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统制台丸五十年的皇民化运动,说日语,起日本名,信日本神。
http://zh.wikipedia.org/zh-cn/%E7%9A%87%E6%B0%91%E5%8C%96%E9%81%8B%E5%8B%95
皇民化运动,即日本化运动,指自甲午战争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对本国少数民族以及殖民地族群施行的一系列同化政策,主要影响地包括朝鲜、琉球、台湾与满洲等地。发起人主要有日军军部、右翼内阁大臣等。
目录[隐藏] |
[编辑] 背景
日本在大东亚战争爆发后,调整对台政策,并且在台湾推行了一系列殖民和强制同化的政策,皇民化运动便是这种环境下的产物。日本在台湾的皇民化运动开始于1936年9月,新任总督小林跻造(こばやし せいぞう)上任后,发表统治台湾三原则:“皇民化、工业化、南进基地化”;到1941年4月9日,日本殖民当局成立皇民奉公会,皇民化运动转入第二阶段,即皇民奉公运动。而朝鲜也在不久后开始推动创氏改名与要求市民朗读皇国臣民之誓词的运动。
[编辑] 措施
- 推行日本语言的政策,限制对原本语言的使用,推动所谓“国语家庭”(國語の家)。
- 更改姓氏运动:要求改用日本姓氏,比如李登辉改名为“岩里政男”。
- 要求一般人民对日之丸(日の丸)国旗的敬爱,并要求齐唱君之代(君が代)国歌。
- 建立神道教的象征物神社。
- 基于教育敕语的国家教育。
[编辑] 历史
[编辑] 琉球
琉球遭受萨摩藩的入侵,并长时期受到干预,变相成为萨摩藩附属地。经二次琉球处分,日本废除琉球藩,改为冲绳县,令琉球最终灭国。
[编辑] 台湾


1895年清日甲午战争爆发,满清当局依据与日本当局签订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及其他附属岛屿予日本。在日本接收过程中,遭到台湾当地民众的强烈抗拒。包括地主武装、佃农武装及原住民武装纷纷发起暴动,要求日本当局放弃占领台湾。如台湾官绅丘逢甲等人抵抗日本,成立台湾民主国,推举末代台湾巡抚唐景嵩为总统,到后来在日本殖民者的围剿下,丘、唐等人不得不放弃原先想法,迁回中国大陆。
此后,日本殖民当局意识到了统治危机,将台湾岛上的住民依据族群关系大致分为三级:在台日本人、台湾汉人及蕃民,等级及享受的权利依次降低和减少。
自1936年日本确定南进政策开始,一直到二次大战结束的1945年为止,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迈向了另一个阶段。[1]该时期因战争的需要,日本内地经济泥足深陷,全国逐渐进入所谓战时体制,继而孤注一掷,发动大东亚战争,国力消耗甚巨,人力物力罗掘俱穷,需要台湾的协助。然而要台湾人“真诚”、“同心协力”,实非台人完全“日本人”化不可。因此,除了取消原来允许的社会运动外,乃由同化政策更进一步,积极从精神上企图消灭台人的民族意识,生活上脱离汉民族或南岛民族样式与色彩,全力进行所谓皇民化运动,大倡台人全面日本化,并全面动员台人参加其战时工作,一直持续到1945年二战结束、台湾的主权转交予中华民国为止。本时期可以称为“皇民化时期”,是“内地化”的极端形式。
皇民化运动系分成二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1936年底到1940年的“国民精神总动员”,重点在于“确立对时局的认识,强化国民意识”。通过各种思想宣传与精神动员,致力于消弥台湾人的祖国观念,灌输大日本臣民思想。第二阶段是1941年到1945年的“皇民奉公运动时期”,主旨在彻底落实日本皇民思想,强调挺身实践,驱使台湾人为日本帝国尽忠。日本人为强化组织功能,成立各种奉公会团体,台湾人民被迫参加,将运动推向社会的最基层。[2]
台湾总督府为推动皇民化运动,开始强烈要求台湾人说国语(日语)、穿和服、住日式房子、放弃台湾民间信仰和祖先牌位、改信日本神道教并参拜神社、同时也要每日向日本天皇的居所膜拜。此外,殖民政府也在1940年公布更改姓名办法,推动废汉姓改日本姓名的运动。“国语家庭”享受特惠,公家机关得以优先任用、食物配给较多,连子女在升学竞争上也占优势。日本人的配给量比台湾人多,而改成日本姓氏的台湾人,也比一般台湾人得到更多的配给。
最后,由于战争规模不断扩大,所需兵员越来越多,日本当局也在1942年开始在台湾实施陆军特别志愿兵制度、1943年实施海军特别志愿兵制度、并于1945年全面实施征兵制。上战场替军队劳动的人,他的家宅可贴上‘荣誉之家’字样。荣誉之家的子弟,升学也会受到特别眷顾。[3]
[编辑] 影响
[编辑] 琉球
亡国后的琉球人被迫改名易姓,原本皇族或贵族通用汉名(唐名)与日本姓名(和名),皇民化后废汉名只留日本姓名。日本对琉球文化的摧残更加严重,琉服被和服取代,琉球语也限制使用,现只有少数人通晓。目前有一定数量的琉球人要求复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