人的脸看不太清,只能隐约瞥见略微发福的身影。女人坐到男人旁边,俩人显得十分亲昵。当时咖啡馆有很多空位,为什么「她」偏偏坐到「他」的旁边?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 按照物理主义的观点,这是偶然发生的随机事件。我清点了一下,当时咖啡馆里还有二十个空位。她坐在他旁边的概率是二十分之一(百分之五)。

    • 按照基督教的观点,一切都是神的安排。是神把她送到他的身边,使他们在这个飘雪的夜晚,能够共享温暖的时光。他俩是最合适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感谢主。

    • 如果局限在今晚的咖啡馆,我们是不可能找到「原因」的。真正的原因,一定发生在今晚之前,咖啡馆之外。虽然没有亲眼看到,我们可以断定,她和他在进入咖啡馆之前就是情侣,甚至夫妻。有了这个前提,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

    人生的幸与不幸就是如此。从有限的一生看,很多事情是没有「原因」的。命运的安排既仓促又随便,既看不出神明的慈爱公正,也看不出佛法的因果报应。但假如今生有前、人间有外,假如生命不是从这一生开始的,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

    请允许我再打个比喻。假如我们从窗户望见一只鸟,它从左边飞进来,落在树上叽叽喳喳,又从右边飞走了。于是我们推知,这鸟在窗外看不见的地方,必有它的来处和去处。在左边看不见的地方,也许有它爱吃的果子。右边看不见的地方,也许是它的家。没人会说:「这只鸟从窗户左边突然生出来,飞到右边突然死了」,没有这样的愚人。人生也是如此。我们看着一个人的身体从这边出现,到那边消失,也当知道在那看不见的地方,必有心灵的来处和去处。

    一本书,前面撕掉,后面撕掉,只留中间一章,我们是不可能读懂的。人生也是如此。只有相信前世和来世,我们才可能读懂今生。「轮回转世」,并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推测,它有一定的事实依据。我在文末引用了一段视频采访【5】,采访的对象是海南省东山县不磨村村民唐江山。唐江山六岁那年,带着父亲轻车熟路找到前世的家,会说前世的方言,能认出前世的父亲和女友。视频里的唐江山是个朴实的农民,文化程度不高,说话笨嘴拙舌。这件事对他并没有任何好处,为什么要编造一堆精致的谎话骗人呢?我认为这件事可信度极高。

    【4】相关的圣经经文。《以赛亚书》45:7:「我造光,又造暗;我施平安,又降灾祸;造作这一切的是我耶和华」。《罗马书》 8:28 :「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诗篇》 89:14:「公义和公平是你宝座的根基,慈爱和信实行在你前面」。《约伯记》 9:10:「他行大事,不可测度,行奇事,不可胜数」。
    【5】Youtube视频:前世記憶改變了他的人生,專訪海南再生人唐江山。唐江山,1976年出生于海南省东山县不磨村,前世是海南省儋州县黄玉村村民陈明道。六岁带着自己的父亲去找前世的父亲,能说前世的方言,能认出前世的父亲和女友,能说出前世房间床底下的东西。

    屏蔽 举报回复
  • 问号哥:《第三种存在》肆II. 人生有命

    回答了「我是谁」之后,接下面的问题是「我从何处来」?前文已经介绍过了,「心灵」是绝对的旁观者,它是不变的。但在不变的心灵上,怎么会忽然变出莺歌燕舞、柳绿花红?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喧嚣的尘境是在某一刻突然降临的。我们突然被投放到身体当中,然后被身体裹挟着在世上游走【3】。身外的尘境从何而来?心灵寄居的身体又从何来?或者说,一切现「相」从何而来?这是佛法进一步关注的问题。

    说到身体。我们每个人都是赤条条来到世间,身体是我在世上最重要的资本。然而,这份资本似乎是命运随意安排的。命运不曾征求我的意见,我也没有填写过投胎志愿。我的身体是男是女?是美是丑?健不健康?聪不聪明?这些对我至关重要,但是我只能听天由命。除了身体,我出生在什么地方?我的父母贫穷还是富有?他们对我严厉或者慈爱?这些对我同样重要,我同样只能听天由命。人的出生,就像收到命运寄来的盲盒。里面装的到底是一份厚礼?还是一叠账单?没有人知道。但是我只能把它打开,不管里面装着什么,我只能照单全收。

    在我一生当中,有一件小事至今难忘。我上高三那年,班上转来一位复读生,是位长相平常的女孩子。老师安排她坐在我的旁边,我每天看着她伏案苦读。可是她的成绩真的不好。那些并不太难的物理题,对她来说,就像一个个怎么都破不了的陈年旧案。无论她怎么刻苦用功,就是做不出来。作为一个复读生,重读一遍还是学不会,可以想象她的压力有多大。她把苦恼和自卑全部写在脸上,偏偏那是一张并不好看的脸。在我一生中,头一次对另一颗心灵产生极大的同情,也对人与人的差异有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同样的年龄,坐在同一间教室,听同样的老师上课,付出的比别人更多,为什么她总是学不会?这样一个智力平常相貌平平的女孩,未来还有多少苦难在等着她?生活要把她蹂躏成什么样子才肯放手呢?

