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无人机技术装备之浅析

作者:一剑破天
发表时间:
+-

一. 反无人机的重要性

1 什么是反无人机技术?

反无人机技术,或称反无人机系统(C-UAS),涵盖了一系列旨在探测、分类、跟踪并最终中和或对抗未经授权的无人机和无人航空器(UAV)的措施。这些系统对于应对无人机进入受限空域或被用于非法活动所带来的安全风险至关重要。C-UAS的定义超越了简单的“武器”概念,它更强调一种综合性的系统方法,这对于理解分层防御概念至关重要。其核心在于通过探测、分类和中和,构建全面的安全态势,以应对各种未经授权的空中活动,从而维护公共安全和关键设施的正常运行。

图片

2 无人机威胁态势的不断升级

无人机技术的快速普及和日益复杂化,包括廉价、现成和自制型号的出现,对各行各业构成了不对称威胁。事件类型多样,从民用航空器险些相撞、机场航班延误7,到军事和民用环境中的间谍活动、走私和直接攻击。无人机能够绕过传统的物理障碍,收集敏感信息,甚至运送危险物品。例如,乌克兰冲突中的经验表明,无人机对战场的影响巨大,约占战场伤亡的70% 。这表明,威胁的升级不仅体现在无人机数量的增加,更在于其能力(如人工智能、光纤控制)的提升和恶意应用范围的扩大,使得威胁变得动态且复杂。这种演变要求对抗措施也必须同步升级。

3 反无人机系统的重要性

C-UAS系统已不再是可选项,而是保护关键基础设施、军事设施、公共活动乃至个人隐私的必要手段。它们提供早期预警,实现快速响应,并提供中和威胁的手段,从而确保运营的连续性和公共安全。探测、跟踪、识别和效应(DTIE)能力对于构建全面的安全解决方案至关重要。这种从“可选项”到“必要性”的转变,反映了对无人机威胁理解的日益成熟。对“早期预警”和“快速响应”的强调,突出了C-UAS操作的时间紧迫性。这意味着C-UAS已成为现代安全框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关乎主动防御和对空域的有效控制。

二. 反无人机装备现状

2.1 无人机探测技术

图片

2.1.1 热成像

热像仪能够探测无人机发动机和电池产生的热信号,即使在复杂条件或光线不足的环境中也能实现跟踪和识别。它们还可以通过探测人体热信号来协助定位无人机操作员。这种技术在需要隐蔽操作或视觉识别受限的环境中尤其有用。

2.1.2 射频(RF)系统

射频传感器在各种频率范围(例如70 MHz至6 GHz)内运行,以探测无人机与其控制器之间的通信信号。这些系统具有成本效益,能够远距离跟踪多个目标,并收集无人机品牌、型号、序列号以及飞行员位置等数据。然而,它们可能难以探测不依赖射频信号的自主无人机。射频系统是主要的探测方法之一,因为它们能够识别和跟踪无人机与操作员之间的链路。

2.1.3 声学方法

声学传感器能够探测无人机电机产生的独特声音,这对于探测射频静默的自主无人机具有优势。它们可以分类声学特征,评估旋翼速度和高度,即使无人机超出视线范围。然而,它们通常无法为无人机提供精确的位置和速度数据。声学探测作为补充层,尤其适用于可能规避其他探测方法的隐形或自主飞行无人机。

2.1.4 雷达系统

雷达系统被广泛应用,提供24/7全天候360度覆盖和精确的高度信息。它们能够远距离探测大多数无人机,并同时跟踪多个目标,即使在恶劣天气或繁忙的城市环境中也能有效运行。先进的雷达利用微多普勒技术来分类目标,区分无人机与鸟类,并识别悬停或自主无人机。例如,IAI ELTA的ELM-2084 MMR雷达是以色列“铁穹”系统的骨干,而Leonardo DRS的多任务雷达能够跟踪18公里外的纳米无人机。雷达提供了稳健、全天候、远距离的探测能力,使其成为C-UAS集成系统的基石。

