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军贸合作 以S-400和苏-35为顶峰
1、中俄军品贸易状况
2000年普京出任俄罗斯总统后,起初中俄双方的军品贸易主要集中在叶利钦时期军品订单的完成与追加上。在Su-27战时方面,中国根据合同进口在大量的包括俄产发动机在内的主要部件,进行进口组装,中国称为J-11。基础型的J-11与SU-27SK并未明显差异。J-11的组装成功推动中国人开始尝试利用国产部件生产更为完善的型号,即J-11B和双座型的J-11BS。但是由于自研发动机问题,J-11系列飞机有相当一段时间不得不仍大量使用俄罗斯进口的AL-31发动机。在苏30MKK飞机方面,第一批38架MKK交付中国后,2001年中国追加了38架合同。由于中国海军对Su-30飞机的渴求,2002年,中俄双方就提供用于装备中国海军航空兵的SU-30MK2进行谈判。这种新型战机的火控系统进行了修改,可发射X-31A反舰导弹。2003年初,俄中两国签署了提供24架SU-30MK2多用途战斗机的合同,并且2004年执行完毕。
在海军舰艇方面,中国在先期订购两艘现代级导弹驱逐舰的基础上,2002年中方又与俄方签订了价值14亿美元的两艘改进型驱逐舰的合同,工程代号“956EM”,俄方在2006年9月完成军舰的交付,一时成为中国海军东海舰队的主力战舰。在潜艇方面,2002年中国又与俄罗斯签订了一项合同,以16亿美元的价格购买8艘“基洛”级636M型潜艇,2006年俄方完成合同交付。在引进潜艇的同时,中国也引进了潜艇上使用的俱乐部-S系列潜射反舰导弹。
此外,2001年和2003年中国又先后两次订购S300导弹防空系统型号分别是PMU1和PMU2(骄子),合同价分别是4亿美元和9.8亿美元。至此,俄罗斯对中国的军品出口高潮告一段落。
到2000年中期,从俄罗斯出口到中国的武器供应明显减少,最明显的是2006年和2007年两国甚至没有举行联席会议。原因在于中国市场的饱和及中国军工企业的进步,中国利用自己的技术对引进的俄罗斯武器进行改进升级,推出自己的产品,减少了对俄罗斯武器的订购规模。还有俄罗斯领导人对中国仿造俄式武器而形成的第三国市场的潜在竞争而感到担忧,如中国通过引进消化吸收俄罗斯S-300反导系统,制造出性能HQ-9反导系统,并且在国际上推销。同时,俄罗斯领导人担心中国军队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能力日益增长威胁到俄罗斯的国家安全。以至于2010年7月,俄罗斯总统府设立了一项特别研宄课题,题为“中国武器和军事装备的战略和战术:成功和主要竞争优势”。最后,国际市场上碳氢化合物的价格上涨导致石油美元大量流入俄罗斯国库,为莫斯科提供了额外的财政资源。国家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收入来弥补其社会福利空缺,从而使其有可能对其他收入来源更具选择性,包括向中国出口武器。
在2013年乌克兰危机之后,俄罗斯遭受来自美国和欧盟的压力,中国并没有公开谴责俄罗斯在克里米亚和乌克兰东部的行动,没有加入制裁行列。西方国家对俄罗斯武器制造商的制裁加强了莫斯科对出口中国技术和军事装备的兴趣。乌克兰危机使欧亚大陆两个强国的合作达到一个新的水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军事关系的发展。新的伙伴关系的形成有力地促进了两国的利益发展,两国都应该认真对待这一巨大的进步。在俄罗斯看来,深化与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可以帮助俄罗斯缓解来自国际的压力。在这样一个敏感的环境中,合作是加强莫斯科政治轴心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中俄双方并不寻求正式的军事联盟。
