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迷:豫剧《朝阳沟》及人物原型命运

作者:高山流水迷
发表时间:
+-

(注:本来只是想向大家介绍一下家乡戏《朝阳沟》, 由此来向网友们展示和鼓吹一下儿长辈们在他们那个年代,在他们年轻的时候所思,所做,并籍此为他们对中华民族的复兴--正是从他们下乡的那一刻开始,所作的奠基性的贡献表示敬意。在网上搜索了一下儿,发
现当年“银环”,“栓宝”等原型的命运的报道,本以为他们为国家贡献了三,四十年,又据说国家改革开放几十年,人们富裕,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他们理应安享晚年了。但事实却冷酷地与此相反。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初级阶段啊,真是血口大开,吃人呐!
看到他们老无所依,无可奈何的命运,铁石心肠的人也要落泪。但愿他们的命运只是个案!心生郁闷,不由得心有所感。比较他们前后三十年的人生,有一点是共同的,一样的忠厚老实,一样的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正是有一大批像他们这样的人,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注定了的。前后三十年奉献相同,但遭际迥异:前三十年的奉献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和尊敬,得到了极高的荣誉和歌颂,豫剧《 朝阳沟》就是明证。我想那时他们虽然生活艰苦,付出很多,内心肯定是充满幸福的。后三十年,虽然他们也一样为社会尽心尽力地工作着,但他们却被视为弱势群体,成为嘲讽和挖苦的对象。他们不精于赚钱之道,六十多岁的人了,还要靠下煤窑,靠摆摊卖玉米棒来维持生计,但这点钱何以能弥补那巨额债务。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冷暖,他们的死活不再有人关心。坚强的人虽然脸上还依然挂着笑,但我想那笑容里包含的是苦涩,迷茫和无奈。说到这,想起了一位“独裁者”的话,大意是,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对此,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使我们不再吃二遍苦,受二茬罪。看看目前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这些“栓宝”和“银环”们的遭际,这位“独裁者”真是位先哲啊!他的用心又是何等的良苦啊!真是位有颗菩萨心肠的 “独裁者”啊!那些在寒冷的北方,住在没有屋顶的棚子里,蜷缩在冰冷被子里哭泣着,等待着自己血汗钱的无助的人们,如果他们知道早在几十年前已有一位先哲为他们今天的遭际而担忧,并不惜粉碎自己来避免他们今天的命运,他们应会是多么感激啊!他们也定会把这位先哲看作是自己的圣诞老人,来祈求他能给自己带来好的命运。广场上每日不息的人流应已昭示了这种感激。我们这位先哲的诞辰之日也即将来临,在此向他祈祷,望他能保佑我们芸芸众生,佑我中华!)


朝阳沟 (网址:http://music.jschina.com.cn/zhuanji/955.html)

剧情:王银环是城里的高中毕业生,时值“大跃进”的高潮,她响应党的号召积极下乡务农,随既是同学又是未婚夫的栓保踏入朝阳沟。在劳动中,银环遇到困难,遭社员嘲笑,刺伤自尊,竟萌逃走之念。终在大家的帮助下悔悟。该剧以银环下乡为线索,以银环与母亲的思想矛盾为主要冲突,讲述了银环和母亲最终克服困难,投身到农业生产的思想过程,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如银环、拴宝、二大娘、老支书等。

《朝阳沟》是著名编导杨兰春的代表作。杨兰春1921年出生于河北省武安县一个贫农家庭,青年时代投身革命,1953年开始豫剧生涯。他在河南豫剧院三团主持工作的时候,编排现代戏成就卓著,成为所谓“三团风格”的带头人。《朝阳沟》就是这个风格的鲜活体现。1957年杨兰春在他长期深入生活的基地——登封县曹村,受现实生活中的“栓保”、“银环”、“老支书”的感染,反映城市知识青年扎根农村、同传统观念决裂的主题渐渐形成,名剧《朝阳沟》就此诞生。1963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把它拍成戏曲艺术片,立即风靡全国,在知识青年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该剧由河南豫剧院三团在1958年5月19日首演于郑州,编剧杨兰春,导演杨兰春、许欣,音乐设计王基笑、姜宏轩等,舞台美术设计关朋。马琳饰银环,王善朴饰拴保。同年6月调京演出。在其后的演出中,魏云主演银环,马琳饰演二大娘。期间,常香玉曾经扮演过栓保娘这一角色。1963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戏曲艺术片。