单一探测技术的局限性(例如,射频对自主无人机、声学对精确位置、雷达对小型/低空无人机)表明,多传感器融合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将不同传感器(雷达、射频、光学、声学)集成的方法,能够提供更全面、更准确、更具弹性的探测能力,从而减少误报并增强威胁分类。这表明,一个真正有效的C-UAS系统并非单一技术,而是多种互补技术的智能集成。

技术类型

运作原理

主要优势

主要局限性/挑战

热成像

探测无人机发动机和电池的热信号

复杂条件或低光下仍能有效探测;可协助定位操作员

易受环境温度影响;探测距离有限

射频系统

扫描无人机与控制器之间的通信信号

成本效益高;可远距离跟踪多目标;获取无人机和操作员信息

难以探测不依赖射频的自主无人机;城市环境易受干扰

声学方法

识别无人机电机产生的独特声音

可探测射频静默的自主无人机;超出视线范围仍可探测

难以提供精确位置和速度数据;易受环境噪音影响

雷达系统

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反射信号以探测目标

24/7全天候360度覆盖;可跟踪多目标;可区分无人机与鸟类

探测小型/低空无人机仍有挑战;城市环境易受杂波影响

2.2 无人机对抗技术

2.2.1 干扰系统(射频、GPS)

图片

原理: 射频干扰通过在无人机控制或视频传输信号(例如2.4 GHz、5.8 GHz)的相同频率上发射强信号,来中断无人机与操作员之间的通信。GPS干扰则在GPS卫星频率(例如1.575 GHz L1、1.227 GHz L2)上发射信号,通过阻断其位置信息使无人机迷失方向 。

结果: 干扰可以迫使无人机降落、返回原点、漫无目的地悬停或坠毁。

类型: 包括宽带干扰(覆盖广泛频率范围)、点干扰(针对特定频率)和阻塞式干扰(结合前两者,同时针对多个频率)。

设备: 固定式雷达和干扰器(例如Argus-5000、SkyHunter-4M/P)、便携式干扰器(例如Volnorez)以及改装的车载干扰器。

干扰技术有效且技术上相对容易实现。然而,它是一种“钝器”,可能干扰其他合法通信,包括紧急服务和空中交通管制。干扰技术虽然是常见的有效对抗手段,但其无差别干扰的特性在城市或复杂电磁环境中可能造成显著的附带损害。这凸显了有效性与操作精确度之间的关键权衡,从而推动了对更具针对性和更少干扰的对抗策略的需求。这种固有的附带损害风险促使研发方向转向更精确、破坏性更小的对抗方法,或限制其在非人口密集区域的使用。

2.2.2 动能对抗措施(网、弹丸、空对空无人机)

图片

原理: 动能方法涉及物理性地损坏、禁用或捕获无人机。

网系统: 一种非致命方法,通过发射网(通过网枪或由其他无人机携带)缠绕无人机旋翼,迫使其降落。网枪通常在30米范围内有效。

弹丸/导弹: 涉及使用导弹、子弹或专用弹丸等武器击落无人机。例如,VAMPIRE系统使用70毫米激光制导火箭(APKWS II),其击落无人机的成本远低于空对空导弹。

空对空反无人机: 拦截无人机通过物理撞击或部署网来对抗目标无人机。一些拦截无人机配备机器视觉,以区分目标。

动能方法存在风险,因为坠落的碎片或偏离的弹丸可能造成意外损害或伤害。拦截无人机电池寿命短,并且可能在重复使用后受损。动能对抗措施提供了直接中和威胁的手段,但在人口密集区域,坠落碎片会带来显著的安全风险。这意味着解决方案本身可能成为新的危险源,因此需要仔细考虑部署环境,并推动研发“软杀伤”或更安全的“硬杀伤”方法。这种固有的危险性要求在每种场景中进行权衡分析,尽可能优先选择非致命或破坏性较小的方法,或将动能手段限制在无人区。

2.2.3 网络接管系统(协议劫持)

原理: 这些系统利用无人机通信链路、软件或硬件中的漏洞来获取未经授权的控制。这可能涉及拦截并控制无人机的通信系统,或欺骗无人机使其将黑客信号识别为合法信号(欺骗)。