    那个年代,整个社会弥漫着乐观主义的烟雾,在我耳边总是萦绕励志的格言,「勤能补拙」「有志者事竟成」等等。勤奋没有错,我们应该用自己的智力体力,尽量让自己和家人过的好一点。可是在我看来,勤奋只对人生产生小的波动,不能改变大的走势。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的先天条件、家庭环境,基本上决定了他的未来,这不是靠勤奋能够改变的。发生在眼前的事实是,那个女孩复读一年,再次名落孙山。而另一位住在我家隔壁的女孩,平时不怎么用功,父母从来不管,最后保送名校。这就是人与人的差距,是勤奋和努力无法跨越的台阶。

    几十年后回头再看,那位女孩的不幸实在不算什么。生活中,比她不幸的人到处都是,比她不幸百倍的遭遇,每天都在不同的人身上发生。以我为例,我的孩子右眼先天失明,左眼费尽周折总算保住,其中的艰辛不忍重提。再举身边的例子。我的朋友当中,有一对儿恩爱和睦的夫妻,俩人都是虔诚的基督徒。我刚毕业那年,一时找不到工作。妻子主动登门,说了很多找工的经验。当时说了什么记不清了,但那份热心至今难忘。这么好的一对儿,男的突然就没了,听说是被工厂的机器碾死的。为什么?

    【3】《楞严经》卷二:「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这段经文把身体比做瓶子,把心(阿赖耶识)比做一段封闭在瓶子里的虚空。这段虚空看似是被瓶子带着走来走去,其实并没有真正的来去。


    屏蔽 举报回复
  • 问号哥:《第三种存在》肆I. 高更的三个问题

    上面这幅油画出自法国后印象派大师保罗高更,是他得知小女儿去世后的伤心之作。画布的最右边是新生的婴儿,正中是摘取果子的青年,最左边是枯槁的老妇,背景有一尊代表信仰的图腾。画家把这幅作品命名为「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对于这三个问题,无论西方的基督教,还是东方的佛教,都试图给出彻底的解答,只是两者的侧重点不同。基督教侧重在三个问题的头和尾,它更关心人的起源与归宿。《旧约》开篇第一句「起初,神创造天地」,这是回答「我们从何处来」。《新约》宣扬「信耶稣得永生」,这是回答「我们向何处去」。信仰上帝的基督徒,对于这样的答案是满意的。

    但是对于佛法来说,它首先关注的是中间那个问题,即「我们是谁」?因为这里的「我」,是来和去的主体。谁生谁死?谁去谁来?谁犯罪谁得救?一切行为的主体是谁?这是必须首先面对的。如果这个问题回答不好,前后两个问题都显得毫无意义。比如按照物理主义的观点,我们是一堆能够行走的肥瘦搭配的肉,它从子宫中来,又往坟墓里去,这不就是人生的终极答案吗?如果生命仅仅是肉体,一切信仰都显得毫无意义。但假如生命不仅是肉体,那么心灵在哪?为什么现代科学这么发达,可以探索到极微小的粒子,却找不到灵魂的一点痕迹呢?

    所以,佛法首先关注「我是谁」?在科技昌明的今天,对生命本质的解答有多重要,无需多说。在我看来,看似陈旧的佛法对这个问题有着十分新颖的见解,足以应对物理主义的挑战。详细内容读者可参考前文,这里仅借用《楞严》上一个比喻。「我」就像一家旅馆,不变的心灵是常住的主人,变化的现象是来往的客商【1】。而在变化的现象当中,有具体的身境,又有抽象的思想。三部分合在一起,才构成一个完整的「我」【2】。就从这个简单的分类,我们可以隐约感受佛法的严谨与高深。它就像隐藏在雾霭中的群山,吸引着我们继续探索。

    【1】《楞严经》卷一:「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2】这里的「我」对应梵文ālaya-vijñāna,音译为阿赖耶识或阿梨耶识。《大乘起信论》:「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梨耶识」。

    屏蔽 举报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