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评价列宁:他犯了一个最大的失误,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2025-03-23 22:46·南宫钦
普京对列宁的评价,核心就是一句话:列宁是个出色的革命家,但不是个优秀的政治家,他最大的失误就是把苏联从一个统一国家搞成了松散的国家联盟,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
这话是普京在2016年1月一次公开会议上说的,当时西方媒体逮着机会大肆报道,觉得普京居然敢这么公开批判“苏联之父”,挺出人意料。
先说列宁这个人,1870年出生在俄罗斯帝国一个叫辛比尔斯克的小城,原名叫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家里条件还行,父亲是个教育官员,母亲也受过教育。小时候列宁挺聪明,学习成绩好得很,尤其是拉丁语和希腊语,简直是学霸级别。
可惜1887年他哥哥因为搞刺杀沙皇被处决,这事儿对他打击不小,也让他对沙俄政权彻底死心。后来他进了喀山大学学法律,结果因为参加学生抗议被开除,只能自学。1893年他跑到圣彼得堡,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算是正式走上了革命路。
列宁的革命生涯那真是波澜壮阔。1903年,他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一分为二,自己领着布尔什维克这一派,主张搞个纪律严明的职业革命党。
1917年沙俄被二月革命推翻后,他从瑞士跑回来,带着布尔什维克搞了十月革命,直接把临时政府掀翻,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后来1922年正式成了苏联。
这期间他干了不少大事,比如工业国有化、土地分给农民,还搞了个新经济政策稍微放开点市场。列宁的理论贡献也不少,像什么先锋党、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这些,都影响了全世界。不过他身体不行,1922年开始中风,1924年53岁就去世了。
列宁干的这些事儿,确实奠定了苏联的基础,但普京批评的点不在他的革命成就,而在建国的时候搞了个联盟制。
1922年苏联成立,列宁亲自参与制定了宪法,里面明确说了,苏联是个由各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联盟,每个共和国都有加入和退出的自由。
普京的意思是,列宁要是当初把苏联弄成一个强有力的统一国家,而不是这种松散的联邦制,苏联可能就不会散架。
为啥这么说呢?得从沙俄的历史说起。沙俄那时候是个超级大帝国,领土横跨欧亚,民族多得数不过来,有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还有高加索、中亚那一堆。可沙俄的民族政策很粗暴,基本就是俄罗斯人压着其他民族走,地方自治啥的基本没有。
到十月革命的时候,沙俄已经撑不住了,各地民族闹独立,列宁接手的就是这么个烂摊子。他一看,强压肯定不行,得换个法子。于是他就搞了个联盟制,把乌克兰、白俄罗斯、外高加索这些地方拉进来,名义上是平等的加盟共和国,实际上还是莫斯科说了算。
这套做法短期看是管用的。1922年苏联刚成立那会儿,内战刚打完,经济一团糟,列宁得赶紧把这些地方拢住,不然国家就散了。他用联盟制安抚了民族情绪,还打着社会主义旗号把大家团结起来。
可问题在于,这宪法里给了各共和国退出的权利,等于在国家结构上开了个口子。列宁可能是觉得,靠意识形态就能把大家拴住,毕竟马克思主义讲的是无产阶级大团结,民族界限早晚会模糊。可现实是,民族这东西没那么容易消融,尤其是苏联这么大一块地方,各地文化、语言、历史都不一样,光靠理想是拴不住的。
普京看得很清楚,苏联这套联盟制从一开始就没真正统一过。俄罗斯联邦当然是老大,占了苏联四分之三的土地,人口也最多,可其他共和国,比如乌克兰、波罗的海三国、格鲁吉亚这些,心里一直有自己的小算盘。
加盟共和国名义上有自治权,但实际上大事小事都得听莫斯科的,时间长了,不满就攒下了。列宁的想法是好的,想通过平等合作把多民族捏成一个整体,可他没考虑到,民族意识这玩意儿一旦起来,不是几句口号就能压下去的。
再说苏联后来咋发展的。列宁死后,斯大林接手,他一看这联盟制有点松,干脆用铁腕收紧。斯大林那时候搞大清洗,把反对声音全干掉,又推工业化、集体化,硬是把苏联捏成了一个超级集权的国家。
二战的时候,苏联靠这套硬实力打败了德国,红军一路杀到柏林,国力达到顶峰。那会儿民族矛盾被压住了,大家忙着打仗,没空闹。可战后呢,斯大林死了,赫鲁晓夫上来开始“解冻”,勃列日涅夫时期又经济停滞,到了戈尔巴乔夫那会儿,经济彻底不行了,意识形态也撑不住了。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搞公开性和改革,想救苏联。可这时候民族问题全冒出来了。波罗的海三国第一个跳出来要独立,乌克兰、白俄罗斯也蠢蠢欲动。1991年8月,苏联保守派搞了个政变想保住联盟,结果没成,反而加速了崩盘。
12月,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仨领导人一合计,签了个《别洛韦日协定》,直接宣布苏联解散,改成独联体。苏联就这么没了,15个加盟共和国全成了独立国家,列宁当年留下的退出权这时候全用上了。
