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唯一的状元驸马:一生只做三件事,吃饭、睡觉、骂宰相
2025-08-22 08:56·欣然感受花香幽
状元,听起来是顶着光环走路的那种人吧?多少人寒窗苦读,就是想着能有那么一天,进士也好,状元也罢,能出人头地就值了。这事儿放在古代,可是终极梦想啊!但你说,万一做了状元,日子是不是就顺风顺水了?不见得。有些事很有意思,本来是喜事儿,一旦皇帝掺和了,热闹就变成恐怖故事了。特别是榜上的第一名,往往成了“捉婿”的头号目标。可这目标,皇帝盯上了就变味儿了。你以为娶公主是福气?可在古代,状元娶了公主,往往等于断了前程。这千把个状元里,只有一个人真的成了驸马。偏偏,他还把自己活成了一个一肚子苦水的典型。
那就慢慢唠唠这个人吧——郑颢。说起来,郑颢的出身,是那种光是家门就能让邻居敬三分的。荥阳郑氏,在唐朝那会儿,还远远没到门阀衰落的地步。你说人家祖上有光,积累的东西能“富到让你迷糊”,郑颢就是从小被教育成能背唐诗、写文对、下棋作赋的那种才子。他考状元那年,家里估计都吃了三天烤羊和烧酒,门口的贺帖挤了半院子。人生似乎只剩顺利二字。
可人生就是这样,顺利不过两步,那坎子就来了。郑颢刚穿上官服,拿了个官职,还没晃晃朝堂,忽然朝里就有了变动——唐宣宗上位了。这新皇帝没什么别的,先抓了件大事:给自己的万寿公主找婆家。别的富户只是“榜下捉婿”,皇帝你可不能说不。其实郑家当时已经和卢家谈妥了婚事,卢家小姐也许正在绣花,想着什么时候见新郎呢。结果一道圣旨下来,郑家婚房的喜联还没贴完,就必须拆了。这种“强扭的瓜”,郑颢连想挣扎都不敢,心里苦难言。
其实他肯定不是那种见了公主就乐开花的驸马。为什么?科举制改变了整个官场生态。你说科举之前,哪个状元娶了公主不马上飞黄腾达?做皇亲国戚,那就是“正经官场VIP”,谁敢不让三分?但有了科举之后,官场气氛变了:“你既然和公主结了亲,那就别往权力核心挤了。”怕皇亲有事,夺了皇帝的风光。所以状元们更愿意靠脑子和文章,混出一番作为。公主那是“锦上添花”,可当了驸马,前程立马就能看见天花板,就是“混个富贵,别想封侯拜相”。
郑颢这个性格,可以想象。他要是只想享清福,早在家里躺着喝茶、听曲儿了。有才又有志气,心里头想干大事。你说一场婚姻,搅黄了多年的奔头,搅黄了卢家小姐的青春,名声上的“悔婚”、“高攀”,让亲家成了陌路人。你说他不怨么?怨!而这股气,他全撒在宰相白敏中的身上。你想,白敏中一边给皇帝支招,一边把郑颢往火坑里推,郑颢能不上奏抓他小辫子吗?一有点小错就使劲告状,还真像是个“小孩子赌气”。
唐宣宗其实是个有心眼的人。他不是没看透,郑颢不愿意这门婚事。而那桩婚事,其实折磨的不只有郑颢一个人——公主也是有自己的故事的。据说万寿公主是宣宗最疼的闺女,半是因为可怜,半是因为感激。那会儿前朝皇帝(唐武宗)还在,万寿公主真敢护父亲周全,这种闺女,谁不心疼?皇帝疼她,想给她找最好一档的好人家,不仅要求家世、长相,还得到才学一流。比挑状元还事儿多。
挑驸马这事,说着简单。真到点上,“谁家的儿郎配得上公主?”白敏中先把几个名单抛出来了,郑颢仿佛自带光环——门第、文采、长相,全合条。郑家祖上还娶过公主,家里懂行,文化气质也能“镇住班子”。宣宗一琢磨,别的状元将来还能再有,但万寿公主只有她一个,郑颢就这样成了“最完美的牺牲品”。
这些婚姻都是权力的游戏。郑颢被召进了皇帝的家事,卢家小姐那边的喜烟还没散,公主的大门就已敞开了。老相识瞬间就变成陌路。郑家、卢家少说结下了点小梁子,坊间哪个不议论?“状元攀公主,还悔婚?”这些风言风语,他自个儿听着都刺耳。所以但凡白敏中露点短板,他就揪出来往上奏——不是假正义,就是赌气。
皇帝的心思其实更复杂。公主嫁人,不能让女儿在夫家没人待见,可也不能让女婿被彻底憋气。唐宣宗两边劝:劝闺女要收着点脾气,甭在婆家拽身份;劝郑颢多宽容媳妇,朝堂上也尽量给点露脸的机会。皇帝有时还找郑颢来宫里,陪着吟诗、谈政事,恨不得把这个驸马哄顺了。人都说皇帝心机深,其实给小两口做了不少“情感疏导”。
这一家人的“新生活”,其实最初也糟心。你想郑颢要事业,进了门之后天天端茶递水,还要伺候着尊贵的岳父、犯怵自己是不是干了冤大头。万寿公主又是从宫里出来的,哪懂民间媳妇那苦楚?婆婆唠叨一句,她心里不免生气。而外头的人盯着这两家的风头,流言也没个消停。你说说,一个状元,一个公主,忙的是一地鸡毛。
但人哪能一直憋着气过日子呢?皇帝用些巧劲,郑颢也大致想明白了:自己的“将来”虽说前程封顶,但眼前的小日子,也没啥不好的。诗文、富贵、夫妻的温情,总能凑出点光亮。日子一天天熨帖了不少。后来郑颢看公主也不碍眼了,夫妻之间也多了点俗气甜蜜。人生的转弯,有时候就是这么转过去的,谁能说上一句呢?
状元娶公主,这事说着像童话,实际里面藏着不少刀子。官场劫数、家族纠葛、情感的磕碰,全拧一处。不是谁都能像郑颢那样“二十来岁就还没成婚”,大多数状元,早早就娶了自家姑娘。皇帝跟士人其实早就心知肚明,公主不宜下嫁状元。郑颢之后,这样的事也成了绝唱。
回头看看,就知道这世上的光环背后,都藏着一点点不情愿的苦。状元榜首,一半是羡慕,一半是叫人庆幸不是自己。人呐,活到头来,谁不是既想风光又求心安?也许郑颢偶尔也会想,如果没有那张圣旨,自己是不是过得不一样?这问题……谁又答得明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