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重巡”——“德梅因”级全览
1966年10月,为阻断北越的海上交通和补给线,美国海军发起了代号“海龙”的作战行动,先后投入各型舰船29艘执行岸轰任务,共发射炮弹上万发,击毁击伤北越各型船只超1000艘,取得了一定的战果。行动中,有一艘重巡洋舰共计执行了156次打击任务,以迅猛的火力打击了325个北越海防基地。1967年12月19日,该舰甚至同时与20多个岸炮阵地进行了交战,先后遭到300多发敌方炮弹的攻击(没有被直接命中),这次遭遇战让该舰获得了“来自东海岸的灰色幽灵”的绰号。这艘颇具传奇色彩的战舰就是本文要介绍的“德梅因”级重巡洋舰的三号舰——“纽波特纽斯”号。
一
为新型火炮而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巡洋舰的主要任务有二项:一是保护本方舰队免遭敌方巡洋舰和驱逐舰的攻击;二是所谓的独立任务,包括在敌对水域巡航、突袭和保护海上交通线。为了胜任上述任务,美国海军一度非常青睐203毫米舰炮,因为这种舰炮有着更高的穿深,更适合担负破交及配合主力舰队行动的任务,也可以对抗敌方的同级军舰。然而,1942年下半年发生在瓜岛海域的多次海上战斗却清楚地表明美国海军当时在役的203毫米舰炮并不适合对付高速移动的敌方目标(主要是由于射速较低,加之炮塔旋回缓慢导致的),特别是在夜间和近距离遭遇战时,这迫使美军在瓜岛战役结束后将重巡洋舰逐步调配至战况相对不那么激烈的北太平洋战区。
(在瓜岛附近海域的数次夜间战斗证明,美军的重巡并不适合对付高速轻型目标)
实际上,美国海军内部有相当的势力对当时在役的203毫米舰炮提出不满,军械局受到的压力很大,海军迫切需要一款新式高射速203毫米舰炮。1943年春,军械局开始了新式高射速203毫米舰炮的设计研究,同年5月第一次提出了研发配套的三联装炮塔。美国海军原本的计划是将新式火炮(含炮塔)配备给“俄勒冈城”级重巡洋舰,但由于新炮塔重量大幅度提升,加之炮塔座圈也明显加大,如果强行改装“俄勒冈城”级,那军舰的火炮搭载量将削减至6门,打击能力严重下降。因此,财大气粗的美国海军开始转为设计新型巡洋舰来解决新炮上舰的问题。
1943年7月,新型巡洋舰的设计工作开始,预定装备9门新式203毫米舰炮,改进上层建筑布局以增大防空武器的射界,同时追加炸弹甲板以加强防护能力。同年10月,海军舰船局提出了编号为“ S511-65 ”的初步设计方案,从总体上看,新舰可以说是“俄勒冈城”级的放大版。如果此方案获批,那么这些舰艇可能会在 1944 年中期下水,并在二战末期投入使用。然而,从海军军械局方面传来的消息并不乐观,新式203毫米舰炮及炮塔的设计一波三折,很大可能会延迟交付,这意味着美国海军的新式巡洋舰在舾装时将无法装备主武器,这在战争时期是一个绝对令人恐惧的局面。于是,关于“新型巡洋舰”的设计讨论在11月份继续进行。
1943年11月,美国海军总委员会原则上支持“新型巡洋舰”的设计建造并决定“新型巡洋舰”必须配备新式的203毫米舰炮及炮塔,“新型巡洋舰”设计案也相应更名为“速射型巡洋舰”设计案,整体设计没有根本性变化,但依据实际对局部细节进行了改良。同年12月,“速射型巡洋舰”设计案完成,自1944年起开始转入详细设计阶段。
(“速射型巡洋舰”设计案)
在设计新舰的同时,海军部已经规划了未来订单的船体编号。其中,“CA-134”、“CA-139”、“CA-140”、“CA-141”及“CA-142”为“速射型巡洋舰”。此后,至战争结束前,又追加建造7艘同型舰,使得计划建造数达到了12艘,但实际上最终完成的仅有3艘。
1945年5月28日,“速射型巡洋舰”首舰“德梅因”号在位于马萨诸塞州的福尔河造船厂铺设了龙骨,这标志着美国海军的终极重巡——“德梅因”级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二
