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困境中的中美核博弈
一直以来,中国奉行保证报复战略,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政策,核武器在整体军事战略中的作用有限。但这一系列变化,让外界猜测中国的核战略是否改变,中美之间的核竞争态势又会如何发展?
中美核竞争态势变化有复杂的国际背景。中美在多个领域的战略博弈不断加剧,常规军力和核力量的发展相互交织,构成了“安全困境”,通过三种途径影响着互动双方对威胁的认知。
第一种是 “核补偿”,当一个国家常规力量处于劣势时,可能会增加对核武器的依赖,而这又会让对手感到威胁,进而提高核武器在自身战略中的地位。第二种是当对手的常规力量发展到可以削弱一国的核威慑力,使其产生脆弱感,从而促使该国加强核威慑。第三种是一个国家利用常规武器保卫核武库的行为,可能会被对手视为威胁,从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中国战略界对美国核战略和核能力深感担忧。美国2018年出台的《核态势评估报告》中强调有限使用核武器,发展低当量核武器。中国专家认为这是美国为了应对中国常规力量增长,降低了核使用门槛,增加了核冲突风险。同时,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和常规精确打击能力,也让中国担心自身核威慑力被削弱。
比如,美国在东亚部署的萨德系统,其 X 波段雷达可监测中国洲际弹道导弹,威胁中国核力量安全;美国退出《中导条约》后,发展陆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对中国核武库构成严重威胁。
面对这些威胁,中国专家就核战略调整展开了讨论。虽然中国官方声明和出版物显示核战略具有连续性,坚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承诺将核能力保持在国家安全所需最低水平,但也有声音呼吁加强战略威慑体系建设。部分专家认为中国应扩大核武库,提高核威慑力,应对美国的威胁。
同时,对于是否采取“预警即发射”,中国战略界也存在争议。目前,也没有明确迹象表明中国会大规模采取“预警即发射”的措施。另外,关于低当量核武器,中国多数专家持反对态度,认为不应被美国核战略“牵着走”,降低使用核武器的门槛。
在军队现代化方面,中国加快核武库现代化进程,扩大陆基洲际弹道导弹部队,发展新型导弹提高突防能力,还建设早期预警和导弹防御系统。例如,中国持续淘汰老旧的洲际弹道导弹系统,替换为更先进的固体燃料公路机动系统,如 DF - 31AG,并且考虑为DF - 41进行多种方式的部署。中国还建造多个发射井,增强核反击能力和生存能力。
同时,中国重视发展常规军力来确保核报复能力,研发反卫星武器、电子战装备、常规巡航导弹等,通过打击美国导弹防御系统相关部件,保障自身核威慑力。但这些能力的发展,可能被美国视为具有进攻性,反而加剧双方安全困境。
在国际形势层面,地区冲突、全球经济形势等因素都会对中美核竞争产生影响。如果地区冲突增多,双方可能会更加依赖核力量来维护自身安全利益,导致核竞争加剧。全球经济形势出现重大变化,也可能影响两国在核力量发展上的资源投入。技术进步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新兴技术与核力量的融合,可能带来全新的战略平衡变化。例如,人工智能可用于提升核导弹的精确制导能力,量子通信则能增强核指挥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从军事联盟体系角度来看,亚太地区一些国家可能会因中美核竞争的态势重新评估自身安全战略。部分国家可能会在美国的影响下,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合作,增加地区军事紧张局势;而另一些国家则可能寻求更加中立的立场,避免卷入核竞争的漩涡。联盟体系的调整,也会使地区安全格局和核博弈态势更加复杂。
中美之间的核竞争,本质上是安全困境的体现。双方相互猜忌,使得军备竞赛风险增加。对美国而言,与中国进行核军备控制谈判困难重重。中国担心美国导弹防御和精确打击能力,加上双方武器库规模不对称,导致中国难以接受仅针对核能力的军备控制措施;而将常规能力纳入谈判,又会让谈判变得更加复杂。
中美核竞争存在诸多潜在风险,误判和冲突升级的风险尤为值得关注。由于双方军事行动相互猜忌,一旦发生意外事件,如军事演习中的误击、情报误判等,都可能引发紧张局势迅速升级,甚至导致核冲突。美国在核政策上的松动,可能会让其他国家认为拥有核武器是保障自身安全的有效途径,从而刺激部分国家寻求核武器,破坏地区和全球的核不扩散体系。
未来,中美核竞争的走向将取决于两国的政策调整、行动选择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川普2.0时代伊始,中美两国的谨慎互动,或许就是在竞争中实现和平共处和稳定发展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