《朝阳沟》是一出充满喜剧风格的现代戏,它的音乐形象是划时代的,相信在豫剧史上不算空前也是绝后的。还能有哪一出戏可以创造出这般不论主角配角不管大段小段都能成为“流行”歌曲的奇迹呢?


几段唱词


(1) 翻过一架山,走过一道岭 (简称上山)

(注:此段描述了银环跟着拴保初到朝阳沟的情景和心情。)

(伴) 走一道岭来哎,翻过一架山哎咳
那呀咿呀咳咿呀嗨,那呀咳咳那咳咿呀嗨
那咳呀咳伊,翻过一架山
(女) 走一道岭来翻过一架山,山沟里山沟里
山沟里空气好实在新鲜,实在新鲜
这架山好象狮子滚绣球,那道岭丹凤朝阳两翅展
清凌凌一股水春夏不断,望上看望上看通道跌水岩
(伴) 好象珍珠倒卷帘哪
(女) 满坡的野花一片又一片,梯田层层把山腰缠哪
(伴) 啊山腰缠哪
(女) 小野兔动奔西跑穿山跳岩,这又是什么鸟点头叫唤
东山头牛羊哞咩乱叫,小牧童啊小牧童喊一声打了个响鞭哪
(伴) 桃树李树苹果树左右成行
花红李果花红李果象蒜瓣把树枝压弯
(伴) 啊把树枝压弯啊
(女) 油菜花随风摆蝴蝶飞舞,庄稼苗绿油油好象绒毯
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在这里在这里一辈子我也住不烦哪
恩啊哎呀恩哪咳呀咳,那咳呀咳嗨海


(2) 人也留来地也留 (银环唱)

(注:此段为银环到农村后,因很多方面不适应,发生了矛盾冲突,思想上产生了激烈的斗争,赌气下山时的场景和心理。简称“银环下山”或“下山”。看到山上的景色,想到刚上山时的情景和村民们对自己的照顾,不禁情由心生,发了一大通的感叹。此段曲折委婉,动人心弦。)

走一道岭来,翻一道沟,
山水,山水依旧气爽风柔,
(幕后女声伴唱)东山头牛羊哞咩乱叫,
挪一步,挪一步我心里头添层愁。
刚下乡野花迎面对我笑,至如今见了我皱眉摇头。
强回头再看看栓宝门口,忘不了恁一家把我挽留。
你的娘为留我把心操够,好心的老支书为我担忧。
拴宝你为留我,又批评又鼓励严格要求。
这是我下乡时走过的路,在这里学锄地我把师投。
那是咱挑水栽上的红薯,那是我亲手锄过的早秋。
那是你嫁接的苹果树,一转眼,一转眼你变得枝肥叶稠。
刚下乡庄稼苗才出土不久,到秋后大屯尖来小屯流。
社员们发奋图强乘风破浪。
我好比失舵的船儿顺水漂流。
走一步看一眼我看也看不够。
挪一步一滴泪气塞咽喉。
回家去见了我的同学和朋友,我有何言去应酬。
走一步退二步我不如不走。
千层山,千层山遮不住我满面羞,满面羞。
我往哪里去啊?我往哪里走?
好难舍好难忘的朝阳沟!
我口问心,心问口。
满眼的好庄稼我难舍难丢。
(幕后伴唱)朝阳沟,朝阳沟今年又是大丰收,大丰收。
人也留来,地也留,地也留。


(3) 亲家母对唱(拴宝妈,银环妈,二大娘,巧珍,银环)

(注:此段为银环妈思想通了后,到朝阳沟看望银环,与拴宝妈,二大娘拉家常时的唱词,非常热闹欢快.)

