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底登陆的功臣:美军MK12型127毫米舰炮
摘要:在二战众多武器中,有一款舰炮知名度并不高,但是却成为诺曼底登陆中的头号功臣,也是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神风特攻的克星,说改变了战争进程都不为过,这就是美军MK12型127毫米舰炮。
在二战众多武器中,有一款舰炮知名度并不高,但是却成为诺曼底登陆中的头号功臣,也是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神风特攻的克星,说改变了战争进程都不为过,这就是美军MK12型127毫米舰炮。
这款舰炮的正式名称是MK12型38倍径5英寸(127毫米)高平两用舰炮。
在美军的武器型号上,经常可以看到“MK”作为前缀,这个“MK”其实就是英语“Mark”的缩写,意思是“型号”,所以MK12型就是第十二种舰炮,38倍径表示炮管长度是口径的38倍,也就是127X38=4826毫米。5英寸是火炮口径,英美更习惯用英制单位,换算成公制就是127毫米。高平两用表明这款火炮既可以作为高射炮进行对空射击,也可以对海对岸进行平射。
这款舰炮是美国伯利恒钢铁公司1934年开始研制,1936年正式定型,开始装备部队。第一艘装备MK12型127毫米舰炮的美军军舰是“法拉格特”号(舷号DD-348)驱逐舰。在随后几十年时间里,成为美国海军驱逐舰的标配主炮,二战期间美军建造数量最多的弗莱彻级驱逐舰,每艘装备5座单管Mk12舰炮。同时,航母、战列舰也会装备,作为高空防空火炮,以美军装备数量最大的埃塞克斯级航母为例,每艘航母上装备15座Mk12舰炮。从1936年到1945年,MK12型发展出四种衍生型号、多个子型号,在爱荷华级战列舰、南达科他级战列舰、北卡罗来纳级战列舰、埃塞克斯级航母、约克城级航母、布鲁克林级轻巡洋舰、克利夫兰级轻巡洋舰、巴尔的摩级重巡洋舰、俄勒冈城级重巡洋舰、弗莱彻级驱逐舰、艾伦·M·桑拿级驱逐舰、基灵级驱逐舰、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母以及博格级护航航母等舰艇上广泛装备,成为美军水面舰艇中口径火炮的顶梁柱。
Mk12舰炮采用垂直滑楔闭锁方式,撞针包括在闭锁装置内,确保了炮膛的紧密闭合与安全性。身管采用径向膨胀的合金钢一体镗制,重达2000磅(910公斤),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子型号的炮管具有很高的通用性,使得在战场上能够直接更换其他船只的炮管,而无需拆除后膛机构或其他零件。
炮闩采用立楔式半自动和电动推弹杆,这种设计优点在于可以在任意仰角进行填装。前一发炮弹发射后,炮闩自动开闩抛壳,炮手只需把下一发弹的弹头和铜药筒放进炮尾的推弹槽,搬动把手,推弹杆就能在完成推弹入膛同时炮闩自动闭闩,炮手随即就可以击发。这种半自动装填方式,使得Mk12舰炮的射速早期型号每分钟15发,后期加装扬弹机后,更是达到每分钟22发(单管型),双联型更是达到每分钟40发,相比之下采用人工装填的日军127毫米舰炮最大射速每分钟才10发。
Mk12舰配用的弹药包括榴弹(HE)、半穿甲弹(SAPP)、穿甲弹(AP)以及近炸引信榴弹(VT)等。
全装药炮弹,弹重12.3磅(5.6公斤),弹壳为黄铜材质,内部填充15.5磅(7.0公斤)无烟火药,炮口初速可达到792米/秒,平射时最大射程高达15930米,对空射击最大射高也超过了10000米。
由于美国钢材及加工工艺先进,Mk12舰炮发射全装药弹药的使用寿命高达4600发,而日本100毫米舰炮的使用寿命只有350发,差距十倍以上。
采用半装药时,弹重3.6磅(1.6公斤),炮口初速366米/秒。半装药量适合对陆支援时的曲射,同时也可用于发射照明弹,以保护降落伞在展开过程中不受气流破坏。
在1940年代,Mk12舰炮的造价为10万美元,当时10万美元是什么概念,大约相当于两架P-40B战斗机或者278辆福特T型车。Mk12舰炮总共生产了8547门,采购Mk12型舰炮以及炮架等相关设备,美军总共花费了12.2亿美元。
但是这笔钱花得绝对值,因为毫不夸张地说,Mk12舰炮改变了战争进程。
作为舰炮,首要任务就是对海作战,也就是攻击对方军舰。在海军舰艇的舰炮中,127毫米的口径只能算是小字辈,和战列舰的406毫米、381毫米、356毫米主炮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但是Mk12舰炮使用穿甲弹,在海战中表现还是相当出色的。
