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廿年庆暖场】旷世恋歌《摸鱼儿 雁丘词》
这首歌及其词更有名的名字是是《问世间情为何物》。
演唱与制作 楼主
顺便回答一下新朋友超级热心且认真的问题。首先感谢您的热忱。
就是关于上次《关雎》那首歌,您所言民美唱会更好些建议。其实,这个问题我真的也有想过的。
我是这样想的,虽然民族唱法比较有颗粒感,仔细听,我唱“求之不得”的“得”等入声字时候颗粒感特别明显,民美唱法时候颗粒感就很弱化,符合您期望的柔美风格,但我认为颗粒感是唱这首古风歌曲必须的。
因为《关雎》是三千年前先秦的西周早期(春秋早期)求爱民歌。三千年前是什么概念?我们民族的少年期,大开大合,大鸣大放的热烈时代,也是刚刚脱离了商朝那个恐怖的人吃人常态时代的时候。所以,留一点颗粒感就是保留一点符合这首古风歌曲时代的野蛮氛围感。
不过,俺以认真回报认真,按照您的指点,我还是尝试用民族美声重新唱了一下这首歌,张贴如下。祝您复活节长周末快乐!大家复活节长周末快乐!
您建议的民美版《关雎》
我坚持的民族版《关雎》
《摸鱼儿·恨(问)人间情是何物》是金末至元朝时期著名文学家,北国“一代文宗”元好问创作的一首词。此词记1205年元好问16岁时所见闻大雁殉情之事,后来改定成词。塑造了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大雁的艺术形象,谱写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爱情悲歌。
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年),年仅十六岁的元好问在赴并州应试途中获知双雁故事---路上碰到一个捕雁的人,他说:“今天早上捕到一只雁,我就把它杀掉了。另一只漏网的雁苦苦地叫个不停,不肯离开,最终碰死在地上。”元好问于是从捕雁的人手中将雁买下,把这对死雁葬在汾河岸边,堆些石块作为标记,叫作“雁丘”。因而创作《雁丘辞》。大概原作(即《雁丘辞》)是一首诗,后来改为配合乐律的长短句词(即此词)。
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市)人。祖先出自北魏拓跋氏,但父祖辈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例如他的远祖里就有与白居易齐名的唐朝文学家元稹,也就是历史上真正的崔莺莺身边那个“张生”。元好问七岁就能写诗,二十岁即名震京师。兴定五年(1221年)中进士,历任内乡令、南阳令。天兴元年(1232年),擢尚书省椽,不久,又除左司都事,转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
金国被蒙古灭亡后,曾被押送聊城(今山东聊城市)羁管,后回故乡从事著述,终生不仕元朝。著有《遗山集》等。
摸魚兒–雁丘辭(金•元好問)
宋祖英( Song Zuying )
作詞:元好問
作曲:唐永葆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癡兒女。
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只影為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天也妒,未信與,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雁丘處。
白话译文
泰和五年,我到太原参加考试,路上碰到一个捕雁的人,他说:“今天早上捕到一只雁,我就把它杀掉了。另一只漏网的雁苦苦地叫个不停,不肯离开,最终碰死在地上。”我于是从捕雁的人手中将雁买下,把这对死雁葬在汾河岸边,堆些石块作为标记,叫作“雁丘”。
当时同行的人多为此赋诗,我也有一首《雁丘辞》。因为旧作不协音律,故现今将旧作加以修改订正。
怀着遗恨对人间问道:爱情究竟是什么?竟使双方生死相随。南飞北归都比翼双飞的大雁,渐渐老去的双翅经过了多少个寒暑?在漫漫长路中经历过团聚的欢乐,以及离别的苦楚,其中还有像像人间痴情儿女一样殉情的悲剧。孤雁应该想诉说:面对万里之遥的层层白云,在重山阻隔的雪夜里,该形孤影单地为谁奔波呢?
横渡汾水的路上,当初汉武帝巡幸时繁华热闹的地方如今却萧鼓绝响,只留下荒烟笼罩着平林。吟诵屈原的《招魂》已无济于事,屈原笔下的女神山鬼也只能在风雨中枉自悲啼。但双雁生死相随的深情使上天也嫉妒,我不相信殉情的大雁会和莺儿燕子一般死后只有化成一抔尘土。所以我把它安葬在此,留待千秋万代的文人骚客狂歌痛饮来到雁丘凭吊。
关雎
宋祖英( Song Zuying )
作曲:赵季平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宨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宨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宨淑女、钟鼓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