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特朗普版的文化大革命
Feb 19, 2025 Orville Schell发自纽约——
在最近举行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当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副手J·D·万斯就欧洲“来自内部的威胁”发表讲话时,在场的听众们都难以理解美国这种混杂式的外交政策新做法。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则在特朗普重返白宫以来保持着相对沉默——但这并不意味着此事给他带来的困扰有所减少。去年10月特朗普在回答“如果习近平封锁台湾会怎么做”问题时的无耻回应——“习近平知道我他妈的是个疯子!”——也无法让他感到安心。
参议院多数党党鞭约翰·巴拉索(John Barrasso)的说法则更文雅:“特朗普总统显然是为了成为一个颠覆者而竞选的,他也将继续这样做。”这话没说错:在第二次执政的头十天里特朗普就签署了50多项行政命令;向所有联邦工作人员提出买断离职方案;试图冻结国会已经拨付的资金;威胁要对许多国家征收关税;并以其他无数侮辱性命令来激怒盟友。
但特朗普在政治闪电战方面有一个前辈:毛泽东。虽然发动了中国暴力式文化大革命的毛泽东与特朗普在所处地理位置、意识形态或发型上几乎毫无共同之处,但他们都可以被称为颠覆者。
毛泽东对混乱的嗜好深深植根于他与其父之间的糟糕关系,他向作家埃德加·斯诺描述说父亲“是一个严格的监工”且“性情暴躁”,经常打得儿子离家出走。但毛泽东从这场“战争”中学会了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我从这件事认识到,我如果公开反抗,保卫自己的权利,我父亲就软了下来;可是如果我仍温顺驯服,他反而打骂我更厉害”。
这段影响重大的童年成长经历塑造了毛泽东的人格,并使他走上了反对派政治的道路并从而催生了席卷中国数十年的混乱和无序。正如美国学者和外交官理查德·所罗门(Richard Solomon)在文革时期写道的那样:“因此,一个特殊个体打破个人从属关系束缚的努力在一个国家克服政治从属关系的斗争中寻找到了更大的意义。”在此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也有一个暴虐的父亲,此人反复告诉儿子们只有先成为“杀手”才能成功晋身“国王”。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非常崇拜中国古典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他对这个具有反叛精神和神奇天赋、口中常念叨要“大闹天宫”的猴王是如此着迷,以至于在一首词的结尾写道:“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毛泽东在1920年代发动的反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农民起义只是他所谓“不断革命”的开端,在他于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又发生了许多破坏性的政治运动和权力斗争。1957年的反右运动迫害了数十万知识分子;1958-1962年的农业集体化“大跃进”导致3000多万人死于饥饿和相关疾病。
但他发动的最重大政治动荡是1966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场革命针对的是他眼中其他领导人对其专断行径的官僚抵制行为。他写下了第一张“大字报”,号召中国青年起来“炮打”这个正是由他一手创建的“司令部”。在随后的暴力和混乱中,许多领导人,如国家主席刘少奇和中共总书记邓小平,都遭到了清洗,而包括习近平父亲习仲勋副总理在内的其他人则遭遇了无休止的“批斗”,被送去“五七干校”进行“思想改造”,被投入监狱,甚至被杀害。
毛泽东确信他对特朗普支持者所称的“深层国家”(deep state)的讨伐是正义的,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专栏文章,告知人们“大风大浪也不可怕。人类社会就是从大风大浪中发展起来的。”
毛泽东对抵抗之力的始终坚信使他赞美冲突。他对此的说法是“不破不立”。当时另一个经常鼓吹的口号是:“天下大乱形势大好!”。这种颠覆或“打翻”中国阶级架构的冲动被证明具有巨大破坏性。但毛泽东却将由此产生的暴力和动乱视为“搞革命”和建设“新中国”的基本要素。
特朗普政府同样渴望破坏和混乱。Palantir公司首席执行官亚历克斯·卡普(Alex Karp)最近将新总统对美国政府的全面改革形容为一场“有些人会被砍头”的“革命”。而担任刽子手的似乎就是世界首富埃隆·马斯克(Elon Musk)。
尽管有明显的不同,但马斯克还是让人想起了被毛泽东亲自委派领导清华大学红卫兵运动的蒯大富。他不仅给自己的学校带来了混乱,还带领5000名红卫兵高呼反对刘邓的口号进入天安门广场,然后试图围攻附近的中南海领导住所——正如2021年特朗普自己的“红卫兵”在美国国会大厦所做的那样。
鉴于习近平成长在毛泽东文化大革命期间且在青年时期也被下放到农村“吃苦”了七年,他无疑大概直到该如何应对这种混乱局面。不过习近平可能很难完全理解美国这个许多中国人一直仰慕的国家——人们甚至用过“美国的月亮比中国的月亮圆”这样的说法——为何如今也产生了发动自身自上而下动荡的始作俑者。
特朗普可能缺乏毛泽东作为作家和理论家的技巧,但他却拥有同样的动物本能,也就是迷惑对手并通过难以预测以至于疯狂的方式来维护自身权威。对美国正在发生的这场大灾难表示欢迎的毛泽东一定会在马列主义的天堂里微笑着向下眺望,因为东风可能终于战胜了西风——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
转载自“项目辛迪加”www.project-syndicat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