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立众的故事

作者:弓长贝占郎
发表时间:
+-

甬说  2025-03-15 15:14

1956年秋天,20岁的黄立众考取北京大学哲学系,离开生他养他的故乡。但四年后,因为如实反映农村和农民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北京大学开除了他的学籍,将他押上火车,遣返故乡。


一列南下的火车在秋日的暮色中疾驰,车厢里挤满了归乡的旅客。在靠窗的位置上,一个年轻人被两名工作人员夹在中间。他的手中攥着一本户口簿,上面盖着鲜红的"开除学籍"印章。这个名叫黄立众的年轻人,正在经历一段不同寻常的归乡之路。当列车驶过长江大桥时,他猛地将手中的户口本撕碎,碎片随风飘散在滚滚江水中。

四年前的秋天,同样是在这条铁路线上,20岁的黄立众满怀憧憬地北上求学。作为一个农家子弟,能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是他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1956年的开学季,他和众多莘莘学子一样,背着简单的行囊,迈入了燕园的大门。

在北大的课堂上,黄立众展现出对哲学的浓厚兴趣。他经常在课后留下来和老师讨论问题,特别是关于社会现实的话题。由于成长在农村,他对农村问题格外关注。在一次课堂讨论中,他提出了一些基层农村存在的实际困难,这些观点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讨论。

随着学习的深入,黄立众开始利用假期时间回到农村进行实地调研。他走访了家乡附近的多个生产队,详细记录了农民的生活状况。在收集到的材料中,他发现农村的实际情况与报纸上描述的有很大差距。这些发现让他感到困惑,也促使他在课堂论文中开始探讨这些问题。

1959年春季学期,黄立众在一篇课程论文中详细阐述了他对农村问题的看法。他指出了基层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并试图从哲学角度进行分析。这篇论文在系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有老师认为他的观点过于偏激,与当时的主流认识不符。

随后的一年里,黄立众继续在课堂和作业中表达他的独立见解。他认为,作为一名哲学系的学生,应该直面现实问题,而不是一味地背诵教条。然而,他的这些想法却让他逐渐陷入困境。学校多次找他谈话,要求他"端正思想认识"。

1960年秋,校方最终作出了开除黄立众学籍的决定。在几位工作人员的押解下,这位曾经意气风发的哲学系学生被送上了南下的火车。至此,他在北大的求学之路,与他追求真理的理想,都戛然而止。

没有户口本,在那个年代意味着寸步难行。离开火车站后,黄立众在长江中下游的城市间辗转。他先后尝试在工厂、码头寻找工作机会,但每到一处,都会被问及户口证明。没有这张关键的证件,所有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在漂泊了数日之后,黄立众不得不接受现实,重新回到农村。曾经跳出农门的大学生,又回到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然而,务农的生活并没有磨灭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在日常劳作之余,他留心观察着周围的变化。

返乡后的黄立众经常听到乡亲们私下讨论生活中的困难。有些农民向他反映当地干部作风问题,也有人诉说口粮标准过低的困扰。面对这些问题,大多数农民只是在私下抱怨,不敢公开提出异议。


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黄立众认为自己有责任向上级反映这些情况。他开始在村里进行调查,详细记录农村的粮食产量、分配情况和群众意见。在搜集了大量材料后,他组织村民代表向公社反映情况,希望能引起上级重视。

然而,多次上访都未能得到满意的答复。在屡次碰壁之后,黄立众采取了更激进的行动。他开始组织农民成立团体,制定了一些维护农民利益的行动方案。这些做法很快引起了当地政府的警惕。


1970年,事态发展到了最严重的地步。当地政府以"反革命罪"逮捕了黄立众。在关押期间,他始终坚持自己行为的正当性,拒绝认罪。最终,法院对他做出了死刑判决。

行刑当日,黄立众被押解着游街示众。一张当时的照片记录下了他最后的模样:两名押解人员按着他的肩膀,他跪在地上,紧抿着嘴唇,额头上有几道深深的皱纹。在公审大会现场,台下站满了看热闹的群众,其中不少是他曾经想要帮助的乡亲。

这位曾经的北大学子,就这样结束了他短暂的一生。他的故事成为那个特殊年代的一个缩影,反映了知识分子在面对社会现实时的困境。照片中的他始终保持沉默,仿佛要把未尽的话语永远带走。


多年后,当人们回望这段历史,不禁要问:一个怀抱理想的年轻人,到底错在哪里?那个时代给了他怎样的选择?这些问题或许永远得不到答案,但他的故事却永远留在了历史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