(银环妈) 亲家母你坐下,咱们说说知心话。
(拴宝妈) 亲家母咱都坐下呀,咱们随便拉一拉。
(二大娘) 老嫂子你到俺家,尝尝俺山沟的大西瓜。
(拴宝妈) 自从孩子离开家,知道你心里常牵挂。
(银环妈) 出门没有带被子,失急慌忙离开家。
(二大娘) 你到他家看一看那,铺的什么盖的什么。
(拴宝妈) 做了一套新铺盖,新里新表新棉花。
(银环妈) 在家没有种过地,一次锄把也没有拿。
(拴宝妈) 家里地里都能干,十人见了九人夸。
(二大娘) 又肯下力有文化,不愁当一个啥,啥。
(巧珍) 当个农业科学家。
(二大娘) 对,当一个农业科学家呀。
(银环妈) 针线活她不会,端碗还嫌手腕麻。
(拴宝妈) 吃穿不用她沾手,现有巧真俺娘俩。
(二大娘) 老嫂子你放心吧,婆婆不会难为她。
(银环妈) 在家生来好喝水,一天三顿不离茶。
(拴宝妈) 一天到晚有开水,茶壶暖瓶有俩仨。
(二大娘) 婆婆是个忠厚人那,姑嫂亲的象一个妈。
(二大娘) 女婿是个好社员,她的公公,公公种地是个老行家。
(二大娘) 虽说吵过两句嘴,怨我的水平态度差。
(二大娘) 狗皮袜子没反正,谁家的舌头不磨牙。
(银环)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俺的娘,俺的娘待我象亲妈。


《朝阳沟》中人物原型命运沉浮录(网址:http://www.ha.xinhuanet.com/xhzt/2004-05/20/content_2161461.htm,
http://www.zhaola.cn/chaoyanggou/index.asp)

新华社记者 /单纯刚 编辑/穆暁莉 配图/ 游黎 审发《中原网谈》

45年前,一部红遍大江南北的戏曲《朝阳沟》让该剧女主人公原型赵银环成了当时妇孺皆知的楷模,河南登封大冶镇的朝阳沟村也随之声名远播。45年后的今天,随着豫剧《朝阳沟》不久前荣获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人们再一次将目光投向这部优秀现代戏的同时,女主人公原型赵银环现在的生活情况如何?“拴保”情况怎样一时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人物原型

“银环”当上酒店经理

《朝阳沟》一剧的主人公“银环”的生活原型赵银环不久前被郑州市一家酒店请到了郑州,要聘请她做该店的大堂经理。然而就在做大堂经理之前,厄运却象恶魔一样一直缠住这位年逾花甲的女人,先是在她们家所办的厂矿被人所骗而倒闭,接着又是她的二儿子遭遇车祸身亡,就在一家人还未从悲痛中过来时,她15岁的孙女又不幸患上了癌症,面对着这接踵而来的灾祸,年近60的赵银环脸上依然挂着笑,在无数人的目光下,这位历尽人生酸甜的女人因生活所迫又在登封市区的街头摆起了卖熟玉米的小摊。

赵银环是登封市大冶镇朝阳沟村人,1957年,著名剧作家杨兰春到朝阳沟体验生活,当时的朝阳沟村还叫曹村,在生活中杨兰春和曹村村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之后杨兰春以银环为主人公原型写出了著名的豫剧《朝阳沟》。1963年,《朝阳沟》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银环的原型赵银环名声大震,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偶像和楷模,并被推选为河南省第五届人大代表和河南省妇女代表。

据赵银环介绍,剧作家杨兰春1957年到朝阳沟体验生活时,银环才十五六岁。“当时很多人都坐着车来找我,俺村门口都快成汽车站了”,提起那一段往事,银环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杨兰春根据当时的劳动积极分子赵银环、赵栓柱、赵汝山、冯春花、巧珍等人的性格特点,创作出了豫剧《朝阳沟》剧本。1958年河南省豫剧三团的演员们又在这里体验生活后,成功地推出了豫剧《朝阳沟》,1963年,该剧搬上银幕,成为风靡大江南北的现代豫剧。