终极重巡概览
建造完成时的“德梅因”级全长218.4米,宽23.3米,吃水7.3米,标准排水量17532吨,满载排水量21270吨。舰型采用平甲板船型,舰艏细长且轻微上翘,没有明显的外飘,设计上与“依阿华”级战列舰相类似,舰艉为巡洋舰常用的方艉,水线下舰体还专门进行了优化设计。本级舰长宽比超过9.属于高速舰型,加上可靠的动力系统使得军舰可以达到相对较高的航速。
“德梅因”级在设计时充分吸收了此前各级巡洋舰的设计经验并加以改良,外观上有不少突出特征。舰艏附近布置有一座四联装防空机关炮(后期更换为口径更大的双联装防空炮,下同),其后是锚链、缆桩、挡浪板等设备及另一座四联装防空机关炮。二座三联装203毫米主炮塔组成了前部主火力群,之后布置有1座双联装127毫米高平两用炮塔及大型化舰桥(考虑到可能要充任旗舰,舰桥规模较之前的“俄勒冈城”级明显加大),舰桥顶部配置从前往后依次布置有127毫米高平两用炮射击控制塔和主炮射击控制塔,舰桥后方是坚固的单柱前桅和主烟囱(“德梅因”级是单烟囱舰型)。主烟囱之后配置有后桅、后部上层建筑、1座双联装127毫米高平两用炮塔及后部三联装203毫米主炮塔。舰艉附近布设有吊车和水上飞机弹射器,其余高平两用炮塔及防空机关炮座则分布于上层建筑二侧和舰艉甲板。值得一提的是,“德梅因”级对上层结构的强度给予了特别的重视,没有一味进行减重。同时,仅“德梅因”号在完工时实际配备了弹射器且很快就被拆除了,本级其余2舰在完工时均没有配备弹射器也没有实际配备水上飞机,后续也只装备过多种型号的直升机。
“德梅因”级在完工时的定员为1799人,含109名军官。
(“南安普敦”级巡洋舰二视线图)
三
高效的动力系统
动力方面,“德梅因”级配置了一整套可靠高效的动力系统,承袭自“巴尔的摩”级重巡洋舰,采用了动力舱概念(以轮机和锅炉为1个动力单元,放置在1个动力舱中),进而提高了全舰动力系统的战时生存性。锅炉方面选用的是4座由巴伯考克·威尔考克斯公司生产的重油焚烧锅炉,其性能堪称是当时世界各国舰用重油锅炉中的佼佼者,蒸汽压力为43.2千克/平方厘米,蒸汽温度454.4度.通过1座烟囱集中排放废气。轮机方面则选用了4台通用公司生产的蒸汽轮机,机组能够为4具螺旋桨(4轴推进,单舵控制航向)提供120000马力的出力。
如前所述,由于长宽比较大,削弱了阻力的影响,军舰的最高航速达到了33节。全舰共搭载重油3006吨,续航力为10500海里/15节。
除主动力系统外,“德梅因”级还配备了4台1500千瓦发电机及用于应急电力供应的2台850千瓦柴油发电机。
(德梅因”级巡洋舰动力舱段及防护装甲配置示意图,其中,从前部炮塔到后部炮塔之间的区域为主装甲带覆盖区域)
四
平衡的武器配置
“德梅因”级在设计之初的主要任务指标便是保护本方舰队免遭敌方巡洋舰和驱逐舰的攻击,因此,其武器配置也围绕着这一任务展开,同时结合战时经验充分考虑了对空防御的需要。建成之初的武器配置为:9门Mk16型203毫米55倍径舰炮(主火力);12门Mk12型127毫米38倍径高平两用炮;24门Mk22型76毫米50倍径高射炮及24门厄利孔Mk4型20毫米70倍径高射机关炮。
“德梅因”级装备的Mk16型203毫米55倍径舰炮全部分装在3座三联装全封闭炮塔内,沿舰体中心线呈背负式配置(前2后1),这也是美国海军多数重巡洋舰火炮的标准配置方式。1943年开始设计,1948年投入使用的本炮是美国海军首款不使用发射药包和采用内膛镀铬工艺的203毫米舰炮,仅供“德梅因”级使用。单炮(不含炮塔)重17.1吨,身管长11.18米,膛压2870公斤/平方厘米,膛线64条,单炮最大射速10发/分,火炮仰角度-5度到+41度(可全角度装填),俯仰速度8.2度/秒。每门炮设计携弹量为150发。
