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的地效无人机 海浪限高于1米?
近日,土耳其一家公司宣布推出了名为“塔莱”的自杀无人机,并号称是世界第一种专门用于近海打击任务的低空无人机。事实上,“塔莱”就是一款采用地效原理的无人机。
按照西方媒体的吹嘘,“塔莱”无人机低空突防能力很强,飞行高度甚至达到了“亚米”级。但是这些西方媒体,却似乎没有考虑到地效飞行器的天然缺陷。
据比利时“陆军识别”网站称,土耳其SolidAERO公司发布了“塔莱”海上自杀无人机的独家测试视频,并成为土耳其的新闻头条。这款采用地面效应原理的无人机,在“亚米”级(低于一米)的高度掠过海面,成为世界第一架专为海上和沿海打击行动设计的低空多用途无人机。
据称,“塔莱”无人机在土耳其SAHA博览会上就展示过早期原型,并进行了多次掠海飞行试验,初步验证了“亚米”级高度飞行的能力。土耳其工程师还通过改进机翼轮廓和空气动力学表面,并集成AI辅助飞行控制,将自由飞行高度限制提高到100米,还将升力效率提高了40%,预计可在2027年初交付第一批“塔莱”无人机的量产产品。
按照土耳其方面给出的性能数据,“塔莱”无人机采用地面效应原理来提高升力效率,巡航高度在0.3米到150米之间,可以携带高达30公斤的有效载荷,并保持200公里/小时的飞行速度,续航时间为3小时,通讯控制距离为300公里,并可能采用BLOS中继数据链。同时,“塔莱”无人机采用紧凑的可折叠机翼,机身为复合材料,可以执行海上监视和自杀攻击等多种任务。
西方媒体对这款无人机给予了高度评价,声称“塔莱”无人机的设计概念非常大胆,凸显了无人机躲避雷达探测的技术重大演变,为土耳其海军提供了一种“不对称作战”的工具包,以及可用于沿海防御、规避封锁和反介入作战的自杀无人机平台。西方媒体还宣称这款无人机让海军战略家产生了新的兴趣,不仅可能改变东地中海和黑海的海军态势,甚至可能会重塑全球海上无人机的发展方向。
事实上,“塔莱”无人机的核心优势就是高度极低的掠海飞行能力,而这种“亚米”级飞行高度也是地效作用的必要条件。客观来看,这种超低空飞行确实能够有效规避雷达探测,同时增加防御者(包括水面舰艇和港口设施)的拦截难度,但是另一方面,“亚米”级飞行高度作为必要条件,却也严重束缚了“塔莱”无人机的手脚。
我们从当年苏联“里海怪物”的失败,就能看出地效飞行器的缺陷所在。上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首次发现这些大型地效飞行器,还当成了苏联的“黑科技”,实际上这些试验飞行器只活跃于50-60年代,70年代后就宣告下马。而苏联中止“里海怪物”的研制,关键原因就是没有实用价值。
众所周知,地效飞行器能够充分利用地面效应原理提高升力,前提条件就是飞行高度必须足够低,高度大致要小于等于翼展的1/2,飞行器尺寸越小,这个高度就越低。即使是苏联“里海怪物”这种大型地效飞行器,飞行高度往往也要低于5-6米,一旦海浪过高,飞行器就必须提升高度,这时就会失去地面效应作用,燃料消耗速度可能会提高10倍。
所以说,地效飞行器只能在风平浪静的海况条件下,才能投入使用。一旦出现较大的海浪和风速,地效飞行器就会变成鸡肋,不但丧失超低空突防优势,航程也会缩短七八成。
按照土耳其方面公布的数据,“塔莱”无人机能够克服3级海况。3级海况的条件就是“海浪高度0.5-1米、风力3-4级”,对于多数船只已经算是很良好的条件。但是笔者看来,土耳其的说法仍有夸大嫌疑。
要知道,“塔莱”无人机公布的翼展尺寸只有两米,属于超小型的地效飞行器,只有在0.5-1米以下高度才能出现地面效应。要克服3级海况,就意味着“塔莱”无人机要飞到一米以上高度,以“塔莱”无人机的翼展尺寸,这时候的地面效应就会失去大部分作用,飞行距离可能缩短到几十公里甚至十几公里,还不如普通无人机(实际这时的“塔莱”就是变成了普通无人机),作战价值将大打折扣。
也就是说,“塔莱”无人机实际上只适合在1-2级海况(0.1-0.5米以下海浪、1-2级以下风力)甚至0级海况(0米海浪、风力0级)条件下,才具有实战价值,能够使出“亚米”级超低空突防能力。哪怕老天爷打个小小的喷嚏,让风力超过3级,“塔莱”无人机就没法用了,如果强行在一米以下高度实施超低空飞行,只会被海浪拍进大海里。
由此可见,西方媒体对土耳其这个全球第一种海上低空打击无人机的吹捧,特别是所谓“改变海上无人机发展方向”的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