普京为啥说这是列宁的失误呢?他觉得,列宁当初要是把苏联弄成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像沙俄那样,不给地方这么多自治权,苏联可能就不会散。普京一直强调国家统一,他2005年就说过,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
在他眼里,苏联散架不是因为经济不行,也不是冷战输给了美国,而是因为国家结构本身就有问题,列宁开了个坏头。他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的时候还说过,俄罗斯不会再走苏联的老路,意思是绝不会让国家再分裂成一堆小块。
当然,普京这话也不是没争议。有人觉得,列宁搞联盟制是当时没办法的事儿。沙俄崩了之后,各地民族都想单干,强压只会更乱,联盟制好歹把大家拉到了一块儿,撑了70多年也不算短了。
还有人说,苏联解体不能全怪列宁,后来的领导人没处理好经济和民族问题才是关键。斯大林那套高压政策也不是长久之计,迟早得出事儿。戈尔巴乔夫改革太急,把民族情绪全放出来了,这锅不该全扣在列宁头上。
可普京不管这些,他看问题很实际。苏联解体那会儿,他还在克格勃干活,眼睁睁看着国家散架,后来又在90年代的俄罗斯乱局里混过,对国家分裂的后果体会太深。他上台后第一件事就是收拾车臣,绝不让地方再闹独立。
2000年他当总统后,搞了个“垂直权力体系”,把地方权力全收上来,就是怕重蹈苏联覆辙。普京觉得,列宁当初要是硬气点,直接把苏联弄成一个大一统国家,没这么多花里胡哨的自治,苏联没准还能多撑几年。
苏联解体这事儿,确实跟列宁的联盟制脱不开干系。宪法里那条退出权,等于给每个共和国开了张通行证,想走就走。乌克兰1991年一宣布独立,带走了苏联五分之一的人口和一大堆工业基地,俄罗斯直接元气大伤。
波罗的海三国跑得更快,格鲁吉亚、亚美尼亚这些地方也各奔东西。列宁可能是想用这套办法安抚民族情绪,可他没算到,民族这东西不是靠法律就能管住的,一旦经济不行,中央权威一弱,大家该跑还是跑。
普京这人,对历史的看法很直接。他不光批判列宁,还顺带把斯大林也捎上过,说斯大林搞个人崇拜、镇压啥的也不行。不过他最在意的,还是国家统一这块儿。
他在2018年说过,谁要想恢复以前的苏联,谁就是没脑子。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的日子不好过。90年代叶利钦那会儿,经济崩盘,寡头横行,国力掉到谷底。普京2000年上台,靠着能源出口和强硬手段把国家拉回正轨。他对苏联的感情挺复杂,既觉得那是俄罗斯辉煌的一部分,又觉得解体是场灾难。他老说苏联解体让2500万人一夜之间成了外国公民,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憋口气。
列宁的联盟制到底是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这问题没个绝对答案。苏联70多年历史,中间变数太多,经济、冷战、民族问题、领导人决策,哪一个都能当导火索。
可普京抓着这点不放,主要是因为他从俄罗斯的角度看问题。俄罗斯丢了乌克兰、丢了中亚、丢了波罗的海,等于丢了半个帝国,这口气他咽不下去。他觉得,列宁当初要是把国家攥紧点,没准历史就不是这样了。
不过话说回来,列宁那时候的环境跟普京现在不一样。列宁接手的是个刚打完内战的破国家,沙俄的民族政策早就把地方得罪光了,他不搞联盟制,可能连第一步都迈不出去。
普京现在回头看,站着说话不腰疼,可列宁当时也没别的招儿。苏联能撑70多年,已经算奇迹了,解体这事儿,列宁得担一部分责任,但不能全赖他。
普京这评价,其实也带着点个人色彩。他干了几十年情报,又当了20多年总统,对国家控制这块儿特别敏感。他看苏联解体,就跟看自己家房子塌了似的,恨不得找出个罪魁祸首。列宁成了他眼里的“原罪”,因为联盟制这东西在他看来就是个定时炸弹,早晚得炸。
苏联解体这事儿,放到全世界看也是个大事件。冷战结束了,美国成了独霸,俄罗斯从超级大国跌成二流国家。
普京上台后一直在努力恢复国力,克里米亚并回来、跟西方硬刚,都是想找回点当年的面子。他批判列宁,不是为了翻旧账,而是想告诉大家,俄罗斯不能再走老路,得牢牢攥成一个整体。
列宁的联盟制到底咋样,历史上争议不少。有人觉得这是个进步,给了民族自决的权利,符合马克思主义精神。也有人觉得这太理想化,现实里根本玩不转。
普京站的立场很明确,他觉得国家统一比啥都重要,列宁这套松散结构就是个大错特错。他2014年吞并克里米亚的时候,西方记者问他是不是想恢复苏联,他直接摇头,说苏联没了就没了,俄罗斯得走自己的路。
苏联解体那会儿,具体过程也挺乱。1991年8月政变失败后,戈尔巴乔夫威信全无,12月8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跟乌克兰、白俄罗斯领导人一碰头,直接把苏联给解了。
25号那天,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来,戈尔巴乔夫辞职,联盟就这么散了。列宁当年定的退出权,这时候全派上用场了,加盟共和国一个接一个跑路,谁也拦不住。
普京后来回忆这事儿,语气里满是遗憾。他那时候在东德当克格勃,眼看着苏联的地盘一点点丢光,心里肯定不是滋味。他上台后搞的那些政策,像收紧地方权力、打击分裂势力,都是从苏联解体里吸取的教训。
苏联这70多年,经济上确实有成就,像工业化、二战胜利这些,都是硬实力。可民族问题一直是块心病,列宁用联盟制暂时压住了,但没根治。
斯大林靠高压又撑了一段,可到后来,经济一垮,民族矛盾全爆发,联盟制就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普京抓着这点批判列宁,其实也在提醒现在的俄罗斯,别再犯糊涂,国家得攥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