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门槛下无人机战争:低烈度战争的高风险博弈

作者:一剑破天
发表时间:
+-

5月8日午夜,印度边境城市阿姆利则上空划过一道不被肉眼察觉的航迹。紧接着,爆炸在克什米尔和旁遮普的军营上空接连响起。新德里方面指控:这是巴基斯坦发动的一轮无人机与导弹袭击,目标包括三座位于印控克什米尔与旁遮普交界的印度军事基地。

但伊斯兰堡迅速否认,并反手抛出另一组数据——巴军在过去数小时内击落了多达25架印度无人机,战场分布从拉合尔、卡拉奇延伸至军事要地拉瓦尔品第。德里对此保持沉默。

这一轮“非对称交锋”的核心,不再是炮弹与边防军人,而是以色列制“哈罗普”、中国产“彩虹”、以及土耳其“拜拉克塔尔”为代表的无人系统。在这个人类尚未为之立法的空中灰区中,印巴冲突跨入了一个全新的门槛。

无人机战争,并非首次登场。乌克兰的平原上早已被察打一体与蜂群战术翻耕殆尽,成千上万架自杀式与侦察无人机构成现代战争的“数字血流”。但南亚的意义在于:这是全球首次,两大拥核国家在“低烈度、无人化”框架下展开的系统性交火,突破了传统战争形态的边界,也重塑了核威慑下的战术逻辑。

图片

看不见的猎人:技术如何改写战争结构?

“冲突正在进入无人时代。”美国海军战争学院教授贾哈拉·马蒂塞克对媒体表示,“在南亚的天空里,谁掌握了无人机战争的制空权,谁就有能力重新书写边界线。”

这一判断,已经通过本轮交锋得到了验证。印方依靠以色列提供的“哈罗普”(Harop)游荡弹药,在克什米尔前线展开精确打击——这些无人系统可以在目标空域滞留、侦测雷达开启信号后直接自爆。而巴方则以中国产“CH-4”、土耳其“阿金奇”无人机,以及自研的“Burraq”“Shahpar”系列组成空中防线,同时动用技术与火力“双手”进行拦截。

此前,双方均未动用有人战斗机越境,却都对对方实施了大规模精确打击。这种战术在俄乌战场早已成熟:先以无人机诱发防空雷达,再以反辐射导弹清场。如今,这套模式正被复制到南亚边境线,在克什米尔山谷的夜空里演练。

战术逻辑简单,但效力惊人——无人机战争正在让传统战场规则迅速解体。

无人机后的地缘博弈

图片

印巴无人机战力的核心来源,一面是以色列,另一面是中国与土耳其。

印度目前主力无人系统为以色列IAI公司的“Heron”与“Searcher”系列,具备中高空长航时侦察能力,适配精准制导系统。战术级无人攻击主力则是“Harpy”和“Harop”两种自杀式无人机,具备滞空与自主打击功能,核心价值在于打击敌方的雷达和通信节点。

印度近期还与美国签署了总值40亿美元的军购协议,将引进31架MQ-9B“捕食者”无人机,这款系统具备40小时续航与高达12,000米的飞行天花板,被认为是印度空军对抗巴基斯坦防空体系的“未来敲门砖”。

与之对峙的,是一个依赖中土技术同时不断推进自主化的巴基斯坦系统。据巴国防专家伊贾兹·海德尔披露,巴军已拥有超千架各型无人机,主力包括中国“彩虹-4”(CH-4)、土耳其“拜拉克塔尔·阿金奇”(Bayraktar Akinci),以及本土研发的“Burraq”与“Shahpar”。其正在推进“忠诚僚机”项目,将部分无人机嵌入到F-16和JF-17等有人战斗平台的作战体系中。

这不仅是印巴之间的技术竞赛,更是美以与中土两种战争范式的代理对撞。

战术升级?还是冲突前夜?

海德尔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巴方此次无人机部署尚属“局部性回应”,而非战略性反击。“真正的报复行动,必须具有震撼力,包括有人机与无人系统的协同突击,并将打击目标扩展到印度本土更多核心节点。”

他强调,本轮冲突的形式上虽似“降级”,实则可能孕育更大规模的升级可能——无人机降低了交战门槛,使指挥官有了更丰富的“脱责工具”,但也随时可能被误读为全面战争的前奏。

印度坚称对拉合尔雷达系统的打击是对上月帕哈尔甘印度游客遇袭事件的报复;而巴基斯坦对此矢口否认,并指控印度正以此制造“战争叙事”。当两国都选择通过“低烈度、高隐匿”的无人平台作战,彼此之间的战略误判风险也随之上升。

这就是无人战争的悖论:它带来更精确的攻击,也带来更模糊的责任。

边界重构:从克什米尔到全球空域

5月8日,印军在旁遮普一处农田中发现一枚导弹残骸,并称之为巴基斯坦发射的“空袭遗迹”。而在巴方公布的照片中,印军无人机残骸被拖行穿越卡拉奇街道,仿佛是送往历史展厅的某种未来标本。

从乌克兰战场溢出的“低成本、高密度”无人化战争逻辑,正在重写全球边境冲突的脚本。而南亚这两个拥核国家,在2025年春季选择将这套剧本首次演绎在现实舞台。

这场交锋可能并不会马上演变为全面战争,但它必将成为一次范式转移:谁掌握了空域的算法与平台,谁就能定义克什米尔的明天。

无人机,正在成为南亚天空里最有分量的“沉默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