Mk16型舰炮主要配备有Mk21型穿甲弹(超重弹)和Mk24型高爆弹。其中前者重152千克,后者重118千克。发射穿甲弹时炮口初速762米/秒(全装药),最大射程27432米。在19020米距离上可击穿152毫米厚的垂直装甲;在25240米距离上可击穿102毫米厚的水平装甲。
Mk16型舰炮的射击控制主要由位于主炮射击控制塔内的Mk54型射击控制装置负责,该装置配有光学测距仪、火控雷达及机械式计算机,大幅度提升了火炮的射击精度。
Mk16型舰炮凭借大威力弹丸,较远的射程和较高的射速可以对当时各海军强国装备的主力巡洋舰构成极大威胁。不过,该炮的通用性欠佳,由于炮塔过重等原因,只有“德梅因”级装备了此型火炮。
为应对日益增大的空中威胁,“德梅因”级还配备了由127毫米高平两用炮、76毫米高射炮及速射机关炮组成的防空火力系统。全舰共配有12门Mk12型127毫米38倍径高平两用炮,分装在6座双联装全封闭炮塔内。于1932年开始设计,1934年投入使用的此炮是美国海军中性能最好且通用程度最高的高平两用舰炮。单炮(不含炮塔)重1.81吨,身管长4.826米,膛压2790公斤/平方厘米,膛线46条,初速792米/秒,单炮战斗射速15发/分,最大射程15903米,最大射高11380米,火炮仰角度-15度至+85度,俯仰速度15度/秒,配用的弹种有高爆弹、特种高爆弹、照明弹等。1943年后,又新增了配备近炸无线电引信的新式高射弹,使得本炮的防空效能提高了3倍以上。4台Mk37型射击控制装置负责为Mk12型高平两用炮提供射击诸元,该型控制装置能自动将数据传送至甲板下的Mk1A型火控计算机以引导火炮对抗时速在400千米/时以上的飞机,堪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性能最好的射击控制装置之一。
中距防空任务主要由Mk22型76毫米50倍径高射炮负责,实际上,在1943年的设计案中,“德梅因”级的中距防空武器还是美国海军战时最受青睐的博福斯40毫米高射机关炮,但随着神风特攻队的威胁愈发严重,40毫米高射机关炮已经无法有效应对,故改设计为配备76毫米高射炮。单炮(不含炮座)重0.8吨,身管长3.8米,初速823米/秒,最大射速50发/分,最大射程13341米,最大射高9083米。火炮配有Mk56型和Mk63型射击控制装置,可以发射配备近炸无线电引信的新式高射弹。近距防空任务(也是军舰的最后一道防空屏障)则由20毫米厄利孔高射机关炮负责,配有Mk51型射击控制装置。单炮(不含炮座)重0.068吨,身管长1.4米,初速844米/秒,最大射速450发/分,最大射程4389米,最大射高3050米。
“德梅因”级通过相对合理的武器配置,基本形成了远中近程防空火力相衔接,高中低空火力全覆盖的防空兵器体系,具备较强的防空能力。
(“德梅因”级的主战装备:1号为203毫米舰炮、2号为127毫米高平两用炮、3号为76毫米高射炮、4号为20毫米高射机关炮。)
五
装甲防护
由于是美国海军设计建造的最后一级重巡洋舰,加之吸取了很多战时经验,因此,“德梅因”级的防护水平堪称出色,整体上超越了美国之前建造的所有级别的重巡洋舰。本级舰采用“重点防护”模式,装甲部分占全舰总吨位的比重达到12.5%,重量为2189吨。垂直防护方面:主装甲带厚152毫米(至非关键部位削减至102毫米),全面压倒日本海军的主力重巡洋舰(“高雄”级),主装甲带前后二端设有厚度为127毫米的横向装甲隔壁,进而形成了一个装甲盒结构;水平防护方面:一号甲板(炸弹甲板,主要用于提前触发敌方弹药的引信)厚度为25.4毫米,主水平装甲厚89毫米(部分区域还附加有28毫米的装甲衬层)。
另外,本级舰还对指挥塔及主炮塔防护进行了强化,指挥塔装甲厚度为102至165毫米。主炮塔顶部装甲厚102毫米,正面装甲厚203毫米,侧面装甲厚51至95毫米,后部装甲厚51毫米,炮塔座圈装甲厚160毫米。