结果: 允许操作员接管控制,安全降落无人机,或将其从敏感区域重定向。这对于情报收集(研究无人机)和避免附带损害非常有利。

应用: 执法部门(拦截走私无人机)、反恐(预防袭击)、国防、边境安全以及关键基础设施保护。

对于具有更强网络防御能力的军用无人机,网络接管可能无效。加密和安全协议等网络安全措施对于保护己方无人机免受此类攻击至关重要。网络接管提供了一个独特的优势:它能完整保留无人机,从而进行取证分析和情报收集,了解对手的技术和意图。这超越了单纯的中和,进入了主动威胁情报的范畴,在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中至关重要。网络接管是一种复杂的对抗措施,它不仅能中和即时威胁,还能提供战略情报,将C-UAS的范式从纯粹的防御转向情报驱动。

2.2.4 定向能武器(激光、高功率微波)

图片

原理: 这些系统利用集中能量来禁用或摧毁无人机。

激光: 高功率激光器能够搜索、跟踪和摧毁低空无人机,通过“烧蚀”或穿透其结构。例如,“寂静猎手”激光武器,功率在30至100千瓦之间,最大射程可达4公里。激光的单次发射成本可能较低,但获取时间较长。

高功率微波(HPM): HPM武器发射定向的电磁能量脉冲,在无人机飞行中禁用其电子设备。与需要单独拦截的动能系统不同,它们可以同时使大量无人机蜂群失能。例如,Mjölnir利用微波能量脉冲禁用无人机蜂群,而Leonidas能够禁用单个无人机或创建微波屏障以阻止蜂群。

激光器体积庞大,无法用于空中平台。HPM武器具有移动性、模块化和可扩展性。大气条件(水滴、灰尘、烟雾)可能影响定向能武器的效能。定向能武器,特别是高功率微波,为无人机蜂群的挑战提供了有前景的解决方案,它们能够以较低的单次打击成本同时中和多个目标。这解决了传统动能方法在面对蜂群战术时常常力不从心的关键弱点。定向能武器代表着反蜂群防御的范式转变,从单点对抗转向区域拒止或大规模中和,这对于保护大面积区域或高价值资产免受协同攻击至关重要。

技术类型

运作原理

主要优势

主要局限性/挑战

干扰系统

发射强信号干扰无人机控制/GPS信号

技术相对成熟,易于部署;可迫使无人机降落或返航

“钝器”特性,易造成附带干扰;对自主/抗干扰无人机效果有限

动能对抗

物理性摧毁、禁用或捕获无人机

直接中和威胁;VAMPIRE等系统成本效益高

坠落碎片风险;对人员和财产可能造成损害;拦截无人机电池寿命短

网络接管

劫持无人机通信协议或导航系统

可安全降落无人机;保留无人机进行情报分析;避免附带损害

对军用级无人机可能无效;需持续对抗网络安全威胁

定向能武器

利用激光或微波能量摧毁/禁用无人机

潜在的低单次发射成本;高功率微波可同时对抗蜂群

激光器体积大;易受大气条件影响;高功率微波初始投资高

2.3 综合反无人机解决方案:分层防御方法

图片

没有单一的C-UAS技术是万能药。有效的反无人机防御需要一个整体的、多层次的综合系统,整合各种探测和对抗技术。这种方法确保了冗余,提高了准确性,并为应对多样化和不断演变的无人机威胁提供了强大的响应能力。

组成部分: 综合系统通常结合雷达、射频传感器、光学/红外摄像机和声学探测器进行探测。对抗层可以包括射频干扰、GPS欺骗、动能拦截器、网络接管和定向能武器。

集成优势: 提高态势感知能力、准确的威胁分类以及同时跟踪多个目标的能力。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在融合来自多个传感器的数据、优先处理威胁和提供行动方案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美国陆军的评估表明,集成防御网络比孤立系统更有效。Dedrone等公司提供多传感器平台(射频、PTZ、雷达),并集成了对抗措施和人工智能驱动的软件,以提供可扩展和可定制的解决方案。向集成化、多层次C-UAS解决方案的转变,表明人们认识到无人机威胁的复杂性要求采取系统性而非零碎的应对措施。这种协同作用,通常由人工智能/机器学习驱动以实现数据融合和决策支持,能够实现自适应、全面的防御,克服单一技术的局限性,并应对无人机能力的全部范围。反无人机防御的未来在于智能、自适应系统,这些系统能够通过利用多样化的工具包,动态响应威胁,从而超越简单的对抗措施,迈向复杂的软件定义防御架构。