“银环”和“拴保”并非一家人

在《朝阳沟》中,银环和拴保是一家人,而生活中的“银环”和“拴保”却是同村同姓同辈,没有婚姻关系。银环原名赵银环,今年60岁,瘦瘦高高的个子,长脸,双眼皮儿,言谈举止还略显当年的风韵。她说:“《朝阳沟》火爆以后,每天都有许多人坐汽车来找我,俺村村口都快成了汽车站了”。提起当年的风光,银环的眼睛显得格外明亮。豫剧
《朝阳沟》唱响全国后,赵银环也成了名人,曾被推选为河南省五届人大代表和省妇女代表,多次受到省市领导的接见。


1983年,赵银环到大冶镇做计划生育工作,她泼辣能干,把镇里的计划生育工作搞得有声有色,杨兰春知道后,专程赶到朝阳沟,创作了《朝阳沟后传》。银环有3个儿子,丈夫张平炎老实肯干,在家门口开矿生产耐火材料,一家人和和美美,日子还算殷实。

1997年,银环“内退”回家,因不是正式职工,镇里每月只能发给她170元的生活费,而老实本分的银环却很知足。知足的日子没过几天,丈夫的企业突然倒闭,家里背上了22万元的债务。大儿媳带着大女儿和银环的大儿子离了婚,留下8岁的孙女张雯雯和一个破败的家。银环的二儿子开拖拉机替人送砖时,出车祸身亡。几天前,银环才得知孙女雯雯得了骨癌。一辈子不爱给人找麻烦的银环,为了挣钱给孙女治病,来到郑州一家酒店打工。

“拴保”隐姓“嫁”他乡

找朝阳沟的“拴保”真是费尽了周折,因为他早在30年前,就“嫁”到了卢店镇吴岗村。经过四处打听,终于在吴岗村的一处煤矿上,见到了他。

今年已是61岁的“拴保”,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他说剧中的拴保不完全是他,只是有一点像。“拴保”名叫赵栓柱,1957年,剧作家杨兰春在朝阳沟驻队时,听别人讲起“拴保”臭味相投抗旱的事情后,把他编进了剧本,成了《朝阳沟》里的主人公。

据赵栓柱讲,他清楚地第一次看到剧本的时间――1958年。说话的时候,他顺手拿起一本农家历,说当时剧本就像农家历一样薄,故事情节也简单,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毛主席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剧本做了大的改动。他说,《朝阳沟》第一次公演是豫剧三团王善朴、魏云、马琳等那批名演员在曹村演出的。当时天下着小雨,群众打着伞挤得人山人海,谁也不愿离开。从那以后,不管《朝阳沟》唱得多红,他这个原型总是躲得远远地不愿露头。

到了1962年,“拴保”的父母相继去世,集体食堂散了,哥嫂也另立门户,剩下他一个人孤零零地过日子。后来他到吴岗村当了上门女婿。他的妻子叫刘春孩,比他小10岁,按当地的风俗,上门后要改名换姓,于是“拴保”便改名为现在的刘现省。

刘现省家的生活状况并不富裕,农忙的时候,他和家人一起下地干活,农闲的时候,他就跑到煤矿上当矿工,以补贴家用。

巧珍与“巧真”相差不多

在《朝阳沟》剧中,人物形象与原型反差最小的恐怕就属“巧真”了。剧中的巧真是一个快言快语、敢恨敢爱的辣妹子。而生活中的巧珍,也是心直口快、爱说爱笑、干活毫不惜力的人。