“德梅因”级在防御方面的一大亮点是在装甲盒结构内布置了四道厚19毫米的隔壁,可以有效控制舰船进水波及的区域,该设计是第一次应用到美系重巡洋舰上,可以说是革命性的进步。
六
雷达系统
与此前建造的美系大型军舰一样,“德梅因”级重巡洋舰同样装备了较为完善的雷达系统。前桅杆平台上装备有1部SPS-6型对空搜索雷达,该型雷达由西屋电气公司生产,是美国海军二战后第一代对空警戒雷达,性能上较战前及战时装备的雷达有了很大提升,其可在269公里的距离上探测到飞行高度为9400米的大型轰炸机。后桅杆平台上则安装有1部SP型战斗机引导雷达,该雷达使用碟型天线,具有搜索距离远(对高空轰炸机最大探测距离130公里),精度较高(测距精度180米,测角精度1.5度)等突出特点。对海搜索雷达方面则装备有1部雷声公司生产的SG-6型微波搜索雷达,该型雷达最大探测距离为41公里,测距精度180米,测角精度2度,美国海军中的雷达操作员曾形容与SG型打交道就向驾驶一辆设计精良的汽车一样让人愉悦;火控雷达方面同样有较为完善的配置,主炮、高平两用炮及76毫米高射炮的射控装置均配有火控雷达。其中,Mk13型火控雷达(主炮用)对战列舰大小的目标探测距离为46公里,测距精度远高于光学测距仪,可以直接指挥射击。Mk25型火控雷达(高平两用炮用),对大型轰炸机的探测距离为45公里,该火控雷达也可用于指挥对水面目标射击。小型化的Mk35型火控雷达(76毫米高射炮用),对轰炸机大小的空中目标的最大探测距离为27公里。
(“德梅因”级的前桅与后桅(上半部为黑色),其上可见本级舰装备的部分雷达与电子设备)
七
服役期间的重要升级改造
“德梅因”级于服役期间的重要升级改造主要涉及防空系统变更、电子设备升级和上层建筑改造(仅限“纽波特纽斯”号)三个方面,以下分别进行简要介绍。
防空系统的变更主要包括:厄利孔防空机关炮的改装和76毫米高射炮的逐步撤装二个部分。由于人员编制问题,本级舰完工时装备的厄利孔高射机关炮于1952年前后被全部撤去。而3搜本级舰配备的76毫米高射炮的撤装情况则各有不同:“德梅因”号与“塞勒姆”号于1955年拆除了舰艏附近的1座双联装76毫米高射炮(主要是考虑到甲板上浪时该炮位无法操作),后续又拆除了3座,因此,它们都是带着16门76毫米高射炮转入封存状态的。“纽波特纽斯”号的情况要特殊一些,1962年,该舰拆除了8门76毫米高射炮,1966年又拆除了8门,至1973年,全部76毫米高射炮均被拆除。
电子设备的升级主要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各舰先是拆除了SPS-6型对空搜索雷达,转为安装新式的SPS-6C型对空搜索雷达和SPS-8型测高雷达,同时还安装了SLR-2型电子对抗套件。20世纪60年代,“塞勒姆”号又将SPS-6C型对空搜索雷达更换为SPS-12型对空搜索雷达。“纽波特纽斯”号由于服役时间较长,因此,除了前述的改装外,该舰于20世纪70年代进行了进一步的电子设备升级,包括更新雷达设备和拆除SLR-2型电子对抗套件。
1962年,“纽波特纽斯”号进行了旗舰改造,在船中央增加了一个大型甲板室,显著增大了司令部的住宿和办公空间,可以更好地履行旗舰职责(该舰在服役期间担任过美第二舰队的旗舰)。
八
活跃于战后
由于3艘“德梅因”级重巡洋舰均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完工,因此,全部本级舰都没有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洗礼。
首舰“德梅因”号于1946年9月27日在福尔河造船厂下水,1948年11月16日服役。在完成海试之后该舰最初以罗德岛州纽波特为母港。1950年后,驻扎于弗吉尼亚州诺福克,在加勒比海和东海岸参与演习,期间也被部署至地中海和北大西洋。在北欧,她参加了1952年、1953年和1955年的北约演习。1958年2月18日,“德梅因”号进行了最后一次部署。1961年7月,该舰退役后转入预备役。
