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你以为能逃脱吗?

作者:范学德2
发表时间:
+-

                            你以为能逃脱吗?

                                    范学德


耶稣在登山宝训中命令说,“你们不要论断人”。保罗在《罗马书》又回到了这一问题上。对此,历代神学家和牧者提出了不同的解释。且看他们如何说:

马太福音7:1 “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

屈梭多模诠释:“基督在此并非禁止一切论断,而是禁止无怜悯的论断。……不论断是怜悯的延伸:正如神以恩典待我们,我们也当以宽容待人,否则我们将面对神公义的审判。”

加尔文:“这些话并非绝对禁止论断,而是旨在治愈我们所有人天生的疾病。我们看到每个人都自夸,而对他人严厉指责。这种恶习伴随着某种奇异的享受:几乎没有人不对窥探他人过错的欲望感到愉悦。这种欲望如此强烈,以至于它使我们对自己的过错视而不见,却放大他人的微小错误,仿佛我们是天使,而不是与他人同样有罪的人。”

7:2 “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

奥古斯丁:“ ‘不要论断人’。这不是禁止辨识他人的过错——这与7:5不相容——而是反对以傲慢的精神论断,忘记自己的过错。祂说:‘因为你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这提醒我们,审判的尺度将反转回来,正如我们对他人所用的尺度,将是我们自己所受的尺度。”

詹姆斯·蒙哥马利·伯奇 :“这不是绝对的禁令,而是对伪善审判的警告。耶稣不是说我们不能辨识真伪——祂稍后命令我们辨识假先知(7:15)——而是说我们不能以自义的尺度论断他人,因为神会以同样的尺度审判我们。这揭示了审判的互惠:我们若以恩典对待他人,神也会如此对待我们。”

7:3 “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司布真:“……我们若忙于指责弟兄的小过,却忽视自己更大的罪,便无法体现神国的怜悯。这刺虽小,却刺痛弟兄;这梁木虽大,却使我们瞎眼,阻碍我们以爱服侍。”

7:4 “又是谁能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自己眼中有梁木呢?”

教父 西里尔·亚历山大 :“基督在此揭露一种属灵的荒谬:一个人若被自己的罪蒙蔽,如何能以清晰的眼光帮助他人?祂不是禁止我们以爱纠正弟兄,而是要求我们先在神的恩典中洁净自己。登山宝训的背景提醒我们,真正的属灵洞见来自对神公义的敬畏,而非自封为他人的审判者。”

莱昂·莫里斯:“梁木与刺的比喻不是否认我们有责任纠正他人,而是强调自省的优先。基督不是禁止教会纪律,而是禁止那些自己满载罪恶却假装圣洁的人去‘帮助’他人。这是一种讽刺:一个眼盲的人如何拔出他人的刺?真正的属灵洞见源于先在神面前谦卑悔改。”

7:4  “你这假冒为善的人!先除去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约翰·派博:“假冒为善不是因为我们论断,而是因为我们以神为标准论断他人,却忽略了自己同样有罪的现实。真正的帮助源于先在十字架前认罪,从而以恩典的眼光看待他人。”


0000 P1260489 (Custom).JPG


在《罗马书》第2章中,保罗进一步阐述了“论断”这个问题。

2:1、“你这论断人的,无论你是谁,也无可推诿。你在什么事上论断人,就在什么事上定自己的罪,因你这论断人的,自己所行却和别人一样。”

在罗2:1-3中,krinō 特指“道德上的论断或谴责”,指责他人罪行,通常伴随自以为义的态度。和合本译为“论断”,准确传达了道德批判的含义,但略失希腊文的法律审判、定罪的色彩。

奥利金教父:“这位使徒在此对那些假装圣洁却行不义的人发出严厉警告。他们以审判者自居,谴责他人,却不知自己的行为已将自己置于神圣审判的镜子之下。保罗说,‘你无可推诿’,因为你并非站在道德高地上,而是与被你论断的人同陷罪中。你指责他人偷盗,却不知自己心中贪婪;你谴责淫乱,却不知自己眼中的情欲已使你同样有罪。神的审判如镜,反照你的虚伪。”

马丁·路德:“保罗在此向自义之人挥下重拳,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只要你指责他人,却行同样之事,你便是在审判中定自己的罪。‘无可推诿’乃是神对人骄傲的直接宣判。你以为自己是法官,实则你与罪人同在被告席上,因你的罪并非更轻,只是隐藏在自以为义的外衣下。”

路易斯:“保罗在此揭露一种人类通病:我们以论断他人来逃避自我省察。‘无论你是谁’,这句刺耳的话提醒我们,神的审判不因身份而异。你指责他人谎言,却不知自己心中的欺骗;你谴责愤怒,却不知自己内心的怨恨。论断如回旋镖,掷向他人,却击中自己。”


0000 ower-vincent-van-gogh.jpg


难道我们不要批评吗?

奥利金:“当主说‘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祂并非禁止我们分辨善恶,或纠正弟兄的错误,而是禁止以恶意和骄傲的心态谴责他人。保罗责备哥林多人,因为他看见他们的罪威胁教会的圣洁;但他先省察自己(先承认自己是‘罪人中的罪魁’),免得落入同样的罪。论断的罪在于,你以法官自居,却未除去自己眼中的梁木。”

屈梭多模:“主说‘不可论断’,并非要我们对罪恶视而不见,而是要我们以怜悯而非骄傲的心纠正弟兄。保罗责骂哥林多人淫乱者,并非出于自义,而是为救他们的灵魂。你若论断他人,却不先洁净自己,你便是窃取神的审判宝座,罪上加罪。”

奥古斯丁:“‘不要论断’并非禁止我们指出他人的过错,而是禁止以恶毒的心态指责,以为自己无罪。保罗责备彼得,因彼得的假冒为善危害福音;但保罗先谦卑自省,知自己也是罪人。论断者以恶意评判,纠正者以爱为动机。后者合乎神旨,前者招致审判。”

2:2:“我们知道这样行的人,神必照真理(实情)审判他”2:3:“你这人哪,你论断行这样事的人,自己却行同样的事,你以为能逃脱神的审判吗?

斯托德:“保罗的反问如利剑,直指人的自欺:‘你以为能逃脱?’这揭示了人类普遍的错觉,以为论断他人可掩盖自身罪行。但神的审判如精确的天平称量每人行为,无人能靠指责他人逃脱。”

汉斯·乌尔斯·冯·巴尔塔萨:“保罗的反问如雷鸣,震碎人的傲慢:‘你以为能逃脱?’你论断他人,以为自己是剧场的观众,却不知你早已站在神审判的舞台上。你的罪行与被论断者无异,神的目光如聚光灯,照亮你的虚伪。”

反复阅读,受益不浅。

 

2025.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