在朝阳沟南邻垌头,记者见到了巧珍。65岁的巧珍早已当上了奶奶,她比生活中的“银环”和“拴保”大几岁,辈分却小。平时在村里,一旦遇上了,她都会热情地叫他们“银环姑”和“栓保叔”。巧珍在家排行老大,家里缺劳力,她只上了一年学,后来就和大人们一块儿蔻,早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8岁的时候,家人就给她订了一门娃娃亲,到19岁家人带着她一起和男方到公社登记结婚时,她才第一次见到新女婿。结婚时,婆家共花了10块钱,买了一个床单、一斤棉花,就把巧珍娶到了家。加快当年结婚时的场景,巧珍笑着说:“哪像现在的年轻人,又是家电房子,又是汽车,我结婚时,娘家在食堂煮了一桶红薯,婆家做了一桶面条,就算把办了。”巧珍的丈夫叫李根松,老实本分,几年前,两曾搞过运输,整天忙个不停,如今年纪大了,两人就在家歇了。据巧珍介绍,当年杨兰春到朝阳沟写剧本时,非常喜欢她的性格,见面时总爱半真半假地说:“这妞儿老好!”《朝阳沟》剧中的“巧真”,简直就是现实生活中巧珍的翻版,个性没变,言谈举止没变,就连头上的两个羊角辫子也与原型巧珍一模一样。

排练时,扮演“巧真”的高颂喜在巧珍家住了好长时间,并对原型巧珍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仔细观察,反复摹仿,才演得那样形象逼真。

体验生活

《朝阳沟》演员忆往昔

面对记者的采访,老艺术家魏云、王善朴、杨华瑞把思绪翻回到了1958年。

据魏云介绍,当时,杨兰春的剧本创作出来后,河南省豫剧三团就开始进行排练。当年,参加演出的所有演职员,全部来到了曹村(现在的朝阳沟)体验生活。热情好客的曹村群众高兴得没法说,他们按照杨兰春和大队支书的分配,每家每户都腾出了房子,让剧组的客人吃住在家。当时大部分演员都是“对号入座”。扮演银环的魏云很自然地就被分到了赵银环家。虽然是排戏,但每天都要和赵银环同吃同住同劳动,除此之外,就是认真观察赵银环平时的言谈举止。随着戏的走红,两人感情也与日俱增,成了要好的朋友,像亲姐妹一样,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联系。演“拴保”的王善朴今年75岁,精神非常好,他说,当年到曹村体验生活的时候,对赵栓柱的印象很深,虽然剧中的拴保与现实中的赵栓柱有出入,但赵栓柱的朴实和高涨的劳动热情,让他很受感动。当听说赵栓柱60多岁了还要下煤窑劳动时,王善朴显得很激动,他说:“栓柱这个人太老实了!”

演银环娘的杨华瑞今年71岁,和《朝阳沟》剧中拴保的扮演者王善朴老人是一家人,两人一提起一同参与排演的《朝阳沟》,仍有说不完的话。她说,当时到曹村体验生活时,被安排在村民冯考虑家,生活中的银环娘实际上脾气并不暴躁。现实生活中的银环娘已过世多年,但她在剧中的形象,经过杨华瑞老师精心刻画后,永远地留给了大家。


创作根源

剧作家细评析《朝阳沟》

著名剧作家、今年83岁的杨兰春老提起《朝阳沟》里的银环和拴保,仍然显得很兴奋,他说:“为了创作这个剧本,我在曹村待了很长时间,每天与村民们一起下地劳动,闲的时候,就和他们聊天。我记得当时正逢曹村大旱,村民为了浇地,都是担着水桶一桶一桶地翻山把水挑到地里。我在劳动中,发现有一个叫赵银环的小姑娘非常能干,经过多次的接触,我从她身上看到了青年人的高尚情操,她虽然身板瘦小,却担着水桶和人们一起抗旱浇地,后来听说她因家境贫困而辍学在家的故事,就把她作为剧中人物的原型,勾画出一个叫银环的姑娘。当然,在我的剧本中,每一个人物的性格都是把许多生活中人物的性格进行综合加工而成的。”

提起拴保这个人物,杨兰春老人停顿了一下,他说,之所以把剧中的男主人公叫拴保,主要是因为当地的老百姓为了让自家比较娇贵的男孩健康地活下来,一般要到庙里求一根红绳,然后拴在孩子的脖子上或手腕上避邪,老百姓把这种做法叫“拴宝”,因此,在当地,叫“拴宝”的孩子很多。在编写《朝阳沟》剧本时,他故意把主人公的名字叫做拴保
(“拴宝”二字的谐音),主要是想让村民们感到更亲切一点。

