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留给保定最奢华的一栋建筑

作者:弓长贝占郎
发表时间:
+-

2025-05-15 19:41·四月去旅行

谁能想到,在保定这片燕赵大地之上,竟藏着华北地区最大的徽派建筑群——淮军公所。当时负责施工的工匠、建筑材料均来自安徽,一砖一瓦均遵循徽派,建成后整个建筑群雕梁画栋,飞檐翘角,蔚为壮观。

这片建筑群,是李鸿章为纪念在抗击外辱中阵亡的淮军将士,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兴建淮军昭忠祠暨公所,耗资55000余两白银。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廷将昭忠祠中轴线上的一路建筑改为李文忠公祠,即李鸿章享堂。整个建筑群兼具祭祀、集会和管理办公的功能。

这是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淮军昭忠祠,也是目前北方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以清代徽式祠堂建筑为主体的古代建筑群。为了迎合北方的气候与环境,建筑群融合了南方徽派建筑和北方建筑风格,青砖灰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既保留了徽派建筑的显性元素,同时也能令人感受到北方四合院民居的古朴浑厚。

后来,淮军公所历经风雨,身份用途几经改变,也日趋荒芜破败。直到2015年,淮军公所开始了耗资1.1亿、历时6年的大修,终于得到了新生。目前我们参观的淮军公所,是一片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的大型建筑群,包括12套院落共计198间房间。南北兼容,别具一格。

以一条巷道相隔,东南部为徽派建筑群,布局严谨,集中体现了天井、马头墙等徽派建筑特征,尽显徽派建筑艺术之美;东北部则为北方四合院建筑,“五上六厢’”布局、脊饰、廊心墙等元素的结合,充分体现出北方四合院民居的建筑风貌;西部为园林区,曾是淮军公所的荷花塘,想必修建此处的灵感与古莲花池不无关系。

穿过马头墙层次分明、高大对称的“五凤楼” 式牌楼门,便是当时办公、迎宾之所——迎宾院,现在内部为展厅,其间徽派三雕(木雕、石雕、砖雕)无处不在。从迎宾院正房向北走,经过一约3米宽的夹道就来到了淮军公所最标志性的看点——戏楼,入内后豁然开朗。

这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封闭式戏楼,也是七座淮军昭忠祠中规模最大,而且是现存的唯一一座。一楼是戏台和看场,能容纳上百位贵宾落座;二楼为包厢,面阔与进深都更显宽敞,是昔日李鸿章宴请宾客的“高端剧场”。百年过去,那梁架彩绘的华贵、檐柱隔断的精美,依旧惊艳众人,让到场的游客无不赞叹。


方正的戏台坐南朝北,约40平米,四角各有一根立柱,均为清代原物十余米的挑高空间内,是半球形的“鸡笼顶”螺旋藻井,由3800个木构件榫卯结合而成,中心的 “二龙戏珠” 尽显当年的金碧辉煌。藻井不仅工艺精美,其特殊结构更起到聚拢声音并回传到戏楼各个角落的作用。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殊不知,那已是清王朝的末代绝唱。


戏台背后就是李鸿章的享堂,主祠堂院宽大明亮,四水归堂的结构体现了徽商的思想理念。东西两侧各一垂花月亮门,建筑工艺独具匠心,上悬着一个木雕门楼,翘起的飞檐宛若展翅的巨鸟,覆盖着细腻的灰筒瓦。与李鸿章公祠建筑隔一火巷,就是淮军昭忠祠,坐北向南,分前后两进院落,是摆放淮军将士牌位和祭祀的场所。


过了巷道就是昔日淮军的公所院,走到这一区域已经全无徽派建筑风韵,取而代之的是有典型的北方四合院风貌的古建筑群。这五间四合院相对独立,皆为标准的"五上六厢"布局;青灰印花软廊心为保定地区典型的民居做法,冰裂纹、龟背棉、套六角菱花等窗棂花样也都是北方特色。

这里以前是淮军将士工作以及皖籍人士临时生活、相聚的地方。在这当中,规模最大的公所院一号院,是淮军的统帅碰到重大活动时临时住的地方。

李鸿章通过修建淮军公所,强化了淮系集团内部及后代的宗族观念及地域情结,同时也扩大了淮军的影响力。然而淮军公所依旧见证了晚清在列强欺凌中,屡败屡战,“弱国无外交”的历史。这栋建成于国家风雨飘摇之际的奢华建筑,注定了其后那坎坷不平、波谲云诡的命运。如今它华丽回归,也多了一份警醒世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