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风险化”与中国社会的过剩经济
“去风险化”与中国社会的过剩经济
多伦多 李郡
近年来,中国经济面临多重挑战:房地产泡沫破裂、股债市震荡、地方财政吃紧,以及外部的中美贸易战、俄乌战争和全球“去风险化”趋势。尤其是“去风险化”——实质是“去中国化”——正在深刻改变中国经济结构,导致全社会出现系统性的“全面过剩”。
一、产能过剩:从出口到基础工业的连锁反应
随着海外订单锐减、外资企业外迁,大量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小企业陷入停产甚至倒闭。这种停摆进一步传导到基础工业:钢铁、能源、建材、汽车、化工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企业纷纷减产或亏损。与此同时,全球市场并未萎缩,而是转向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地的制造业,形成“去中国化”的供应链重构。
二、劳动力过剩:人口危机与就业困境叠加
尽管中国正步入老龄化、少子化,但实际却出现劳动力“结构性过剩”:产业链外迁造成就业岗位流失,数以千万计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形成“毕业即失业”的困境。年轻人买不起房、不愿结婚、不愿生育,形成“躺平”潮流。人口出生数已降至每年800万左右,远低于人口替代水平,社会和经济活力明显下滑。
三、教育医疗资源过剩:人口减少带来结构性闲置
出生人口锐减导致大量妇幼医院、幼儿园、小学、中学陆续关闭或闲置。过去为应对人口红利而大规模建设的教育与医疗设施,开始面临“无用武之地”。民族复兴的前提是人口数量与质量的双提升,而当前形势则令人担忧。
四、房地产过剩:从热点城市开始的结构性下滑
中国房地产长期处于过热状态,过去靠外资、制造业和人口红利支撑房价上涨。但中美脱钩和“去风险化”加速了外资撤离,珠三角、长三角等核心城市失业率上升,高收入群体减少,住房需求下降。深圳、广州、上海等一线城市开始出现“卖不动”的现象,甚至引发房企债务违约、金融风险连锁爆发。
五、经济外交:中美关系影响经济基本面
文章指出,中国经济高度依赖全球市场与技术,尤其与美国经济关系密切。脱钩导致产业链断裂,内循环难以消化巨量产能。曾因澳洲政客言论而制裁其煤炭出口,结果却导致国内电力短缺、大规模企业停工,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国际信誉。国际贸易是建立在长期信任之上的链条,制裁行为会让全球投资者将中国视为“风险国家”,进一步加剧“去风险化”。
六、内外因素交织下的出路建议
作者认为,“去风险化”的根源并非在国内经济结构本身,而在中国与外部世界,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的关系恶化。要想解决产能、人口和资源的全面过剩,必须首先修复国际形象,恢复外部信任,重回全球供应链核心地位。
结语
“去风险化”不仅是外部对中国的反应,更是中国对外部的一种回应方式。解决当前社会经济“全面过剩”的关键,在于回归务实外交,恢复商业信誉,稳住对外开放格局。否则,无论是人口、教育、劳动力还是房地产,都将长期陷于结构性闲置与失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