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匮乏年代,为什么很少有人得糖尿病?

作者:中国社会经济
发表时间:
+-

物质匮乏年代,为什么很少有人得糖尿病?

李 郡

 

最近有位朋友问我:如今糖尿病如此普遍,而且越来越年轻化,为什么上世纪七十年代几乎没人得糖尿病?

这是一个极有统计意义、也极具时代背景的问题。我思考几天后,把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饮食结构天然“护胰岛”——精致碳水极少

 

七十年代的普通家庭,食物以粗粮、杂粮为主。高糖、高油、高脂肪的精致食品极为稀少,大米白面和肉类都要凭票供应。那时的粗粮很多属于战备粮,煮出来的高粱米饭甚至发硬难咽。

 

这种饮食结构使得人体胰岛的工作量极低:

l  血糖波动小,胰岛素分泌压力轻

l  很少发生胰岛长期超负荷工作

l  胰岛β细胞得以保持健康

 

可以说,那是一个胰岛“悠闲上班”的时代,这也是当年糖尿病极少见的重要原因。

 

二、生活方式天然“低糖风险”——高体力、好作息

 

七十年代的劳动方式以手工为主,机器化程度非常低。大量体力劳动、步行或骑自行车上下班,是每天的生活常态。

 

再加上当时没有丰富的娱乐方式,大多数人晚上九点左右就休息,整个社会的作息规律而朴素。

 

这种生活方式带来的生理效应非常明显:

l  高体力活动提升胰岛素敏感性

l  肌肉大量消耗葡萄糖

l  规律作息有利于内分泌系统平衡

l  胰岛夜间休整充分

 

这与今天久坐、熬夜、高热量饮食形成巨大反差。

 

三、相对平均的社会结构——精神压力小,内分泌稳定

 

七十年代物质极度匮乏,但人们之间的贫富差距极小。大家都穷,而且穷得差不多。

虽然这对身体发育是不利的——普遍面黄肌瘦——但却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健康收益:精神压力极低。

 

现代社会贫富差距巨大,竞争压力、焦虑、精神负担沉重,而精神压力首先攻击人体的:

l  内分泌系统

l  自主神经系统

l  心血管系统

 

长期精神紧张,会促使皮质醇水平升高,直接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加重胰岛负担,促进糖尿病发生。

 

这种压力是七十年代几乎不存在的。

 

现代生活的“甜蜜负担”

 

如今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极为丰富,但现代生活方式也给胰脏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1. 食品高度精致化

 

高糖、高油、高脂肪食品随处可见。

 

2. 体力劳动骤减

 

久坐、缺乏运动导致肌肉量减少,胰岛素抵抗增加。

 

3. 精神压力高

 

贫富差距、竞争压力、社会节奏加快,持续激活压力激素系统。

 

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胰岛健康最大的威胁,是现代糖尿病高发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