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前线头盔视角:坦克,巷战,无人机
当扳机扣下,特有的高速"撕布声"响起。俄军阵地上的士兵像被无形的镰刀扫过,纷纷寻找掩护。
武器,人,高科技,本期内容,让我们站在乌军视角,从镜头中看看在前线真实发生的故事。
据德国联邦国防军装备技术中心近期公布的援乌武器使用报告显示,MG3机枪在乌克兰前线的消耗量已超过预期的三倍。这把诞生于1950年代、理论射速高达每分钟1200发的重机枪,在70年后的今天依然在战场上发挥着作用。一段来自塞列布里扬斯基森林的头盔摄像头画面,记录下了现代战争中冷战遗产与21世纪新科技的奇特共存。
当扳机扣下,特有的高速"撕布声"响起。俄军阵地上的士兵像被无形的镰刀扫过,纷纷寻找掩护。
这批MG3的来历颇有意思。德国最初将它们配发给了乌克兰的二线部队,领土防卫营和国民警卫队,因为这些单位的装备五花八门,从苏联时期的老古董到各国援助的二手货应有尽有。意大利人也送来了他们的MG42/59,本质上就是MG3的授权仿制版。这种基于二战传奇设计的机枪保留了快速更换枪管的特点,让它能在激烈交火中持续输出。
不过MG3也有自己的脾气。它实在太能"吃"弹药了,而且枪管过热的速度快得惊人。标准操作需要三人小组:射手、供弹手,还有专门管理备用枪管的。实战中经常只有两个人,一边打一边手忙脚乱地换枪管、装弹链,场面相当狼狈。
这段视频中,展示了乌军的骚扰战术:目的在于扰乱俄军阵地并限制其行动。这种设计不是为了造成直接伤亡,而是为了让敌人保持压力,降低其士气并限制其行动自由。
骚扰射击的强度可以从零星的到稳定的射击,节奏不等。某一刻,它可能是突然的、孤立的射击声,这会让人感到不安;过一阵,它可以变成重复的、有条不紊的节奏,让防守者被压制并保持紧张。短暂、不可预测的爆发和持续的火力之间的交替,让敌人永远不知道他们面对的是小股部队的袭扰,还是大规模攻击的开始阶段。
这是另一个战斗场景。他们即将清剿一座小房子。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小队首先让破片手榴弹发挥作用,然后通过门口和窗户向建筑物倾泻火力。
建筑物内俄军的存在得到确认。由于俄军在里面,而外面的火力有限,他们别无选择,只能进入内部清剿建筑物。在建筑物内,部队必须在能见度低和狭窄的条件下试图接近敌人。
手榴弹再次成为首选武器。清理房屋是一个危险的过程,既耗时又耗人力。为了确保突击安全,通常需要额外的安全部队在建筑物外占据有利位置,保护突击士兵免受敌方增援部队的潜在干扰。
乌方认为,俄军似乎不像西方武装部队那样看待战术层面,他们似乎根本没有战术层面的真正概念,好在这次行动期间,俄军的无人机和炮火都没有及时反应!
说到无人机,这才是真正改变游戏规则的东西。乌军把155毫米炮弹绑在重型无人机上,造价2.4万美元的"土制导弹"就这么诞生了,这看起来其实也不是很便宜?但是美军的M982神剑制导炮弹,单价要10万美元,相比之下这已经算是"平民价格"了。想要更低成本的,可以看看这款造价仅1500美元的FPV穿越机,它们能像马蜂一样追着装甲车辆不放。
俄军为此在坦克上焊接各种铁网、装干扰器,防御能力虽然有所增强,但是对于操控无人机的高手来说,这些防御手段还是漏洞百出。画面显示,一辆坦克开到了反坦克壕前进退两难。最终被一架小小的FPV无人机找到缝隙钻了进去,几秒钟后,这辆坦克就报销了。
德国的猎豹自行高炮和新式的天盾系统对付大型无人机确实有一套。视频记录显示,一套天盾系统在几分钟内就击落了6架伊朗制造的"见证者"无人机,35毫米速射炮打出的弹幕像节日焰火。问题是这焰火太贵了,一次高强度防空作战能打掉上千发炮弹,补给跟不上的话,再好的系统也是摆设。
电子战的交锋通常看不见摸不着,但有段画面捕捉到了罕见的一幕:乌军士兵用一个设备截获了正在攻击他们的俄军无人机信号,屏幕上实时显示着这架无人机被强制降落的画面,原本的猎人变成了猎物,科技的力量就是这么诡异。
我们再来看看德国的GMW自动榴弹发射器的使用场景。两个士兵在建筑物深处架好这挺80公斤重的大家伙,打完一个弹匣立刻就跑。为什么这么急着跑呢?因为在满天都是无人机的战场上,开火位置暴露就等于在头上挂了个计时器。
要说打了就跑,瑞典的BVS10全地形车展示了什么叫"打了就跑"的艺术。视频中的突击小队跳下车后,没有按常规,逐段清理战壕,而是快速布设炸药然后撤退。整个过程不超过几分钟,最大程度减少了暴露时间。当然不是每次都这么顺利,另一段画面里,两辆被遗弃的BVS10被俄军无人机当成靶子,轮番轰炸后变成了废铁。
画面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名俄军士兵绕着树干躲避FPV无人机的场景。他像玩捉迷藏的孩子一样绕着树转圈,试图躲开死神的追击。这一幕既滑稽又悲哀,诠释了一个个体在现代化战争机器面前的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