“德梅因”号重巡洋舰,摄于20世纪50年代
二号舰“塞勒姆”号于1947年3月25日在福尔河造船厂下水,1949年5月14日服役。在完成海试之后驶往古巴关塔那摩参与演习。
1950年5月3日,首次驶向地中海并于5月17日接替姊妹舰“纽波特纽斯”号成为美国海军第六舰队的旗舰,自此拉开了7次地中海部署的序幕。在地中海部署期间,该舰访问了多个沿岸国家并参与了多次北约演习。
1956年12月,英国战争影片《拉普拉塔河口之战》开拍,“塞勒姆”号在片中饰演德国海军袖珍战列舰“海军上将斯佩伯爵”号,虽然该舰在外形上与德舰差距较大,但还是顺利地完成了拍摄任务。
1957年至1958年间,“塞勒姆”号主要执行了一系列外交和武力展示任务,其间也进行了数次巡航。1959年1月30日“塞勒姆”号退出现役,被封存在费城的海军基地。
与“德梅因”号一样,国会曾在1981年试图重新启用该舰以响应里根总统提出的“600艘海军舰艇计划”,但经过评估,美国海军最终的选择是激活“依阿华”级战列舰。
相较于姊妹舰“德梅因”号,“塞勒姆”号的运气要好得多。1994年,该舰回到了出生地昆西并被改造成了一座博物馆,1995年5月该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
位于昆西市的“塞勒姆”号纪念馆
三号舰“纽波特纽斯”号于1948年3月6日在纽波特纽斯造船和干船坞公司下水,1949年1月29日服役。在完成海试之后加入了美第六舰队,于1950至1961年间多次被部署至地中海执行巡航和演习任务。
1962年10月,古巴导弹危机爆发,该舰参与了拦截苏联远洋货船的行动并在整个危机期间于古巴东北部海域执行战备巡航任务。1963至1967年间,“纽波特纽斯”号一直担任美第二舰队的旗舰,参加了多次北约演习及远洋巡航行动。
越南战争爆发后,“纽波特纽斯”号于1967年9月加入美太平洋舰队,开始在越南附近海域执行任务,参加了著名的“海龙行动”,1968年4月离开越南,结束了在东南亚地区的第一次部署。1968年12月,该舰重返越南附近海域,开始执行第二次部署,主要执行岸轰任务。1972年5月,“纽波特纽斯”号第三次赴越南进行部署,其间作为突袭舰队的一员二次参与了对越南海防市的炮击行动。同年10月,该舰在海岸外作业时二号主炮塔突发爆炸,造成20人遇难,36人负伤,一门火炮报废。
完成了在越南海域的战斗任务后,“纽波特纽斯”号返回了美国并在北欧执行了最后两次部署后于1975年6月27日退役。1993年2月25日,该舰在新奥尔良被报废拆解。
位于北部湾前线的“纽波特纽斯”号,摄于1967年10月
九
具有特殊价值的巡洋舰
虽然未能赶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活跃于战后舞台的“德梅因”级重巡洋舰依然通过多次支援任务证明了自身的特殊价值。凭借着高射速舰炮,在整个冷战期间,“德梅因”级的炮火支援能力在美国海军内是无与伦比的,它们的快速射击能力被视为岸轰作战中的决定性优势因素。该级舰在执行武力展示和威慑任务时同样有着出色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为捍卫美国的海外利益做出了较大贡献。美国海军总委员会曾经明确指出,对“德梅因”级的评价可以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满意”。
(等待拆解的“纽波特纽斯”号,一代名舰以这种方式告别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