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神经二十二:心肺关系与迷走神经(肺主宗气)
自主神经二十二:心肺关系与迷走神经(肺主宗气)
器官与器官之间的关系,中医简单归结为五脏之间的关系。“五脏之气,皆相贯通”(《侣山堂类辨》)。心、肺、脾、肝、肾五脏各具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特有的病理变化,但脏与脏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密切联系着的。脏与脏之间的关系主要是指它们彼此之间在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上有着内在联系,联系需要有结构支持。中医认为是通过经络系统从而形成了脏与脏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我们到如今还没有看到经络系统,但可以看到内脏的自主神经系统交感副交感迷走神经系统联系着身体各个器官和系统。副交感心脏神经通过多条心脏神经从迷走神经(脑神经 X)到达心脏。上心脏神经起源于下颈神经节下方,下分支起源于颈根。神经在右侧下降至头臂动脉前方,在左侧下降至主动脉弓上方。交感心脏神经来自脊髓的 T1 至 T4 节段,部分来自 T5 节段。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均终止于心脏丛,该丛具有两个相互连接的部分,进而形成左冠状丛和右冠状丛。
心房髓鞘迷走神经传入神经的有效刺激是壁扩张,由心房体积决定,心房大小可能会影响放电,因为 Hicks 及其同事发现大型犬的心房受体放电比小型犬多,而小型犬的放电比猫多。心房壁中具有机械敏感末端的无髓鞘迷走神经纤维,与髓鞘神经相比,这些纤维似乎更多。然而,放电稀疏,与髓鞘心房受体相比,无髓鞘迷走神经显示出更高的激活阈值。
中医认为心与肺的关系是心主血,肺主气;心主行血,肺主呼吸。心与肺之间是气和血的关系。心主血脉,上朝于肺,肺主宗气,贯通心脉,两者相互配合,保证气血的正常运行,维持机体各脏腑组织的新陈代谢。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血为气之母,血至气亦至。气属阳,血属阴,血的运行虽为心所主,但必须依赖肺气的推动。积于肺部的宗气,必须贯通心脉,得到血的运载,才能敷布全身。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由于宗气具有贯心脉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从而加强了血液循行和呼吸之间的协调平衡。宗气是联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两者之间的中心环节。心与肺,血与气,是相互依存的。气行则血行,血至气亦至。若血无气的推动,则血失统帅而瘀滞不行;气无血的运载,则气无所依附而涣散不收。因此,在病理上,肺的宣肃功能失调,可影响心主行血的功能,而致血液运行失常。反之,心的功能失调,导致血行异常时,也会影响肺的宣发和肃降,从而出现心肺亏虚,气虚血瘀之候等。这里指的宗气连结和功能似乎是交感和副交感迷走神经与心肺之间所起到的作用,肺主宗气是指肺的深呼吸运动可以改善迷走神经张力。肺主宗气可理解为深呼吸导致右心房压力下降,有助于中央静脉血液回流到心脏,影响心脏的血液量的大小以及心脏将血液泵入动脉系统的能力的高低。肺气的呼吸运动影响心脏的血液流量中医称之为贯通心脉。而肺部宗气是离不开迷走神经的。肺动脉压力感受器是附着在迷走神经髓鞘传入神经上的机械敏感受体。肺动脉压力感受器具有紧张活性,受到刺激时会对全身血管张力产生兴奋性影响。自主神经心肺反射区域的神经循环控制很复杂,中医宗气的描述只是窥见一斑。在心脏和毗邻的冠状动脉和肺循环中发现了附着在髓鞘迷走神经传入神经上的不同种群的拉伸敏感机械感受器(宗气是联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两者之间的中心环节)。需要更多地认识源自心脏、冠状动脉和肺动脉机械感受器的异质反射效应,以更好地理解心肺循环功能和动脉血压的综合神经控制。把肺宗气与血液流量和血压的关系联系起来理解,为中医的“气为血帅”添加了经络神经结构和生理调节功能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