乌克兰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对俄罗斯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为了恢复本国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俄罗斯开始将眼光转向东方。21世纪,亚太地区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乌克兰的事件加速了俄罗斯的“转向东方”:在实施制裁之后,莫斯科开始寻求与亚洲合作伙伴建立联系,以抵消信贷和投资的减少,并确保获得技术。
根据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盖绍伊古的说法:“虽然中国在对复杂技术的自主开发和系统一体化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中国庞大军工业的各个组成部分发展不相称,以及关键材料和部件生产滞后等。俄罗斯通过履行中俄军贸协议来缩小中国军工业的差距。今天中俄的合作不是少量的大型武器供应合同,而是数十或数百个小型协议。”
尽管新合同的数量有限,但它们对中国的重要性不应被低估。莫斯科的S-400和Su-35战斗机将能够显着提高解放军在太平洋关键点的作战能力,中国越来越需要展示其威慑潜力,与美国及其盟国或存在军事风险的地方对抗。S-400和Su-35将使中国能够在潜在的冲突中加强中国的立场,提高对潜在对手的军事行动的价值,并降低美国对军事力量的威胁。特别是,由于S-400的行动范围,解放军将能够从福建的安全位置控制台湾的空域。它也同样适用于钓鱼岛:中国军队将能够在S-400的帮助下射击山东省的空域。中国将在南海建立人工岛,并通过使用S-35的扩展本国飞机的能力,然后在领土争端地区建立一个识别区。
如果说在造船、装甲车辆和火炮系统的生产方面,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那么在电子系统、发动机制造、船舶和飞机动力工程等领域,中国的产品仍然无法与俄罗斯和西方的同类产品相比。因此,中国被迫进口其军工产品的关键部件,如防空导弹、发动机、水声雷达。由于目前的技术优势,俄罗斯作为此类尖端科学密集型部件的供应商,能够满足中国对军工产品的需求。中国也从俄罗斯进口发动机产品,用于成都飞机公司与巴基斯坦联合开发的FC-1枭龙战机上。这款战机目前除了向巴基斯坦出口外,还出口緬甸等国。
在俄罗斯方面,向中国转让一些军事技术能够促进中国军工综合体的潜力大幅增加,这是俄罗斯与中国合作的必然代价。在造船领域,中国己经掌握了一些甚至俄罗斯没有建立的工业船舶类型(例如,直升机登陆船坞的船舶,项目071)。中国在国际军火市场的扩张很大一部分恰恰没有俄罗斯参与。俄罗斯制造商在竞争中直接失败的情况越来越多,尤其是中国在中东和非洲重型火箭发射器市场的扩张。但总的来说,中国对俄罗斯枪械制造商的竞争潜力仍然有限。
中国方面,中国的军队已经装备了大量的俄罗斯武器,并且希望使其供应商多样化,而且倾向于购买商品数量有限的高科技产品,这与上世纪90年代的采购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的特点是采购量大,技术要求相对较低,而现在中国在武器装备方面更多要求的是髙科技的现代军事设备。
2012年,俄罗斯在中国武器市场的份额为43%(与乌克兰进口增长相对应),远低于2000—2005年间达到的87%。考虑到中国对俄罗斯关键技术的依赖(第4代和第5代发动机),中国从俄罗斯购买武器的选择越来越有选择性,趋势转向防空和导弹防御系统。例如2015年4月,俄罗斯证实,自2018年起,向中国出售了4-6个S-400系统,价值超过30亿美元。
2、反导系统方面的合作
第一,反导系统的采购。
由于军事实力的差异,反导系统的采购主要是中国采购俄罗斯的反导系统,在中俄两国军事技术合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反导系统早期来源就是前苏联的各型导弹,中苏分裂后,中国失去了苏联的支持,技术水平没有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到1980年代末,中国的反导系统水平与苏联和欧美国家差距极大。1991年的海湾战争,使中国认识到了这方面存在的明显差距,也导致了中国对苏联和俄罗斯反导系统的渴求。因为1989年之后,西方国家己宣布禁止对中国进行武器销售。自1993年以来,中国首次在本国实施第一批俄罗斯防空导弹系统,并从俄罗斯获得了两个防空导弹系统S-300PMU装备。1994年,中俄两国签署第二份反导系统贸易合同,并于1996年俄罗斯交付中国S-300PMU-1防空导弹系统。
