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130“空中炮艇” 105毫米口径横扫一切
以下内容将从武器系统历史、改装整合、技术参数、弹药与火控、作战应用及未来升级等方面,对搭载于洛克希德AC-130炮艇机上的105毫米M102榴弹炮系统进行详细介绍,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该系统在空中火力支援中的作用与特点。
概述
105毫米M102榴弹炮最初由美国洛克岛兵工厂在1960年代初研制,为轻型牵引式野战火炮,用于替代更重的M101榴弹炮。该炮凭借轻质铝合金炮架与可调式后坐装置,实现了仅约1,465公斤的重量,便于直升机运输及快速部署。
除常规陆地作战外,M102经改装后成为AC-130系列炮艇机上的侧射武器,为特种作战提供精确、持续的空中火力支援。
设计与改装
M102榴弹炮原为地面牵引式野战火炮,炮管长11英尺(32倍径),最大有效射程可达11.5公里,使用火箭增程弹时可扩展至15.1公里。
安装时需对吊挂点、后坐缓冲装置及结构加强件进行定制设计,以承受约10,900磅(约4,945公斤)的后坐力负荷,并保证在飞行姿态变化时的安全稳定性。
技术参数
口径与结构:口径105毫米,炮管长11英尺,采用垂直楔块闭锁机构,后坐系统为液压气压复合式,可自动调节后坐长度,大幅减少机体冲击。
重量与体积:整体含M137A1后坐机构重量约1,465公斤,安装后对AC-130机体重量影响有限,但需预留约1.5米×1.2米的内舱空间及对应结构加固件。
火力输出:最大射速10发/分钟(首3分钟),持续射速3发/分钟,常规高爆弹射程11.5公里,搭配火箭助推弹时射程延伸至15.1公里。
后坐力与支撑:后坐力峰值约3,560 psi,后坐负载10,900磅,M137A1后坐机构需吸收并传导至机体地梁,通过加固支架分散负载,以避免结构过载。
射击方位:定位在机身左侧可调俯仰射击角度,航速约200海里/小时、巡航高度2,100米左右时,可对地面目标进行环绕扫射,最大环绕半径约600米。
弹药与火控
M102榴弹炮可使用多种半固定式弹药,包括33磅(约15公斤)高爆弹(HE)、弹片杀伤弹(HE-frag)及穿甲弹(AP),满足不同目标需求。AC-130配备精密火控系统,融合红外、低光电视(LLTV)与合成孔径雷达(SAR)等传感器,实现昼夜全天候目标识别与跟踪。
火控计算机根据飞行姿态、弹道曲线以及目标距离计算射击解算,飞行员通过侧舷观察舷窗或传感器视频指引,触发105毫米炮发射。此外,M102可配合GPS引导滑翔炸弹(如GBU-44/B“毒蛇打击”)进行联合打击,以提高精确度与打击效能。
作战应用
在越南战争、中东冲突及阿富汗行动中,AC-130搭载M102榴弹炮对地面敌方阵地、轻装甲车辆和建筑物实施火力压制,是近距空中支援(CAS)的核心力量。
典型攻击战术为“旋转扫射”(pylon turn):飞机沿目标外围圆形航迹飞行,侧舷武器持续对准同一目标,保证火力持续与稳定,多枚榴弹集中轰击可瞬间摧毁敌方掩体与工事。
M102榴弹炮射弹呈高抛砲击,可在复杂地形与城市环境中实现“俯冲”打击,减少附带损害,同时其多用途弹种可应对隐蔽于建筑内的敌人和轻型装甲车辆等多种目标。
升级与未来
随着陆军退役M102后坐机构技术的过时,海军分支的NSWC戴尔格伦(NSWC Dahlgren)开发了新一代105毫米榴弹炮战斗单元(105mm GAU),保留了原有M102的射击性能,同时改进后坐吸能与维护可更换件。
新系统可与AC-130J“幽灵旅行者”(Ghostrider)一同服役,在确保与现有火控系统及传感器兼容的前提下,提高可维护性与后勤保障效率。此外,研究方向还包括加入数字化弹道校正、可编程引信和智能弹药,以进一步增强目标打击精度和实时作战网络化能力。
以上介绍涵盖了105毫米M102榴弹炮在AC-130炮艇机上的设计改装要点、技术性能参数、弹药与火控系统、典型作战应用及后续升级方向,为读者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