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能当讲席教授?
出场人物:王一江,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硕士,哈佛大学经济学硕士、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组织理论、劳动和人力资源经济学。他是清华经济管理学院聘请的28位讲席/特聘教授中的第一位到岗者。
问:美国的著名大学都有讲席教授吗?
都有,这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资源,学校会为有学术成就的人创造条件,激励他们成为学术界最有影响的人。主要是有一笔额外的钱可以供他们使用,用来买设备或出去参加会议等等。国外的讲席教授还可以用这钱来买课时。比如这学期要上三门科,可以出钱少上一门。
问:在国外什么样的人能当讲席教授?有没有终身的讲席教授?
最主要是要有突出的研究成果。要经过评审,得到学术界的承认。对于聘期,在讲席教授基金设立之初就会有明确的规定,有任期是几年的,也有终身制的,只要你不主动辞职,就一直是讲席教授。
问:是不是名校的教授更容易被聘为讲席教授?
名校或没名的学校都会有讲席教授的位子,但怎么当就有门道了,当名校的讲席教授是所有教授们的理想。美国的讲席教授和中国的不太相同,中国一说“讲席”就有从外面请的含义,美国的讲席教授却要求必须是本校的老师。像我所在的明尼苏达大学,最高层的讲席教授是校董会设的20个位子,属于学校承认的最优秀的教师。讲席教授在国外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首席教授”,工作的实质和内容并没有什么区别,基本上是一种荣誉,肯定你在这所学校的成就。
问:美国大学间教授会常常流动吗?
名教授在著名大学间流动性大一些。如果一所大学真的看好谁,就会不惜代价用高工资把他挖过来做全职教授。一般这种流动都在同等档次的学校之间。一所差学校想挖名校的教授,出多少钱都挖不来的。因为好学校和次学校之间的差别很大,次学校一般挖不到好学校的人。国内大学因为整体的科研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影响,要把国外的教授完全拉回来,难度也是很大的。清华的政策就很灵活,这使它找到了真正需要的人。
问:国内一流大学与国际一流大学最大的差距在哪里?
我觉得最大的差距在于科研的气氛。在国外,如果要在一流的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第一要求就是要有新的观点,这种创新有两层涵义:要么提出的问题是首创的,要么是对已有的问题提出自己新的观点。国内讨论和辩论的气氛不足,如果能创造一个好的学术氛围,就能激发这些学者潜在的实力。
问:怎样获得讲席教授的机会?是自己主动申请还是公开招标?
在美国申请讲席教授一般是同事提名加上自己申请,再经过校外的专家考评,有一个专门的评选委员会,竞争挺激烈的。清华聘请我们,没有经过那么多的步骤,应该说是基于相当程度的共识。华人学者在美国获得终身教职的人不多,大家彼此都知道谁在哪,在做什么,谁做的还不错,信息很充分,人选基本上就这些,竞争也不激烈。有了这个条件,同时又愿意来的,就都来了。也有几个实在因为身体条件等来不了,属于那种应该在其中但没有来的。
问:哪一点吸引您接受清华的聘请?
我早就在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服务国内。从1995年起,我就每年都回国内讲课,近年来,我和国内一些学校讨论过,既然每年都要回来,可不可以有一种相对稳定的方式回来?清华最吸引我的是它给的制度非常灵活,对工作有一个总量的要求,具体时间却可以双方协商,灵活安排。在美国,我们平时都很忙,经济学上有一个“机会成本”的概念,清华最大的特点是充分考虑了我们这些人各自的特殊情况,谁什么时间方便就什么时候回来。这样就用灵活的政策把“机会成本”降到最低。我早就盼望着这样一个机会。
问:以前回来讲课和现在被聘为讲席/特聘教授,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关系稳定了,就会考虑长期的问题。比如针对学生设定课的内容,每年都会有所改进,对学科建设、青年教师的培养等也会有更长远的想法。还有就是在国内工作的环境也稳定了,每年回来你的办公室、居所、计算机、助理、经费都有保障,回国的时间也就会运用得更充分一些。
问:在美国,教授的时间是怎么安排的?学校忌讳自己的教授到校外任课吗?
美国大学时间比较灵活,假期也很长,夏天有三个月,冬天有一个月,我一年上两门半课,学期中间平均每周还有一天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学校并不忌讳你到校外上课,只是规定不能同时有两份全职的工作,假期加上每周的一天(累计可有7周),可以从事零星的兼职。
问:您到岗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我已经开始在给本科生上课,开了组织设计和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给大三的学生,还参加了学生的座谈会和清华内部的学术讲座,以后还会带研究生和博士生。
问:您在美国讲的课和在清华讲的一样吗?
内容基本上是一样的,只是在这边,我好像带上了更多的感情色彩,特别想把他们教好,我会比在美国多讲细节的、关键的东西,奥妙之处讲得更细些。
问:那您的课和国内的教授相比又有什么不同?
教学过程可能会不太一样,我会把推导的过程减少,而主要教他们怎样提出问题。我会把平时做研究的思维方式和习惯带到课堂中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这样,学生将来读博深造,上手会很快。
问:对讲席教授有没有考核?会不会有压力?
在美国基本没有这样的考评制度,因为能成为讲席教授,自身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准。如果是终身讲席教授,他身上的不确定性非常小,没有必要再去考核。如果是有聘期的,一个聘期结束后,要不要续聘就可以看作是一种考核了。教授可以说相当于“小业主”,自己掌握自己的工作、时间,基本上靠自我管理,只要能胜任教学和研究。
问:为什么大学需要讲席教授?
来清华前也听人讲,国内的经济学很落后,所以才请海外的学者来当讲席教授。来了之后,通过接触,我觉得,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国内的经济学家具备了相当的潜力,加入我们这些人,是为了搞活一下、改变一下学术氛围,使之发展起来更有希望。不是说来的28人可以提高学术水平,而是创造一个好的氛围,使这些潜力能得到更好的开发。
问:想美国的家时怎么办?
就打打电话,学校给了我一个一居室,我想争取居住条件更好一些时,能每年让妻子、孩子一起回来,共同感受久违的中国文化。久居海外的华人从感情上讲都会有这样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