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田忌赛马:看无人平台与非对称作战
非对称作战是现代军事战略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其核心在于避实击虚,即避开敌方的强点,集中力量打击敌人的弱点,以类似“田忌赛马”的方式,迫使敌人无法按照预定的作战计划进行交战,从而在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取得胜利。
以弱胜强的非对称作战
美军在1991年的《美国武装部队的联合作战》中首次提出非对称作战的概念,最初指的是使用不同类型部队的战斗行动。到了1999年,随着信息化战争的发展,非对称作战开始强调如何应对技术上的不对称挑战。进入21世纪,非对称作战理论进一步发展,强调在信息化条件下,通过灵活运用各种战术和技术手段来取得战场上的即时优势。
在现代战争中,特别是面对技术先进或数量庞大的对手时,非对称战术可以帮助较弱一方有效地抵抗并可能战胜强敌。同时这种战术不仅被力量相对薄弱的一方采用,也能够被拥有技术或数量优势的一方所运用,以减少自身损失并最大化作战效能。
而近年来无人平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非对称作战提供了新的有力手段。
以无人机为例,无人机是一种通过无线设备遥控或自身携带电脑程序控制的无人驾驶飞行器。在20世纪初,无人机主要在飞行打靶训练中作为靶机使用。海湾战争之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各国逐渐认识到无人机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纷纷加大对无人机的科研力度。这么多年过去,新型材料、先进芯片、自动驾驶仪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加持使无人机摆脱了单纯作为靶机的命运,可以独立执行各种战斗任务。
首先,无人机系统可以实施情报监视侦察任务。通过平台携带的传感器,无人机可以进行信号情报、视频及其他信息的搜集作业,提升了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对作战行动进行信息保障。其次,无人机可以作为诱饵,模拟己方装备电磁辐射特征,故意让敌方雷达锁定目标,引诱敌方采取应对措施从而暴露目标位置、电子参数和装备类型等信息;或者携带电子战设备对敌方移动通信网进行侦察定位和干扰,以配合和掩护己方作战行动。同时,无人机可以承担空袭打击任务,携带各种制导或非制导弹药对目标实施空袭。
另外,近年来有人机与无人机协同作战正在兴起。在具体作战想定中,可以将有人机作为指挥机,无人机作为侦察/攻击机,通过数据传输和通信进行密切协同,利用隐身性较好的无人机深入敌防区完成对目标的探测、识别和评估,再将收集到的信息和评估结果回传位于较远位置的有人机,由有人机完成信息整合,作出战术决策,并通过自身或引导无人机发射武器。在一些高强度的对抗中,有人/无人机可以相互掩护,在必要时无人机可以通过主动暴露自己来充当有人机的替身,而有人机也能利用自身的载弹量和射程优势来为无人机提前清除威胁。
鉴于无人平台的“八面玲珑”以及零伤亡、相对成本低的特点,各界已经看出了其在非对称作战中的巨大潜力,而这一点在此次的俄乌中被充分的证实了。
穿梭于战场上空的“毒蜂”
众所周知,在俄乌冲突中无人机可谓出尽了风头,双方都频繁使用无人机参战并取得了很多战绩。如乌克兰方面在初期用“旗手-2”无人机用摧毁了大量俄军重要装备,而俄罗斯在出动自研无人机之余,还从伊朗等国引进了大量无人机,如有名的“飞天小摩托”——“沙赫德-136”无人机。不过,由于以上类型的无人机普遍飞行速度较慢,而且目标过于明显,容易被对方发现和拦截,这也导致了一些型号的无人机在开战一段时间后就难以为继了(如“旗手-2”),随着而来的就是穿越机大行其道,这也让全球都看到了以无人机进行非对称作战的效果。
穿越机又称无人竞速机,是一种高速度、高机动性、具有“第一人称视角”功能的无人机。穿越机的结构相对简单,通常由玩家自己采购配件组装,主要由电机、电调、分电板、飞控、接收机、摄像头、图传、遥控器组成,机体小,一般以5寸(指螺旋桨的尺寸)为主,机臂细,层板少,电机转速高。
相比于其他无人机,穿越机最大的特色就全凭操作员通过特制VR眼镜从“第一人称视角”观看飞机实时飞行画面来操控飞行,飞手和观众可以实时“坐在机舱内”体验飞行过程。同时穿越机的飞行速度更快,可以轻易达到200公里以上,因此又被称为“空中F1”。不过,由于穿越机一般缺乏完整的飞行控制系统与 GPS 定位系统,而且飞行速度过快,所以一旦发生操作不当或机器故障等问题,就会随时发生事故,此对飞手的控制反应与操控技巧的要求也就更高。
