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本想灭掉日本,但被刘伯温劝阻了
2025-01-21 14:49·消失的电波
朱元璋年轻时,常说自己一生最讨厌两种人:一种是忘恩负义的,另一种是目中无人的。
可偏偏在他登基不久后,就遇上了后者,而且还是个国家级的。
事情发生时,他刚刚在南京称帝,踌躇满志,正准备向世界宣布大明的存在,突然听说东边的日本不仅没把明朝的国书当回事,还直接杀了大明派去的使者。
这事一传到朱元璋耳朵里,他瞬间暴怒,直接下令:“备战,灭了日本!”
当时的朱元璋还没完全摆脱草根皇帝的脾气,天子一怒,四方震动。
可是,就在大明朝堂上文武百官忙着拍马屁附和皇帝的计划时,有一个人站了出来,硬生生把整件事拦了下来。
他就是刘伯温,一个以智慧闻名的奇才。
刘伯温的那番话,不仅让朱元璋冷静了下来,而且改变了大明初期的国策方向。
为什么刘伯温敢在龙颜震怒时直面皇帝?他究竟说了什么能让朱元璋放弃灭日本的计划呢?
说起这场风波,还得从朱元璋刚刚称帝时说起。1368年,元朝被赶出了中原,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年号洪武。
新皇帝上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向周边国家递国书,表达大明的善意,同时也是为了展示新兴王朝的实力。
绝大多数邻国,比如高丽、安南,都很给面子,纷纷派使者带着礼物来朝贡,表示愿意和大明友好往来。
然而,日本却是个例外。
当时的日本正处在“南北朝”内乱时期,天皇分裂成两派,谁也不服谁。
结果,大明的使者到日本后,不仅没有得到礼待,反而被当地一个叫怀良亲王的南朝将领羞辱杀害。
这件事彻底激怒了朱元璋。
在朱元璋看来,日本这是在打大明的脸,而且打得毫不客气。
要知道,朱元璋自己小时候是个流浪乞丐,靠着一口气和一身胆子硬生生爬到了皇帝的位置,对面子这种东西看得比命还重。
如今大明主动示好,日本却用血淋淋的方式回应,这让他如何咽得下这口气?他立刻召集文武百官开会,拍板决定:出兵攻打日本,杀一儆百。
然而,就在朱元璋激情澎湃地描绘进攻计划时,刘伯温站了出来。
他没有用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绕弯子,反而用一种极其冷静的语气说道:“陛下,这仗不能打。”一句话让整个朝堂瞬间安静下来。
朱元璋转头看着刘伯温,忍着怒火问道:“为何不能打?”刘伯温深吸一口气,说出了三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是大明的内政问题。
刘伯温说:“陛下,大明刚刚建立,元朝的残余势力还没有完全肃清,国内百废待兴。
百姓的田地荒芜,城镇满目疮痍,连扬州这样的城市都只剩下几十户人家。
如果现在发动战争,必定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民生将更加凋敝。
与其为一时之气出兵,不如专心休养生息,让百姓先过上安稳日子。”
第二个理由,是日本的地理和局势。
当时的日本虽然看似“狂妄”,但实际上内部一团乱麻。
刘伯温解释说:“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小国,山多地少,资源匮乏,百姓贫困。
更何况,他们现在还在内乱中,南北朝分裂,谁都管不了谁。
如果我们真把它攻下,也很难治理,反而会成为一个烫手山芋。”这番话让朱元璋稍微冷静了一些,但他还是不甘心:“蒙古人不也曾两次试图攻打日本吗?”刘伯温点点头,接着说:“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该慎重。
蒙古帝国当年横扫欧亚,却在日本被台风击败,损失惨重。
陛下,难道您要重蹈蒙古人的覆辙吗?”
最后一个理由,则是关于大明的长远战略。
刘伯温跪下说道:“陛下,百姓是国家的根本。
若因一时之怒而动用兵力,劳民伤财,恐怕会让百姓怨声载道。
如果百姓不支持您,再强大的帝国也难以长久。”这番话戳中了朱元璋的心。
他年轻时经历过元末的战乱,深知民生问题的重要性。
刘伯温提醒他不要忘记自己年轻时的苦难,也不要让百姓重蹈覆辙。
听完刘伯温的话,朱元璋的怒火渐渐平息。
他缓缓起身,将刘伯温扶了起来,说:“爱卿所言有理。”随后,他放弃了攻打日本的计划,把精力转向内政建设。
几年后,大明的经济逐步恢复,百姓的生活也安定了下来。
这件事之后,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专门提到:“四海诸夷,皆隔山隔海,偏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确:远洋征伐不仅得不偿失,还会拖累国家发展。
他用这段话告诫后代子孙,不要轻易动用兵戈。
有人说,刘伯温的这次劝谏,不仅救了大明百姓,也救了朱元璋自己。
试想,如果当时朱元璋一意孤行,强行攻打日本,结果很可能是战败或者国内动荡。
大明初期的辉煌,很可能就会化为泡影。
而刘伯温用他的智慧,为大明争取了一个和平发展的环境,也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发人深省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