在1942年11月的第二次所罗门以东海战中,美军驱逐舰和日军“比睿”号战列舰展开混战,在40分钟时间里,就有85枚127毫米炮弹命中“比睿”号,导致“比睿”号受到重创,最终沉没,成为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第一艘被击沉的战列舰。
在对陆炮击方面,Mk12舰炮最亮眼的表现是在1944年6月的诺曼底登陆中。当时由于天气恶劣,美军对奥马哈海滩的航空火力准备和舰炮火力准备都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德军防御工事基本上完好无损,因此部队登陆时遭到了德军猛烈火力的打击,伤亡惨重,而且被压制在海滩上,处境危如累卵。在这个关键时刻,是美国海军担负对陆火力支援的驱逐舰,看到海滩上的登陆部队情况危急,在没有火力指引的情况下(舰炮火力引导小组基本上死伤殆尽),主动驶近海滩,冒着搁浅和水雷威胁,向任何发现的德军火力点进行炮击。登陆部队随即也用曳光弹指引目标,引导舰炮火力支援。正是Mk12舰炮将德军最具威胁的火力点逐一点名清除,为登陆部队打开了向纵深推进的通道。
可以说,没有Mk12舰炮的炮火支援,美军在奥马哈海滩必败无疑。Mk12舰炮被誉为诺曼底登陆的头号功臣,是实至名归的。
在太平洋战场,Mk12舰炮对于日军钢筋混泥土的永久工事,只要命中,基本上一炮就能摧毁,为美军历次岛屿登陆战,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Mk12舰炮大放异彩的,并不是对海对陆目标的平射,而是对空射击。Mk12舰炮发射采用VT近炸引信的高爆弹,堪称二战防空炮的天花板。
VT引信是“Variable Time Fuze”的首字母缩写,意思是可变时间引信。实际上这是一种无线电近炸引信(Proximity Fuse)。近炸引信是美国在二战时期的黑科技,内置微型多普勒雷达,当炮弹和目标距离接近到10~12米时,就会自动引爆,而不需直接命中或者预设引爆高度。炮弹被引爆后,立即炸裂产生2000块破片,对敌机造成损伤。
通常情况下,高射炮要击中在空中高速飞行的目标,命中率是非常低的。所以只能采取集中大量高射炮或者以高射炮的高射速,在极短时间里发射大量炮弹,形成弹幕来提高命中率。不过这种方式要消耗大量炮弹,无疑需要消耗大量资源。
相比之下,近炸引信比常规炮弹进行弹幕射击,命中率要高得多,根据战后统计,近炸引信比常规炮弹命中率至少高出四倍以上。是划时代的技术进步。所以美军为了保密,故意采用了VT引信的名称。
1943年1月16日,美军“海伦娜”号轻巡洋舰(舷号CL-50),一炮就击落了日军一架九九式轰炸机。一炮就能击落一架飞机,这简直是匪夷所思的事情。因此,日军飞行员看到这一幕,惊呼见鬼了!
之后,Mk12舰炮+VT引信的组合就开始大发神威,对5000米高空的日军飞机构成了巨大威胁,甚至出现一发VT引信炮弹同时击落3架日军零式战斗机。
毕竟在当时VT引信算是高科技产品,所以最初价格非常昂贵,一发VT引信炮弹就要200美元。不过后来美国迅速增加产量,整个战争期间总共生产了2200万发,这样最终使得价格直线下降,降到18美元一发。
如此亲民的价格,使得美军装备VT引信炮弹的数量也迅速普及,一般情况下,每门炮配500发炮弹中,VT引信炮弹差不多占到四分之一。
MK12型127毫米炮对付高空目标,博福斯40毫米炮负责中空目标,厄利孔20毫米炮负责低空目标,形成了高中低三层防空火力。
在1944年6月的马里亚纳海空战中,美军舰炮创造了一天击落日军飞机200架的辉煌战绩,这其中MK12型127毫米炮无疑居功至伟。
到了1945年4月的冲绳战役,面对日军丧心病狂的神风特攻,MK12型127毫米炮再次表现出色,击落了大量日机,为美军舰艇的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美军官兵都认为,如果没有MK12型127毫米舰炮,日军神风特攻的自杀攻击,所造成的损失至少增加三倍!
所以,MK12型127毫米炮+VT引信炮弹的组合,被认为是二战防空炮的天花板。
由此可见,MK12型127毫米舰炮无论是对海对陆,还是对空,表现都非常出色,堪称二战美军的“神器”,对战争进程都产生了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