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海岸警卫队的隐秘空中力量

作者:一剑破天
发表时间:
+-

提及美国的军事隐形飞机,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美国空军的 F-117 “夜鹰”、F-22 “猛禽” 和 B-2 “幽灵” 等知名机型。然而,鲜为人知的是,美国海岸警卫队 —— 这个虽不属于国防部,却隶属于现役军事编制的机构,早已在声学隐形设计领域取得重要成果,其最新成果便是 “有人驾驶隐蔽监视飞机” 项目。

一、有人驾驶隐蔽监视飞机项目的起源与发展

2013 年 7 月 30 日,西科斯基航空公司在经历多年延误和技术难题后,终于完成首架有人驾驶隐蔽监视飞机原型机的制造。该项目的需求最早可追溯至 2005 财年美国国土安全部的预算文件,文件中明确提出需要一种 “隐蔽监视飞机”。

根据美国国土安全部最初 800 万美元的预算规划,有人驾驶隐蔽监视飞机被定位为 “中短程固定翼监视飞机”,其核心能力在于 “能够安静、隐秘地运行,从而实现对海上目标的监视、探测、分类和识别,而不被目标上的人员察觉”。后续计划显示,该项目至少需要三架飞机,首架飞机每年需在佛罗里达州迈阿密的海岸警卫队站执行至少 1000 小时的飞行任务。

图片

但项目推进过程并非一帆风顺。2012 年 10 月至 2013 年 3 月期间,西科斯基不得不暂停所有工作,排查首架原型机两翼出现的 “重大差异”,这一细节暗示该飞机采用了传统布局。随后,整个项目从纽约埃尔迈拉的工厂迁至得克萨斯州沃斯堡。美国空军第 645 航空系统小组(即 “大狩猎” 办公室)的历史记录显示:“航空分析随后表明,不符合要求的机翼仍可安全飞行”,但 “持续的技术问题和西科斯基多次未能达到里程碑节点,导致项目管理者考虑与西科斯基终止合同” 。

二、技术溯源:从越南战争到 “安静飞机” 的演进

有人驾驶隐蔽监视飞机的技术基因,可追溯至越南战争时期的 “安静飞机” 计划。当时,驻南越的美军指挥官希望获得一种能在夜间监视越共及北越支持者的飞机,因为传统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的噪音极易暴露行踪。于是,高级研究计划局(现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牵头启动了机密的 “安静飞机计划”。

图片

高级研究计划局首先从美国海军获取了两架未改装的施韦策 SGS 2-32 滑翔机,并将其交给洛克希德 “臭鼬工厂” 进行改装。最终成果是 QT-2PC “奖励机组” 飞机,其主要改进包括:配备隔音和消音的大众风冷发动机,通过长轴连接大型低速高效螺旋桨,以及先进的传感器套件。尽管最初计划使用雷达吸波材料降低雷达信号,但项目重点最终聚焦于降噪。

1968 年 1 月,两架 QT-2PC 及时投入 “春节攻势” 后的行动,利用手持 “星光” 图像增强镜在夜间跟踪敌方动向。同年 4 月,基于实战经验,陆军将飞机送回洛克希德进行改进,特别针对更安静的螺旋桨、扩大观察窗和增强机翼结构等方面进行优化。两个月后,改进后的飞机重返南越战场,给美军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于军事援助司令部计划采购 40 架改进型 “安静飞机”(QT-3),但这一计划最终未能实现。

图片

洛克希德在 QT-2PC 项目基础上,研发出全新的 YO-3A “安静之星”。该机型采用了新的机翼截面、起落架、改进的机身以及优化的发动机和传动系统。传感器技术也实现重大升级,用转塔安装的夜视摄像机取代了手持光学设备 —— 这成为如今监视飞机、间谍飞机和无人机上普遍使用的设计的先驱。

