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的“东西方基因”
俄国的前身叫莫斯科大公国,原本是隶属于金帐汗国的一个附庸国。
金帐汗国由蒙古人创建,开国可汗为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1259年横跨亚欧大陆的蒙古帝国分裂,金帐汗国成为蒙古四大汗国之一。
在金帐汗国境内,有蒙古人、突厥人、罗斯人和保加尔人,他们互相通婚,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融合——很多人讲俄罗斯人有一部分蒙古血统,正是源于这段历史。
阿尔贝二世(摩纳哥亲王),绍伊古和普京一起钓鱼。俄联邦安全会议秘书、前国防部长绍伊古的父亲为蒙古族人(图瓦人),母亲则是乌克兰人。
金帐汗国存在了两百多年,到十五世纪末,各地逐渐陷入群龙无首的混乱场面。
1480年,位于西部的附属国莫斯科大公国停止向金帐汗国纳贡并宣布独立——历史学界通常将这一年视为俄国建国之年。
莫斯科大公国独立后,不停地从虚弱的金帐汗国手中夺取领土,并以继承者身份自居。
从这个意义上讲,俄国一开始就具有横跨亚欧大陆的“草原属性”,跟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是有些许历史渊源的。
同一时期,策划莫斯科大公国独立的伊凡三世(1462-1505年在位)迎娶了拜占庭帝国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娅公主,吸引了大量原东正教人士前往(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1453年陷落)。
考虑到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的名号远比金帐汗国响亮,于是刚刚独立的莫斯科大公国又宣称自己为东罗马帝国的继承者,自诩“第三罗马”。
实际上,俄罗斯帝国国徽中的双头鹰,便是来自拜占庭帝国。
因为这段历史,使得俄国同时具有了向东(内陆)、向西(海洋)扩张的基因,既惦记着金帐汗国的地盘,也想恢复东罗马帝国的荣耀。
从1480年到1917年的400多年里,历代沙俄统治者建立起一种“地域性蚕食体制”,连续不断对亚欧大陆上的20多个国家发动36次扩张战争,到十月革命前夕,已成为横跨亚欧大陆、面积达1800多万平方公里的军事封建世界第一帝国。
有学者称,“一部俄国史,就是一部不断向外殖民、进行领土扩张的历史。”
15世纪的莫斯科大公国领土范围,1547年正式改名沙皇俄国。
接下来把重点聚焦到俄国的地缘政治战略上。
概括来说,沙俄时代定下了由陆地大国到海洋大国的“西进、南下、东扩”战略,首先尽可能多地占据亚欧大陆地盘,然后再同海洋霸权一决高下。
西进方向,俄国将波罗的海沿岸的瑞典、立陶宛等作为扩张目标,同时向东欧平原的波兰进军。
南下方向,沙俄同奥斯曼帝国开战,夺取黑海北岸地区;占领高加索一带的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三国,一度打到伊朗;完全占领中亚,但止步阿富汗,始终未能实现进入印度洋的梦想(南亚为英国殖民地)。
东扩方向,在逐步占领西伯利亚地区之后,沙俄趁晚清国力虚弱之际侵略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包括蒙古),力量直抵西北太平洋沿岸。
值得一提的是,沙俄帝国诸多没有实现的愿望,在苏联时期均变成现实。
至二战结束时,苏联自身国土面积高达2240万平方公里,控制的势力范围向西到达东德、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和匈牙利一线,相较于沙俄时期推进了800至1000公里,距大西洋沿岸仅一步之遥。
西欧有着巨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影响力,一旦让苏联占领整个西欧、把美国力量完全排除在外,无异于实现了当初希特勒的“宏愿”,将让莫斯科拥有匹敌甚至压制美国的地缘政治力量(《中国的上签》)。
正因如此,美国才不惜以身家性命为赌注,也要力保西欧安全。
苏联红军解放奥地利首都维也纳。1945年秋,苏联允许其他三个同盟国军队进入维也纳,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共同占领该城,直至1955年5月15日奥地利国家条约签署,盟军撤出,奥地利才完全独立。
南下方向,二战结束时苏联一度占领了伊朗北部地区,连首都德黑兰都在苏军控制之下,不过考虑到国际舆论压力,斯大林思索再三决定还伊朗“自由身”。
冷战中期,苏联与印度结成同盟,并于1979年占领阿富汗,摆出一副夹击巴基斯坦、饮马印度洋的架势,但最终也没有成功。
东扩方向,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占领了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即北方四岛)。
在中苏同盟的巅峰期,苏联影响力扩展到了亚欧大陆九成以上地区,兵锋一度威逼东北亚和东南亚。
八十年代,越南金兰湾曾是苏联最大海外军事基地,太平洋舰队旗舰“明斯克号”航空母舰即驻扎于此。金兰湾基地部署有大批图-95、图-16战略及战术轰炸机,在“第一岛链”周边实行常态化巡航,时称“东京急行”。
曲终人散皆是梦,繁华落尽一场空。
随着在美苏争霸中以失败落幕,1991年12月8日,《明斯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指出: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实体将停止存在。
之后俄罗斯联邦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确立了苏联继承者的角色——在众多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中,只有中俄建交以1949年起计算。
新成立的俄罗斯虽然看起来仍保留有170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领土,但事实上元气大伤。
人口方面,俄罗斯仅有苏联一半多一点;领土方面,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三国等“精华地盘”损失殆尽。
失去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后,俄国波罗的海沿岸的港口只剩下圣彼得堡,而且处于北约国家南北封锁之中。
失去对东欧国家的掌控后,俄国在欧洲方向后退了整整1000公里,战略纵深大减,以至于今天乌克兰无人机可以轻易飞到莫斯科上空。
失去乌克兰和高加索三国后,俄国在黑海、里海方向的影响力迅速衰退,面临伊斯兰势力的步步紧逼。
至于说失去中亚五国,则让俄罗斯的东南边界向北后退约1600公里,与主要盟友印度彻底失去地缘联系。
前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著名战略大师布热津斯基曾点评道:(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这个超级大国,只不过是第三世界里一个地区性大国而已。
1989年的苏联行政区划。
1989年苏联人口分布图,主要集中在东欧地区。
鉴于九十年代迅速恶化的地缘环境,俄罗斯最初希望向西方一边倒,提出所谓的“大西洋主义”战略,发现行不通之后,在叶利钦执政末期推出了欧亚兼顾的讲法。
新千年普京上台以来,俄罗斯战略界在兼顾欧亚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西缓、南控、东联”的总体战略构想。
西方即谋求与美国和欧盟建立“新型战略关系”,外交上支持美国反恐战争,经济上强调与欧洲合作共赢,安全层面谋取与北约合作。
南控即试图掌控与中亚、高加索地区独联体国家间的“特殊关系”,继续在境外保留军事基地,防止中美等大国向前苏联地区渗透。
东联既促进中俄关系稳定发展,同时改善同日本、韩国的关系,积极参与解决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
不得不说,“西缓、南控、东联”的整体思路在2014年之前起到了非常好的战略效果,直到克里米亚事件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