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作战制胜——海上再装填缘何重启?
近期,胡塞武装多次使用无人机、巡飞弹和巡航导弹对美军舰艇发动袭击,使美军头疼不已。一方面,使用高成本的“标准”系列导弹去拦截低成本的无人机或巡飞弹,成本交换比极不对称,即使是财力雄厚的美海军也深感“烧钱”;另一方面,短时间内战斗大量消耗,使防空导弹库存迅速减少,弹仓见底的风险引发了美军对火力不足的担忧。为了防止战舰因弹药耗尽变为“船棍”,美军部署在红海的战舰会定期驶入周边国家进行弹药补给。
为此,美军计划重启冷战时期开发的海上导弹再装填技术,以增强战舰在远洋环境中的持续作战能力。冷战时期,美海军曾通过复杂的机械系统实现部分导弹的海上补给,但随着作战需求的转变,这些技术被逐步废弃。如今,面对新形势下的高强度作战需求,美军对这一技术进行了重新审视与升级。
价值重估
事实上,早在多年前,阿利·伯克级、提康德罗加级,以及更早的斯普鲁恩斯级上的Mk 41 Mod0/Mod1/Mod2就已配备了这种再装填技术。
Mk 41垂发系统的弹药再装填作业通常采用起重机吊运的方式将贮运发射箱从补给舰吊起,通过垂直发射口装入发射单元。这种操作通常在码头进行,装填过程需要平台尽可能保持稳定,以确保贮运发射箱能够顺利装入发射井中。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海上再装填系统的效果并不理想。首先,起重机的长度、高度和起重能力都较为有限,再加上海上装填过程中舰艇往往因晃动难以保持稳定,操作过程既繁琐又存在较大风险,最终导致吊运装填的效率仅为3具/小时,远低于美海军10具/小时的要求。其次,从当时的作战背景来看,美军极少会出现弹药打光的情况,如提康德罗加级前后共有122具垂发单元(2×61),而伯克级是29(前)+61(后),共搭载90具垂发单元,这种载弹量在当时足以满足作战需求,完全没必要在海上冒险进行再装填操作。
因此,美军在后续版本的Mk 41系统中取消了再装填系统,将原本搭载起重机的空间重新分配,增加了3具发射单元,从而提高了舰艇的载弹能力。这一调整使得战舰可额外携带3枚“标准”导弹,或12枚“一坑四弹”的“改进型海麻雀”(ESSM)导弹,显著提升了火力密度,增强了作战能力。
然而时至今日,海上再装填技术的重要性被美军再次提上议程。面对胡塞武装的袭击,美军被迫以高成本导弹应对,弹药补给问题日益紧迫。从长期来看,美国认为在推行“印太战略”的过程中,需应对日益紧张的中美对峙局势,未来双方爆发冲突的可能性正不断上升。中国不仅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体系,还在地理上占据主场优势。一旦美军舰队面对密集的“导弹雨”或无人机“蜂群”袭击,其防空和反导压力势必急剧增加,而高强度作战导致弹药耗尽的情况完全可能发生。
再受重视
针对台海冲突的兵棋推演,则进一步凸显了弹药补给的重要性。在推演中,美国设想通过持续投射精确制导武器来削弱解放军的力量。然而,从地理角度来看,第一岛链内的美军前沿部署面临着显著的风险。一旦美日联手介入台海冲突,这些军事基地将不可必避免地成为解放军首轮打击的目标。如果基地设施遭受严重破坏,美海军的岸基补给效率也将大打折扣。
为了继续维持海上霸权并遏制其他大国的崛起,美海军开始重新审视战舰海上再装填的战略价值。此前,美海军部长卡洛斯·德尔·托罗公开表示,当前正是“彻底改变水面战局”的关键时刻。他宣布,海军将重启战舰海上导弹再装填训练,并强调,通过这一看似简单的举措,美军将有望对水面战局产生颠覆性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美军的海上再装填项目并非简单恢复以往垂发系统配备的小型起重机,而是着眼于提升补给舰与战舰之间的协作效率。战舰在退出战区后,将利用较为平静的海域,通过新研发的设备实现两舰靠帮式补给,这种方案兼具了安全性与灵活性。
曾有观点认为,美军的再装填方案可能是由补给舰直接将贮运发射箱吊运至垂发井中,因为刘易斯·克拉克级的起重机臂力远超战舰垂发系统自带的小型起重机,且运行更为平稳,不仅可以吊运“标准”“海麻雀”等防空导弹,还能完成“战斧”巡航导弹“阿斯洛克”反潜导弹等较重导弹的装填。然而,美军并未采取这种方式。
美海军为此专门研发了“海上可转移装填装置”(TRAM)。具体而言,TRAM由海军水面作战中心波特休尼米分部开发,其基础是前陆军准尉、海军工程师马文·米勒于1996年提出的一项提案,只做了一套样机保存在海军水面战中心怀尼米港分部的“航行补给测试站”。该设计使用可以提升和旋转的铰接式起重机,重点解决的是导弹箱起竖摇晃问题,解决办法是让导弹箱横向挂装在起重机上,通过双圆环固定导弹箱,然后通过起重机在MK41外面的轨道上进行移动对准要装填的舱口,起重机起竖将弹箱抬起并旋转到垂直位置再装填,箱体完全不会摆动。
据悉,TRAM的设计相比之前的小型起重机进行了显著优化。资料显示,TRAM装置主要由电动滑轨、装填吊具和导弹固定桁架三部分组成,其工作原理相对简单但高效:先将导弹固定在桁架上,通过缆绳从补给舰转运到巡洋舰上方,然后通过电动滑轨移动到对应位置,最后利用装填吊具将导弹竖起到合适角度并放入预定的垂直发射单元中。优化后的TRAM装置占用空间更少,吊具和导弹固定的桁架可以即拆即装;据推测,在完成所有导弹装填后,TRAM会被补给舰收回,不会留在战舰上,不会影响舰艇垂直发射系统的运作。
无疑,这一过程的实现,标志着美军舰艇在海上进行导弹再装填成为可能,从而大大延长了舰艇在战场上的持续作战时间。洛斯·德尔·托罗表示,海上再装填能力对于未来的任何冲突都是至关重要的,TRAM系统的出现让军舰不再需要长途跋涉前往军港补充导弹,能够加快远程火力的发射节奏,扩大远程火力单元的数量,从而增强美国海军的相对优势。
有观点认为,TRAM不仅使美国海军舰艇无需长途跋涉到达港口即可增加海上打击能力,而且还提供了一种在危机或冲突中无法进入港口时补充导弹的选择。只需两三艘能够重新武装前沿部署的驱逐舰的补给舰,就能产生与在战区部署多达18艘巡洋舰和驱逐舰相同的效果,因为这样就无需从友军港口来回长途跋涉。从这个角度来看,舰队垂直发射系统在海上重新装填的能力可以为同等战斗人员提供至少110亿至370亿美元的价值,对海军来说是一项高回报的投资。
按计划,美国海军会在两到三年内开始部署TRAM。不过,也有研究指出TRAM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在海况恶劣的情况下进行导弹再装填存在较高的风险,一旦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严重事故。其次,多艘舰艇同时进行此类作业时需要保持一定的航向和舰位,这个过程耗时比较长,增加了被发现和打击的概率。此外,TRAM系统的部署和维护也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这对于美国海军的军费开支和作战体系都将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