2001年,中俄签订第三份S-300PMU1反导系统贸易合同,中国希望从俄罗斯获得4个火箭系统(2004年正式执行该贸易)。
在2002-2003年期间,俄罗斯将35个SAM“Top-Mi”地对空导弹、两个海军防空系统S-300FM“暗礁-M”交付给中国。
2005年,中国有意从俄罗斯引进S-300PMU2防空导弹系统,为此两国开始进行相关事宜的谈判。
2007年,俄罗斯签署了一份合同,向中国提供15个S-300PMU2(骄子)和4个S-83M6E2控制系统系统(2010年完成)。
随着俄罗斯更先进的第三代地空导弹系统S-400“凯旋”反导系统的推出,中国也开始与俄罗斯方面磋商洽购这一先进的反导系统。相比于S-300导弹系统,S-400作战单元内的指挥控制、雷达和发射车之间采用的是数据链信息交互技术,它不需要作战单元内部部署的距离很近,因此可以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整体生存力。同时S-400系统作战单元可以进行模块化编成,每个火力单元最多可以融入8个营,72辆发射车,最多384枚导弹,具有更强的多目标打击能力。2014年9月,两国签订了一项合同,中国从俄罗斯购买了远距离S-400“凯旋”的防空导弹系统的六个部分,价值30多亿美元。S-400是世界上最好的防空系统之一,拥有40到400公里不等的导弹,但出口中国的型号配备的是射程250公里的48N6E导弹,与俄方自用版本即射程为380公里的40N6防空导弹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导弹可以在10米到30公里的高度击中目标。这种防空导弹系统配备现代化雷达还允许其探测到隐形飞机并提供电子防护。该系统可以同时跟踪300个目标并发动攻击,它能够以最高每秒4800米的速度击中最多15个目标。2018年12月,中国军方在高强度电磁干扰条件下试射S-400导弹,拦截弹准确击中了一枚以8.8马赫高超音速飞行的弹道导弹目标,证明了该导弹的优异性能。
第二,建立在俄罗斯反导系统技术基础之上的中国反导系统的建立。
作为最高难度的军事技术,世界上只有美、俄、中三国掌握中段反导技术。俄罗斯反导系统早在苏联时期就己经建立,中国的反导计划在建国后一段时间才开始起步,1967年中国正式启动反导系统项目研宄,并在超高速导弹和相控阵雷达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直到现在,中国在反导技术方面的进步十分迅速,己经成功掌握动能拦截技术,属于世界上第二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2012年11月在珠海举行的第九届国际航空沙龙航展,中国展示了在本国开发的远程防空导弹系统HQ-9A(出口名称FD-2000)。它的设计目的是在各种天气条件下击败飞机,直升机,敌方巡航导弹,在其所有高度的战斗中使用(最高30公里)。此外,HQ-9地空导弹(SAM)可以在高达20公里的飞行高度拦截短程弹道导弹。其防空导弹系统的导弹配备了一个180千克的高爆破碎弹头,其破坏命令由无线电战斗机提供,最远可达35个目标。
在HQ-9地对地导弹系统的基础上,中国专家研制出了海军版HHQ-9,其配备在052C型导弹(URO)的驱逐舰上。配备这种类型导弹的第一艘船于2003年入列中国海军服役,第二艘于2005年进入中国海军。另有四艘船正处于不同的建造阶段。垂直发射的八个模块HHQ-9各有六枚防空导弹(总共48枚导弹)部署在指定的船上。
HHQ-9综合体是在S-300PMU-1的基础上开发的俄罗斯SU-300F“礁石综合体(“堡垒”综合体)的中国改良。尽管俄罗斯和中国的系统有很高的相似性,但也存在一些差异。特别是中国版的发射器使用固定的容器,每个容器都有配套的盖子。