图片

美国空军测试显示,YO-3A 配备的三叶片和六叶片螺旋桨中,低速变距三叶片设计即使在起降时也能保持最低噪音,此外还采用了长排气系统、尾部消音器等多种降噪措施。洛克希德共制造了 11 架 YO-3A,全部交付陆军,其中仅 1 架因事故损失,而非被敌方击落。该机型在南越持续执行夜间情报收集任务,直至 1973 年美国正式结束战争参与。

图片

图片

三、海岸警卫队与 “安静飞机” 的渊源

越战结束后,陆军逐步退役 YO-3A,将其转交给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联邦调查局等机构。到 20 世纪 80 年代,陆军以 “可怕猎人” 为代号重启空中监视计划,旨在开发一种隐蔽飞机搭载改进的转塔光电传感器系统。期间测试了多种机型,包括施韦策 2-37A 改装的 RG-8A “秃鹰”。然而,陆军最终选择了民用涂装的 DHC-7 飞机,放弃了更隐形的 RG-8A。

图片

与此同时,随着 “毒品战争” 全面展开,海岸警卫队承担了拦截走私快艇和轻型飞机的任务,尤其是在夜间。1988 年,海岸警卫队从空军接收了两架 RG-8A,开始从迈阿密航空站执行任务,计划每年飞行 2500 小时。每架 RG-8A 巡航速度约每小时 185 公里,续航 8 小时,覆盖范围约 805 公里。四年间,它们协助挽救 10 人生命,缴获近 3900 公斤可卡因和约 8600 公斤大麻,引导截获 21 艘走私船,促成 33 人因毒品相关罪行定罪。此外,这些飞机还被用于侦察非法捕鱼和石油倾倒活动。

图片

尽管海岸警卫队对 RG-8A 表示满意,但单引擎的施韦策 2-37A 存在明显缺陷:对天气敏感,无法在强风中起飞,且若发动机故障在海上迫降可能十分危险。因此,海岸警卫队计划将现有 RG-8A 改装为双引擎飞机,并利用备件制造第三架。1997 年,改装后的 RU-38A “双秃鹰” 问世,采用双尾撑和推拉式发动机配置,尾撑之一安装了气象雷达,还配备了兼具昼夜和红外摄像功能的传感器转塔。然而,2000 年海岸警卫队宣布 RU-38A 不符合任务要求,两架飞机的最终命运不明,但它们很可能成为有人驾驶隐蔽监视飞机的技术基础。

图片

四、有人驾驶隐蔽监视飞机的技术猜想与隐形飞机的未来

2004 年,西科斯基收购了施韦策及其位于纽约埃尔迈拉的工厂,这无疑为有人驾驶隐蔽监视飞机项目奠定了基础。施韦策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曾向哥伦比亚和墨西哥空军交付改装的 2-37B,2004 - 2005 年间还为美国司法部制造了 RU-38B,配备两台劳斯莱斯艾利森 250-B17F 涡轮螺旋桨发动机,模块化载荷舱可容纳重达 363 公斤的传感器组件,单台螺旋桨以每分钟 1000 转的低速运行时即可安静巡航。

图片

由此推测,有人驾驶隐蔽监视飞机可能借鉴了上述技术,结合了轻量化复合材料机身、高效多叶片螺旋桨和小型发动机等现代技术。尽管关于有人驾驶隐蔽监视飞机的具体数量、传感器配置及项目现状仍存在诸多谜团,但可以确定的是,美国海岸警卫队在隐形监视飞机领域的探索,延续了从越南战争时期 “安静飞机” 到 RU-38 系列的技术脉络,展现了其在特殊任务航空器领域的独特地位。

图片

从 “安静之星” 到有人驾驶隐蔽监视飞机,美国在 “安静飞机” 上的探索揭示了隐形技术的多元维度 —— 除了雷达隐形,声学、红外和视觉隐形同样在特种任务中扮演关键角色。随着技术的进步,这类低调而高效的空中监视平台,可能在未来的海岸安全、反走私和情报收集任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