本来穿越机多用于民间的无人机竞速项目或航拍,但是在冲突中双方发现这类无人机更适合战争。相比其他无人机,穿越机不但速度快,同时飞行高度很低,能够从狭小空间里高速穿行;另外穿越机空中动作灵活,还能在空中做出翻滚等复杂的机动动作以躲避对手的拦截,这意味着对手发现和防备穿越机的难度大为提升。更为关键的是,穿越机性价比高,单价仅有数百美元,即便在飞行途中遭到拦截或最后错过了目标,损失也非常的小,可一旦成功则收益丰厚。
资料显示,双方为穿越机配备了多种战斗部,最常见的做法是直接将RPG火箭筒的战斗部绑在穿越机下方,从而将其作为廉价的自杀式无人机/巡飞弹使用。据称,凭借“第一人称视角”带来的精准操控性能和高速到达的能力,它可以相当有效地打击敌方目标,例如攻击对手的装甲车辆、坦克的薄弱处,或者凭借灵活的身手钻入对手的工事内部引爆。目前冲突双方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穿越机,导致此类装备供不应求。2024年6月3日,英国国防部发布消息称,其与拉脱维亚共同发起领导的国际联盟已经启动了行业竞标,多国为乌克兰提供更多穿越机的工作已正式开始。该竞标活动由英国牵头,将向中标者提供资金,目标是在今年年底前向乌克兰供应100多万架穿越机。相信未来穿越机的身影将更加频繁的出现在俄乌冲突的战场上。
无人技术助力“以小换大”
同时,俄乌冲突的海上战场更是成为了无人平台进行非对称作战的舞台。虽然乌克兰的海军主力在冲突早期就损失殆尽,却成功利用多型自杀无人艇给俄罗斯造成了不小的损失,真正做到了以弱斗强,让所有人都为之侧目。
自杀式小艇并不是新生事务,在太平洋战争的最后一年,日军败相毕露,在对美作战时处处皆居下风,为了扭转战争颓势,日本就研制了“震洋”自杀攻击艇,由艇员驾驶瞄准敌舰冲撞并引爆艇上炸药,试图以一人换一舰。到了现代,小艇袭击大舰依然时有发生。如2000年10月上旬,美军伯克级驱逐舰“科尔”号于也门亚丁港锚泊加油时,遭到“基地”组织双座橡皮快艇携炸药冲撞舰肿,猛烈的爆炸将军舰炸开一个20~40英尺的大洞,造成舰身损毁及17员官兵阵亡。
后随着无人技术的普及,自杀式小艇也得到了升级,并在此次冲突中被乌克兰充分发挥,取得了很多的战果。在2023年8月24日,泽连斯基向军事单位和战斗旗帜颁发了勋章和荣誉称号,在这份名单中提到的军事单位中,就特别提到了乌克兰武装部队海军第385独立特种用途无人水面舰艇旅。
乌克兰海军第385独立旅使用多款自杀式无人艇作战,其中MaguraV5自杀式无人艇较为知名。MaguraV5由乌克兰国有企业SpetsTechnoExport设计,长5.5米,宽1.5米,高出水线0.5米,重1000千克,巡航速度为22节,最高时速为42节,航程为450海里(833公里),有效载荷为320千克,能够携带各种载荷,包括监视设备、救援工具或武器、战斗部,可选用带中继器的网状无线电或卫星通信,确保与指挥中心的可靠和连续通信。MaguraV5能够进行自杀式作战,以及监视和侦察、海上巡逻、搜救等,已被用于多次袭击。据悉,这款无人艇曾在2023年8月4日袭击了位于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的俄罗斯黑海舰队新罗西斯克基地港口外的奥列涅戈尔斯基•戈尔尼亚克号登陆舰,并将其击伤进水倾斜,只能够靠拖船拖回港口,在同月24日夜还击中俄罗斯商业油轮SIG号,无人伤亡但油轮机舱大量进水无法航行。而在2024年2月14日和3月5日,乌克兰方面使用该型无人艇在克里米亚南部附近的黑海海域以及塞瓦斯波尔军港内分别击沉了俄军“凯撒·库尼科夫”号登陆舰和“谢尔盖·科托夫”巡逻舰。
同时,“海宝贝”自杀式无人艇也是乌军的趁手武器之一。据乌克兰安全局透露的,该无人艇可以配备860千克的弹头,比其他型号大得多,采用低能见度的灰色涂装,配有光电转塔和凝视光学传感器、超视距通信套件,允许远程控制,该型艇于2023年7月17日严重损坏了刻赤大桥。
无疑,乌克兰在黑海利用小小的无人艇将具备绝对吨位优势的俄罗斯海军打的屡使颜面,让小艇换大舰的非对称海上作战成为切实可行之路,这对于未来海战模式以海军的发展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当然,有矛必有盾,如何反制敌方通过无人平台发起的非对称作战也已经成为了各国军队研究的重点。有分析认为,面对无人系统的特点,可以通过“非对称”来对抗“非对称”。如在俄罗斯在冲突中就多次用远程精确弹药打击乌克兰无人机/无人艇的生产车间、储存仓库,使此类装备“难产”,或者还没有发挥作用就被大量的摧毁。而面对如“蜂群”般来袭的无人机,防御方可以使用大功率地面站及雷达对目标无人机通信信号进行分析定位,并采取分频段、分时段的方式进行电子干扰,阻断无人机地面站与无人机之间联系,使其变成无头苍蝇;或者采用高功率微波武器直接照射无人机,烧毁其内部电子元件,以光速大范围成片的扫落无人机,而且成本还很低。另外还可以根据敌无人机来袭方向和信号强弱,用已方无人机实施有重点的侦察,快速确定敌无人机地面站的位置并进行打击,以消灭敌无人机地面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