因此,中国可以独立生产陆基和海基防空系统,其战术和技术特点与俄罗斯SU-300PMU-1防空导弹系统类似。可以保护相对较小尺寸的最重要物体免受飞行路径最后部分的弹道目标的伤害。与此同时,中国正在开发其他导弹防御系统,可以拦截轨道中段的弹道目标。从某种角度来看,这将使中国能够建立一个分层的导弹防御系统来保护国家最重要的地区。
2013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利用陆基DN2导弹(将动能杀伤弹头装在KT-2运载火箭上而成)在其飞行轨迹的中段成功拦截了中程导弹的头部。&在美国,据信它能够拦截髙达20-22千米的高度的卫星。关于中国最新的反导弹试验KT-2,美国己经表现出严重的担忧。他呼吁中国领导层“在其能力和意图方面表现出更大的透明度”。据美国专家称,中国正在开发其他反卫星武器技术,包括从敌方卫星星座产生电子和电磁干扰,以及使用激光束击中卫星。
根据现有资料,目前解放军没有能够探测弹道导弹发射及其飞行方向的卫星,也不可能创造一个坚固的雷达领域。因此,中国的导弹防御系统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与美国的反导技术水平和发展程度还相差很远。加上中国一直奉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未来中国的反导系统也将部署于国内,用于担负本土防御任务,不会对其他国家造成威胁。
第三,反导系统如何体现国家关系。
核导弹及反导系统的发展,使国际社会面临着现实的安全挑战。拥有核导弹及反导系统的国家应自觉遵守国际公约,在发展自己国家国防实力的同时,不要威胁到其它国家的生存安全,这样才能保证国际社会的安全与稳定,但美国的做法往往令人失望。
2016年5月23日至29日,中国和俄罗斯反导弹司令部以电脑兵棋推演方式进行首次联合反导演习即2016年导弹防御航空航天安全演习。演习目的是快速组建反导弹和防空系统,针对洲际战略导弹和巡航导弹对两国本土可能造成的攻击迅速做出反应。这个决定主要针对美韩部署THAAD导弹防御系统的一种回应。根据俄罗斯联邦国防部的说法,俄罗斯和中国的指挥官在演习中就反弹道导弹防御目标的协作方法达成了一致,并确定了合作的原则和方向。
俄罗斯和中国的第二次双边航空航天安全会议一一“2017年航空航天安全”于2017年12月11日至16日在解放军空军学院(北京)防空和导弹防御科学研宄所举行。指定任务是加强防空/导弹防御领域的合作,包括规划联合作战。两国军方检查了其防空和导弹防御系统的兼容性,并进行了电子发射。另外,莫斯科和北京正在虚拟空间中制定联合作战计划,以应对“随机和挑衅”的导弹攻击。
俄罗斯拥有先进的反导系统,在应对美国威胁上能够游刃有余。但目前中国作为世界上陆地和海洋邻国数量最多的国家,存在许多陆上边界和海洋权益纠纷,所处的国际环境并不安全。为了维护本国的国家安全,中国在学习俄罗斯反导技术的基础上,应构建自己的反导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在面临他国的核导弹威胁时,能够保障自身的导弹拦截能力,从而维护国家安全。
除了具有战略意义的导弹防御系统的交易外,近年来,中国与俄罗斯进行的重大军事交易还包括先进的Su-35飞机和新型潜艇。Su-35是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在Su-27战斗机的基础上研制的深度改进型单座双发、超机动性多用途战斗机,在世代上属于俄罗斯第四代战斗机改进型号,即第四代半战斗机。除了隐身性能不足外,由于装备有强大的“雪豹E”相控阵雷达、矢量推力发动机,在探测能力和机动性能上己接近F-22的水准,面对除F-22之外的其他西方战机已拥有较大的优势。在发现F-22后与其近距离作战上也不落风。中国在2015年与俄罗斯签订总值为25亿美元合同,购买了24架Su-35战斗机及其服务包。2018年己完成交付,成了中国军队中作战距离最远、作战性能最强的战斗机之一。据俄方相关媒体透露(消息未经证实)中国政府打算继续增加订购量,未来中国方面可能将拥有上百架S-35战机。
