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印第安人诅咒的美国总统们(129)

作者:伏牛
发表时间:
+-

1957经济危机

战争结束之后杜鲁门政府延续了新政时期的福利,税收及其它反危机措施,致使整个50年代消费持续增长。战争胜利带来的信心和金融科技的更新,让信贷消费出现了井喷式增长,到50年代中期,分期付款的债务已达270亿美元,为20年代的10倍。这种增长对经济产生了很大的拉动作用,但同时也埋下了危险。

整个50年代世界发达资本主义都处在战后复苏的高速发展阶段,但各方的收益却并不平衡,日本和西德工资低,货币定值低,其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贸易顺差不断增长。而英国和美国则相对衰落,经济增长率只有德、日的一半左右。英国存在经常性的贸易逆差,英镑危机频繁;美国的贸易顺差也不断缩小,加上美国资本输出和海外军事开支增加,至1958年时第一次出现33.5亿美元的国际收支逆差。加上美国长期的美元输出,导致了国内美元短缺。而艾森豪威尔政府又坚持货币紧缩政策,于是在1959年到1960年间产生了罕见的高利贷,更进一步挤压了中小企业的投资能力。到1960年国际收支赤字达到37亿美元,国外美元第一次超过美国黄金储备,爆发了战后第一次美元危机。

危机以前,各发达国家都出现投资高涨,其中以日、德为最。但是,由于美国的工资和汇率较高,国际竞争力相对下降, 1957年3月起至1958年4月,美国经济落入危机,商品滞销,库存增长,工业生产下降13.5%,钢铁和汽车等部门的生产量下降一半以上——这正是日本和西德发展最迅速的两个行业,1958年第三季度固定资本投资同比下降15.6%,失业率上升到7.5%,是危机前的一倍。与战前危机不同的是,这次危机并未导致物价下跌,相反,危机期间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了4.2%,生产者价格指数上涨了2.2%,导致其出口竞争力进一步削弱。

危机迅速波及加拿大、日本及西欧各国。由于日本对美出口依赖程度高,日本的危机深度和持续时间仅次于美国。日本危机持续13个月,工业生产下降10.4%,批发物价指数下降7.4%。英国紧随其后,危机持续13个月,工业生产下降3.7%。而西德的危机持续时间却只有4个月,工业生产下降仅为1.4%。由此可见,虽然美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龙头,也是世界经济危机的震中和首发地,但是美国经济地位已经明显下降,不足以向外转嫁危机,因此不能最先摆脱危机。相反,西德经济却具备了向外转嫁危机的能力,成为摆脱危机的领头羊。  

艾森豪威尔政府仍然用财政和货币两手对付危机,财政方面主要是增加公路和住房建筑支出,增加军费,从而使1958年1959年国债总额增加142亿美元。在滞胀的前提下,支出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使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加大。提高利率,则通货膨胀可以控制,但危机会加深;反之,则通货膨胀会加剧。所以种种政策下经济恢复了一年,又落入1960年-1961年危机中。这次危机一定程度上是1957-1958年危机的余震,也是美国国际竞争力进一步下降的体现。危机期间钢铁产量下降48.2%,汽车产量下降43.3%,建筑业下降33.6%。失业率最高上升到7.1%,全失业人数达500多万,半失业人数400多万,在业工人的工资也有较大下降。

国际局势与来自共产主义国家的压力

除国内原因外,苏联首先发射人造卫星使美国举国惊恐,认为美国输掉了一场比珍珠港更大和更重要的战役。在很多美国人看来,苏联一直是比法西斯更大的威胁,在苏联面前输了面子远比在日本法西斯损失几千个士兵重要。U2高空侦察机被苏联击落,巴黎最高级会议破产,艾森豪威尔取消访日行程,美苏裁军谈判破裂,美古关系恶化…这一切都加深了美国选民的忧虑,对美国能够继续控制世界事务的信心开始动摇,因此人们需要一个能带领美国走出这一困境的 “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