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36“王蛇”真容曝光?揭开洛马的传承骗局
要厘清 F36 与 F16XL 的关系,必先回溯 F16XL 的传奇历程。这款由通用动力与洛马联合研发的验证机,诞生于 1974 年 F-16 基础型刚定型的节点,核心目标是在保持空战能力的同时强化对地攻击性能。经过 3600 小时风洞试验筛选出的双三角箭形机翼,使机身长度增加 1.42 米,机翼面积扩大 120%,外挂点激增至 27 个,堪称名副其实的 “炸弹卡车”。其保形挂架设计更是革命性突破 —— 携带 12 枚 MK-82 炸弹的阻力与 F-16A 挂 6 枚时相当,超音速升阻比提升 25%,转场航程达 4150 公里,较原型机提升 53%。尽管 1981 年在双重任务战斗机竞标中败给 F-15E,但 NASA 后续的试飞数据显示,其 90 度大迎角机动、680 米短距起飞等性能,至今仍具参考价值。
正是这份 “未竟的辉煌”,为 F36 “王蛇” 的传闻提供了土壤。多个信源指出,F36 的气动布局与 F16XL 高度相似:同样采用无平尾三角箭形机翼,保留了扩大机内燃油与挂载能力的核心优势,甚至被军事迷直接称为 “F16XL 的翻版”。但两者的差异同样显著:F36 将单垂尾改为外倾双垂尾,腹部皮托管进气道升级为 DSI 蚌式进气道 —— 这种与歼 - 10B/C、F-35 同源的设计,能有效降低雷达反射面积并减重。动力系统方面,传闻称其可能搭载 F-35 的 F135 发动机或 F-22 的 F119 发动机,推力可达 160 千牛,理论上能实现 2 马赫超音速飞行与超强机动性。航电系统更被赋予 “F-35 技术下放” 的想象,包括 AN/AAQ-37 分布孔径系统与先进 AESA 雷达,试图在低成本与高性能间找到平衡。
然而这些 “技术参数” 恰恰暴露了 F36 的非真实性。美国空军 2024 年 10 月的官方表态显示,所谓 “F36 项目” 实为 “轻型五代机概念” 的误读 ——2020 年布朗参谋长提出的 “4+1” 规划中,确有替代 F-16 的 “四代加五代减” 机型设想,曾暂用 F-36 编号,但该概念在 2022 年已转向 F-16V 升级,并未进入厂商研发阶段。从工业能力看,洛马正全力推进第 1000 架 F-35 的交付与 Block4 升级,诺格聚焦 B-21 轰炸机项目,波音连 F-15EX 产能都难以保障,根本无余力启动全新战机项目。成本逻辑更站不住脚:F-35A 单价已降至 8200 万美元,而 F36 若集成 DSI 进气道、先进航电等技术,研发成本分摊后单价必然突破亿元,与 “廉价五代机” 定位自相矛盾。
更关键的是,权威信源从未证实 F36 的存在。洛克希德・马丁官网无任何相关研发动态,美国空军参谋长奥尔文 2024 年的公开演讲仅提及 “暂停 NGAD 六代机项目”,未提及 F36 编号。所谓 “洛马草图” 经溯源多为军事爱好者的 CG 创作,甚至混淆了诺斯罗普与三菱早年合作的 F-3 方案 —— 该方案曾被误传为 F36A,实则与 “王蛇” 无任何关联。网易 2023 年的报道更直接指出,F36 “大概率是国外战机迷的想象”,其隐身能力、挂载指标等细节 “经不起推敲”。
这场传闻的发酵,本质是对美军装备发展困境的投射。随着 F-15C/D、F-16 大量老化,F-35 产能无法填补缺口,而 NGAD 六代机因 3 亿美元单价仅能采购 200 架,难以应对竞争对手的五代机集群。F16XL 的历史遗产与 F36 的概念构想,恰好迎合了舆论对 “低成本高性能战机” 的期待。但军事装备研发从不依赖想象:F16XL 的保形挂架技术已融入 F-15EX 设计,DSI 进气道在 F-35 上日趋成熟,这些真实的技术传承,远比 “F36 王蛇” 的传说更值得关注。
如今,两架 F16XL 验证机仍静静停放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作为冷战时期技术探索的见证。而 F36 “王蛇” 终将褪去神秘面纱,成为军事舆论场中又一个 “概念泡影”。在军备竞赛愈发务实的今天,唯有扎根真实需求的技术迭代,才能真正书写航空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