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梦难圆:海军版“猛禽”传说
分析人士指出,面对强有力对手重型战斗机/超远程空射武器的组合压迫,美国海军“超级大黄蜂”和F-35B/C既无法承担穿透性攻击角色,也不能可靠地保障舰队安全无虞。如不采取有效措施,美国航母打击群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安全投送火力的时代将被终结。
20世纪步入90年代,美国空军“先进战术战斗机”(ATF)原型机演示进行得如火如荼,洛克希德YF-22优势明显。按照设计指标,未来YF-22最终的生产型将具备良好的隐身特性、超声速巡航能力和超强机动性,成为超凡脱俗的一代新机。鉴于ATF的终极产品将会是一款性能优异的超群战斗机,美国国会要求海军认真考虑以F-22为基础发展“猛禽”舰载改进型,并把它纳入1988年发起的“海军先进战术战斗机”项目(NATF)框架。
NATF-22概念设计效果图。与F-22相比,最大的区别是采用了可变后掠翼设计,然而这一改进方式代价巨大。
“猛禽”向海的基本逻辑没错。采用诸多突破性技术的F-22如果成为空军和海军未来主战装备的共同发展基础,当然是一种高效率的工程思维。海军也确实考虑过F-22海军版NATF-22的研发问题,但很快就发现问题没那么简单。开发舰载型F-22必须解决几个技术问题。飞机的机身必须进行物理强化,以确保它能够承受弹射器的暴力抛掷和拦阻索的粗野制动。为了具备低速条件下更好的操控特性,洛克希德公司计划给NATF-22配上可变后掠翼,估计洛克希德以为海军会因为F-14“雄猫”战斗机圈粉无数而对这一设计偏爱有加。殊不知这一想法让海军心生畏惧——美国海军已经使用F-14“雄猫”多年,深知可变后掠翼设计带来的高昂维护成本。新的可变后掠翼设计也许会有所改善,但不大可能完全消除“雄猫”复杂机构带来的那种麻烦。后来美国空军的实践证明,海军的态度不无道理——固定翼的F-22“猛禽”已经是世界上维护和使用成本最高的战斗机之一。一旦采用可变后掠翼,“猛禽”原有的隐身性能也会被破坏。如果可动机翼与机身连接部位产生的雷达回波强度足以让敌人的武器锁定战机,那么NATF-22的价值将大打折扣。F-22确实很快也很灵活,但是海军现有的F-14“雄猫”速度并不输“猛禽”,尽管维护成本高昂,但还是比重新开发一款隐身舰载战斗机便宜,如此一来,舰载型NATF-22的发展问题便落入了决策怪圈。
F-22不是不具备舰载机潜质,但为了一步到位搞定上舰问题,洛克希德用力过猛,上来就来了个可变后掠翼,完全没有顾及到海军的情绪。
1990年,也就是F-22首飞大约7年前,负责制定海军新型战斗机技术指标的理查德·邓利维上将(Admiral Richard Dunleavy)指出,他不认为F-22能成为一款成本可接受的海军舰载战斗机。最后的结果是,NATF-22方案在1991年初被否决。美国海军最终没有继续推进NATF-22的原因似乎很清楚,那就是它过于复杂昂贵,而且只能提供比海军原有重型舰载战斗机提升不大的作战性能。尽管可变后掠翼设计确实够酷,但在实用层面受益与代价几乎相等。然而,NATF-22下马的另一个原因很少被提及,那就是1991年苏联的解体导致美军航空主战装备发展蓝图出现重大调整:最强对手苏联都倒塌了,美国剑锋所及,哪里还会有对手?但事实真的就没按美国的预见发展。
F-14让美国海军印象深刻,一方面它是远程截击机的典范,另一方面它那活动的机翼也是航母维护人员的噩梦。
作为替代,海军列装了F-35“闪电”II,作为一种多用途舰载机,它拥有先进传感器,够担负情报、监视和侦察任务。F-35虽然堪称各军种都需要的多用途战斗机,但实际上却放弃了优势技术空间。作为决策成本,F-22“猛禽”的产量最终定格在187架,如今连生产线都已停止运行。