三. 各行业关键应用

3.1 军事与国防行动

战术侦察、作战与部队保护: C-UAS系统是情报、监视、目标获取和侦察(ISTAR)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们提供高分辨率传感器的实时监控,通过自动瞄准增强空中优势,并提高海上态势感知能力。它们保护军事基地、前线部队和关键资产免受无人机攻击。

有人-无人机协同(HUMT)与协同作战: 有人-无人机协同(MUM-T)或有人-无人机协同(HUMT)概念是一项关键发展。这涉及有人机或地面站作为多个无人机的指挥控制节点,从而提高整体作战效能(“1+1 > 2”)。无人机扩展了人类的感知能力,可以执行危险任务,减少人员暴露于风险之中。这种方法弥补了作战短板,提高了系统完整性,并简化了指挥控制。

C-UAS的军事应用超越了单纯的防御,它通过有人-无人机协同作战(MUM-T)成为一种力量倍增器。这种集成使得作战部队更加高效、安全和适应性强,无人机扩展了人类操作员的覆盖范围和能力,而C-UAS则保护了这些宝贵资产。C-UAS不仅用于阻止敌方无人机,更在于通过保护作战环境和增强整体作战系统,从而赋能己方无人机行动。

3.2 关键基础设施保护

机场与航空安全: 机场面临未经授权无人机日益增长的威胁,导致险些相撞、航班延误和安全风险。C-UAS系统被部署用于探测、跟踪和对抗这些入侵。印度尼西亚某机场的案例研究表明,在部署C-UAS后,非法无人机入侵事件减少了87%,该系统集成了雷达、射频传感器、光电/红外摄像机、人工智能驱动的软件以及干扰和欺骗等对抗措施。

边境安全与敏感设施: C-UAS保护国家边境和军事基地免受间谍活动或有害载荷的侵害 。它们监控并控制进入受限空域的可疑无人机,以便调查其来源。

工业与公用事业检查: 无人机用于检查管道、输电线路、建筑物结构完整性以及其他难以进入的区域。C-UAS通过防止未经授权无人机的干扰,确保这些操作的安全。

关键基础设施保护是C-UAS一个重要且不断增长的应用领域,其驱动力在于这些资产对空中威胁固有的脆弱性。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分层防御,并常常集成人工智能进行异常检测,对于维持运营连续性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这一趋势表明,C-UAS正成为关键国家资产物理和网络安全的标准组成部分,超越了传统的周界防御,将空域也纳入保护范围。

3.3 商业与民用用途(例如,公共活动、交通监控)

公共活动: 无人机在体育赛事、音乐节和政治集会等拥挤的公共活动中构成重大风险 。反无人机系统能够探测、识别、定位和分析无人机活动,提供早期预警和取证数据。例如,Dedrone的系统通过划定空域、探测未经授权的无人机和定位飞行员来保护体育场。

交通监控: 无人机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交通管理,包括巡逻、拥堵疏导、事故处理和道路维护。系留无人机可以连续数小时提供持续观测,收集交通流量、车辆类型和速度等数据。C-UAS确保这些操作不会受到流氓无人机的干扰。

C-UAS在商业和民用领域的应用标志着空域管理已超越传统航空和军事领域。这反映了社会对低空空域进行管理和保障的日益增长的需求,以确保公共安全、隐私和商业运营,预示着未来无缝集成将面临的监管和技术挑战。这一趋势指向未来C-UAS能力将融入更广泛的“智慧城市”或“智慧基础设施”倡议,需要复杂的空管系统来管理有人和无人航空器。

行业领域

具体应用/用例

主要益处/影响

军事与国防

战术侦察、作战、部队保护、有人-无人机协同

增强作战效能,降低人员风险,弥补作战短板

关键基础设施保护

机场安全、边境安全、敏感设施、工业与公用事业检查

预防入侵,确保运营连续性,保护高价值资产

商业与民用

公共活动安保、交通监控、基础设施巡检

提升公共安全,优化交通管理,提高运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