杨兰春老人说,认识拴保的生活原型赵栓柱是很偶然的,当时,村民们在吃饭或歇晌时,爱凑在一起闲聊,他就是从和村民的闲聊中得知有赵栓柱这个人的。他听人讲,赵栓柱干起活来非常积极,从不叫苦叫累,属于热血青年。后来也见过几次,感觉小伙子人不错,当时他塑的下面形象拴保,就有部分赵栓柱的影子。

杨老说,要写一个好剧本,就要有真实的生活体验,《朝阳沟》让他花费了大量的心血,也收到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朝阳沟”沉寂40年

1964年,《朝阳沟》进京演出,受到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等的亲切接见。时隔37年,2001年5月,《朝阳沟》再次进京演出,仍然轰动北京,在长安大戏院里,观众为《朝阳沟》甚至拍红了巴掌。

几十年来,“朝阳沟”的影响早已走出了戏剧领域,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为各方所关注。中国文化战略研究会研究员白华曾撰文认为《朝阳沟》是供不断深入开掘的文化宝藏。但银环的家乡曹村并没有感觉到生活应该比以往多些什么。1974年初,曹村群众开始觉醒,联合上报公社,要求将曹村大队改为朝阳沟大队,一直沿用至今。

改革开放使人的经济意识增强了,朝阳沟人渐渐懂得了名牌的价值和效应,豫剧《朝阳沟》这个名牌本身所蕴含的商机,也终于被手拿惯锄头的农民们看到。上个世纪90年代,登封市朝阳沟村写出了《朝阳沟旅游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提出了建设朝阳沟风景区,使登封西有千年古刹少林寺,东有全国闻名朝阳沟。开发公司先后有投入资金30多万元,修建了大门、水上观景台、旅游船、旅游度假村以及农家院落等。(完)


“银环”原型赵银环生活困难 想谋工作

2005-10-26 18:44:03 朝阳沟 出处:郑州晚报051015

本报讯豫剧《朝阳沟》曾红遍大江南北,剧中女主人公银环的原型赵银环妇孺皆知,但她目前的状况却鲜为人知。昨日,赵银环做客本报(如图),希望通过本报88创富热线寻找合作,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社会作贡献。
《朝阳沟》使她名声大振
赵银环是登封市大冶镇朝阳沟村人。杨兰春1957年到朝阳沟体验生活时,发现十五六岁的赵银环踏实肯干,后来就以她为原型写出《朝阳沟》。
电影《朝阳沟》大红之后,赵银环在朝阳沟修水库时当过10年施工员,还到乡里抓过计划生育。1997年,55岁的银环从乡计生办工作岗位上“内退”。接着,她家发生了一系列变故:先是家里的厂倒闭,大儿媳妇和大儿子因此劳燕分飞,接着二儿子遭遇车祸身亡,15岁的小孙女还患上了癌症。
当经理不适应,干了40天就辞职
2003年秋,陇海路的东方啤酒鸭老店请她担任名誉经理,把工资定在1000元,但她嫌太高,要求降为800元。昨天,银环回忆说,由于第一次出门打工不太适应,还要照料有病的孙女,干了40天就辞职了。但孙女还是在今年清明节前不幸去世。
之后,银环到登封市大冶镇某电厂当勤杂工。以前,银环为了给孙女看病,曾到登封卖熟玉米。“当时是生活所迫。现在除了自己上班外,家里还有两亩多地忙活”。
希望靠名气谋发展
“她在电厂上班时,有很多人都鼓动她再次‘出山’,利用名气掘金。”曾多次采访过银环的原登封某报记者易女士代银环说,银环很长时间都没动心,但在亲戚朋友和街坊邻居的不断游说下,她终于决定“重出江湖”。如有企业想与银环合作,可拨打本报88创富热线0371-67655388。(晚报记者王军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