2013年中国与俄罗斯还签订合同,从俄罗斯购买4艘4艘677型潜艇(西方称拉达级、俄方称出口型为阿穆尔级),其中两艘将在俄罗斯建造,另外两艘将在中国建造。这是俄罗斯自苏联解体后研制的第一级柴电潜艇,是二战后苏联/俄罗斯第四代常规动力潜艇。该型潜艇由俄罗斯红宝石设计局负责设计研制。首艘潜艇于2010年进入俄海军服役。
3 俄罗斯对中国的军事技术转让
上世纪90年代初,俄中两国军事技术合作开始了一个新的加速阶段,这可以从很多客观的原因来解释:1989年后,美国和欧盟暂停对中国的军品供应;台湾采购武器急剧增加;1989年中苏关系恢复;俄罗斯军工综合体危机严重,需要采取金融手段来维持生存和运作。
在俄中关系在军事技术合作领域复兴的时候,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是以国外技术为基础的。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国使用西方技术,90年代中国遭到西方武器封锁后,以色列作为新技术的渠道为中国提供少量军事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普遍存在的条件下,俄罗斯认为拒绝与中国合作不会阻止中国军事力量的扩张,但可能导致俄罗斯国防工业大部分的消失。俄罗斯拒绝与中国合作只会使以色列、法国、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军工企业获得财富。
随着俄中关系明显向新的水平的全球战略伙伴关系过渡,实现了维持大规模军事技术合作的新动力。俄中关系向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转变反映在深化军事合作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提供最新的武器装备和军事装备的新合同,并将中国列入俄罗斯购买武器的主要顾客名单。
在向中国出售武器的同时,中国与俄罗斯也在武器技术转让和知识产权方面有很多交往。如中国在进口Su-27战机后还从俄罗斯引进了Su-27战机的中国生产特许权。在中国武品交易中,俄罗斯对中国的仿制行为很不满,认为这侵犯了俄罗斯的知识产权。中国的仿制行为中被揭露出来的最为突出的事件便是中国仿制俄罗斯Su-27战斗机,中国的这种仿制品名为J-11B战机。俄罗斯官员曾公开表示,中国对俄制Su-27战斗机的仿制是近年来的最为典型的“非法复制”事件。由于中国能够提供配备有俄罗斯防卫系统的更为廉价的战机,俄罗斯担心中国就有可能在国际武器市场上将俄罗斯排挤出去。中俄于2008年12月11日在北京签署了一份保护军事技术知识产权的协定,使中国无法再仿造俄罗斯的武器装备设计。
为了保护本国军事技术知识产权不被侵犯,2016年普京访华时同中国签署了保护火箭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协议。在此之后,俄罗斯同意向中国供应RD-180发动机,帮助中国使用该强力发动机将物资运载至太空。
两国开展军备知识产权贸易后,为双方军备贸易增添了信任,使双方能够更公开、透明地开展军贸合作与技术交流。按照当前的形势来看,中国己经具备部分独立生产军备的能力,但俄罗斯仍然具有最先进的军备技术。中俄双方签署这样的知识产权协定并不能有效的阻止中国再度仿制俄罗斯的武器装备,但俄罗斯至少将能够对中国停止向其它国家再出口此类仿制武器装备产生更大的影响作用。
2010年,中俄军事技术合作恢复增长。莫斯科和北京正式建立了保护知识产权的机制,确立军事技术合作清单,加强对两国有利的部门合作。但是从交易额角度来看,它与20世纪90年代的规模是无法相比的。在相互贸易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军事技术合作在其结构中的份额下降,武器贸易已经从双边经济关系的基础转变为众多合作要素之一。
在军事生产的一些分支机构中,俄罗斯仍然保留着比中国更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创建防空设备、某些类型的雷达设备等。但是在其他领域,中国技术现在领先于俄罗斯,特别是在无人机的生产方面。在一般情况下,中国从俄罗斯采购武器设备是一种可以迅速提高军事力量的可靠方式。俄罗斯为了满足武装部队的需要而购买中国军事技术,但这种现象还没有大规模发展。