2011年最后一架F-22走下生产线,此后美国海军面对的局面开始发生戏剧性转变:美国航母战斗群可能遭遇的空中对手,如今已是携带超声速远程空射武器的重型甚至是隐身战斗机。评估显示,美国海军现有的F/A-18E/F“超级大黄蜂”或F-35C都很难对抗这种现实威胁。“超级大黄蜂”航程不错,却因不具备隐身能力会遭提前截杀,“闪电”II虽有隐身能力,航程和速度却无法保证赶在敌人开火前抵达截击点。
携带空射武器的重型战斗机在没有空中加油条件下,作战半径大约为1000海里。如果有空中加油支援,这一数字可以提升到1500海里甚至更远。携带有效武器载荷的F/A-18E/F和F-35B/C在无空中加油条件下,作战半径很难超越600海里。这意味着对手可以把美国海军拒止在航母舰载机打击距离之外。
这种假设并非对手的最佳选择。重型战斗机携带远程空空导弹,完全可以在极远距离上首先攻击E-2C/D预警机,一旦预警机遭受损失,航母防御力量会被削弱,将很难招架后续远程反舰武器的饱和攻击。
问题的答案其实早在冷战时期美国海军就在发展战略中给出过,那就是“击杀射手”,而不是拦截“飞来的箭矢”。这意味着舰载战斗机需要在对手飞机发射致命武器前拦截并摧毁它们。冷战时期美国海军曾努力做到了这一点,现如今却勉为其难。F/A-18E/F虽然可探测性比前辈稍好,但是它仍然没办法躲在对手“霹雳”-15等远射武器攻击包线外实施拦截,对手先进战机的速度和高度优势,完全可以在AIM-120C/D包线外先行攻击。电子对抗系统确实能帮美军战机诱骗一些来袭导弹,但不可能是全部。任何有谋略的对手都会在这一轮先手攻击中组合使用主动雷达、热寻的和被动反辐射等导弹,权力争取最大战果。对于海军“超级大黄蜂”来说,不启动雷达和电子对抗手段,就只能被动挨打,而一旦启动它们,反辐射导弹会发起致命一击。先进焦平面红外制导导弹也构成了严重威胁,因为它们很难被欺骗和干扰。西方分析人士认为,在对手这样一轮先手开火情境中,“超级大黄蜂”几乎完败。
F-35B/C表现会好一些,但其弱点也非常突出,携带的导弹实在太少。对手的重型战机可以携带8枚远程导弹,在500海里作战半径的远端,以“边扫描边跟踪”模式发射。凭借隐身性能优势,F-35可以把交战距离压缩到己方导弹射程之内,虽然此时自己也处于对方射程之内,但总算在开火上实现了平权。考虑到对手携带导弹数量更多,而且也拥有先进的电子对抗系统或拖曳式诱饵,交战的最好结果至多是平局。
NATF-22的下马并非单纯由于技术原因,更深层原因是国际环境变化导致的技术发展蓝图变更。如今斗转星移,形势再变,而海军版F-22却再难回转。
的确如此,美国海军缺乏一种能有效“击杀射手”并全身而退的战机。这个问题,恐怕还要回到“猛禽”——一些分析人士认为美军有必要重新考虑F-22A“猛禽”的海军化问题。持此观点的人认为,“猛禽”海军化问题并不需要非得走可变后掠翼的老路,通过改进“猛禽”的推力矢量喷口,强化直接力控制效率,同时考虑将前起落架舱门“前翼化”设计,配合平尾联动,完全能提供足够的低速控制性能。模拟器验证表明,经过这样改进的F-22A完全可以实现135节进近,并以125节拦阻。这一速度已经接近F-14的水平,F-14与“猛禽”重量接近,具备不错的参考价值。至于起飞,F-14最大起飞重量虽比“猛禽”略轻,但考虑到F-22更强的发动机推力,实现弹射起飞应不困难。
强化机体是必需,但不要忘记F-22A已经有了一副可承受9g过载的结实身板。强化起落架,为适应弹射和拦阻调整传力结构,也不是太大问题。更美好的前景是,如果F-22实现海军化,海军采购量至少在500架以上,这对摊薄发展成本极为有利。
以美国航空科技水平,“猛禽”海军化的一切问题似乎都不再险峻,唯一的问题是,F-22“猛禽”的复产恐怕最为艰难,已经停产十几年的生产线,恢复起来谈何容易,更何况还有作为“既得利益者”的现存型号构成的强势障碍,这座大山,恐怕是翻不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