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期的上海商品供应
日用品的品类纷繁,不胜枚举,就能够想到的言之,洗衣肥皂,是每人每月半块,洗衣粉好像是每户两袋;香皂凭证每户每月两块。另外,草纸,卫生纸、牙膏也是凭证限量供应。
沪产自行车的顶峰是永久13型,这是文革前就有的产品,用锰钢制造的车架(据说因此曾受到周总理严厉批评),车身轻而结实,踏起来明显的感到轻快不费劲。后来的凤凰14型、18型;永久17型,都是13型的滥觞,售价均在170ˉ180元左右。
其它还有普通“蝴蝶头”26寸男女跑车;双管加固“支农型”28寸重型自行车等,都在150ˉ160元左右。看似价格差别不大,但因为凭票,搞到票子就不容易,可不由你选择。
于是人们“自行组装”。一般都是到虹口四川北路口市场淘零部件,逐步收集。那里永远热闹非凡,许多人互通有无,交换部件。零件齐备,组装成功,需要携带主要部件的发票去“上牌”,然后才能上路。组装车比整车大概便宜20ˉ30元,但关键是不要“票”。也有组装好马上加价就地出售,或者卖到农村,然后再组装,甚至事先接受农村或者外地的“定单”而组装的。
缝纫机大约和自行车同价,每台约150元,凭票。
国产手表的价格,大概从80元到120元,按钻数(17钻;21钻)、半钢全钢、防水防震等不同功能配置不同。进口手表售价最低者为英纳格,165元左右。其它如梅花、奥米加等,再加上日历、“双历”等等,就是300元以上了。进口手表是部队官兵、野外工作者、海员等收入较高而平日消费不多者的爱宠。除了可以“摆阔”,还认为有“保值”功能。
国产照相机以120双镜头盒式的为主流,代表产品是上海牌120A/B/C,售价120ˉ180元。其中120C可以方便地作12张/ 16张 的转换,反而售价较低。都凭票。
收音机。当时,便携式半导体收音机早已经进入寻常人家。然而,作为家庭摆设和使用,还是以台式机为主。海燕牌全晶体管台式收音机是文革末年才出来的,当时一般还是以电子管的为主。售价从90多元(体积比较小的一种)到130多元。有红灯(上无二厂);春雷(上无三厂)等品牌,但总的说来,品类不多。
文革前夕,上海广播器材厂、南京无线电厂的电声产品,已经比较接近国际水平(当时荷兰菲利普是老大)。说来话长,这里仅举其中一例:上海广播器材厂的上海牌133四喇吧收音机,造型紧跟国际潮流,相当美观。
有三排分立的琴键功能按钮和两组隐藏式高低音音调控制拨动旋纽;有双电眼,有内藏磁性天线旋转调节旋纽,调谐指示的玻璃板宽阔大方,除了多波段接收外,还有独立的长波和超短波调谐接收,音色也美焕美伦,整机高贵雅致,蔚为大观。
然而可惜的是,这部机器还没有来得及真正走向市场,就迎来了文革。而到了文革,如此“资产阶级”“修正主义”的东东还怎么敢生产?于是低调地另外出了一种普通型的上海牌144型,其特点是面板上有三个琴键按钮,分别调控高、中、低音,售价145元。
文革期间,上海中国唱片厂的206电唱机几乎一统天下。它质量稳定,造型简朴甚至可以说不美观,售价60元。全国各地的广播站都可以申请购买一台,逛街购物,永远是上海生活的一个主题。当时上海有十大百货商店,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南京路上的“一百”和“十百”(原“永安公司”,现“华联商厦”)。此外,南京路上还有许多专门商店,如:第一食品商店;时装商店;老介福布店;恒源祥毛线商店;华侨商店;第一医药商店;蓝棠皮鞋店(南京西路);音乐书店(西藏路)。。。淮海路上有:妇女用品商店;“二百”;第二食品商店;南北土特产商店……;只怕你没有钱,没有票证。
每家“旧货商店”都挂有大量的旧衣裳。现在似乎很难想象,怎么敢买来穿?可是,当时却是购销两旺的。不少人会把稍许穿过的衣服卖掉,另买新的,“翻行头”。买入的人呢,也知道这情况,买来可以省钱省布票。
华侨商店在医药公司(新永安大搂)底层,凭“侨汇卡”才能进入。里面供应的许多紧俏商品,凭“侨汇票”购买。这些商品的售价,比市场的便宜。比如半钢上海牌手表,外面卖80元的,这里是60元。因此,“侨汇票”本身就有一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