俄中军事技术合作是军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两国之间的战略互动。首先,俄罗斯与中国之间的军事技术合作建立在两国都认为对自己最重要的目标上。对于俄罗斯来说,首先是建立对战略合作伙伴的信心,其次是为国防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获取经济利益。对中国而言,最重要的目标是海军和空军的现代化。中国的军事技术合作正在沿着飞机制造领域,中国海军解放军武器,飞机发动机和太空领域的互动发展。
俄罗斯已经批准中国将RD-93出口到巴基斯坦,埃及,尼日利亚,孟加拉国,沙特阿拉伯和阿尔及利亚。除此之外,还有十几个国家对购买FC-1/JF-17战斗机有兴趣,其中包括伊朗、黎巴嫩、阿塞拜疆、苏丹、津巴布韦、菲律宾、阿根廷和乌拉圭。
现在在俄中军事合作方面,与上个世纪90年代的趋势略有不同。中国的现代军事工业综合体非常多元化。如果造船、装甲车和火炮系统的生产可以说取得了显着的成功,那么在电子系统、发动机建造、船舶和飞机动力工程领域,中国的产品还是不能与俄罗斯和西方的同类产品相提并论。因此,中国被迫进口防空导弹、发动机、水声台等产品的关键零部件。
2016年的前十个月,中俄军事合作规模超过30亿美元。历史上对华最大规模供应记录是在2002年,当时为27亿美元。这相当于2016年的36亿美元。由此可见,即便从1992年到2003年俄中军事合作“黄金时代”的年交易额记录还没有被打破,但是总体上讲,合作己经回到当时的水平。
4 俄罗斯对中国的军事技术人才培养
在中俄军事贸易合作中,俄罗斯对中国军事技术人才的培养对中国军事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各类军事院校里的军事技术装备、军事训练和理论培训等对军事研究起着重要作用。中国军事人才在俄罗斯军事学院里接受各方面的教育,培养出许多出类拔萃的军事人才。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伏龙芝军事学院、戈尔马切夫军政学校、列托军事理论学校、基辅军校等,培养了许多中国共产党高级军事干部,如刘伯承、左权等。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提升中国的国防能力,苏联派遣军事专家帮助中国创办海军、空军学校,培养一些新技术兵种部队。中国最早创建的六所空军学校都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的,并且苏联军事专家还指导中国航军部队进行作战训练。由于创建海军的技术难度高,中国当时又缺乏海军军事人才,海军的创建最需要苏联专家的指导。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苏联专家和顾问己多次被派往中国海军各部门、机构,全面满足中国海军各方面的发展需求。
在新时代中俄进行军品贸易的过程中,为了让中国方面熟悉俄罗斯的高技术武器,俄罗斯方面根据对华武器销售,同样对中国军方人员进行适当的培训。
如2019年3月至6月,俄罗斯按计划将培训中国军队官兵如何使用S-400凯旋导弹系统。大约一百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官员将在俄罗斯的一个培训中心接受培训。他们将接受Su-400防空系统的操作和使用培训,根据既定合同,第二批Su-400导弹系统,俄罗斯计划于2019年下半年交付给中国。另外,俄罗斯有意在中国建立一个S-300和S-400防空系统服务中心。
在军事人才培养方面,据相关资料,1996年中国恢复向国外派遣军事留学生,首批42名留学生就是去往俄罗斯。十几年来,己有数千名中国军人赴俄留学,而俄罗斯也有一大批中高级军官到中国国防大学作短期进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