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解《论语》四里仁1里处说【二】
新解《论语》四里仁1里处说【二】2018-12-31_21点场
视频讲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hkMcrHduOk&list=PLIIlVXhpt_DxGO7gZ5tiDmP3g6yntHig0&index=32&t=54s
相关文案: 主话题:(一)、里处说【二】 解析:《论语》第四篇:里仁之—— (一)、里处说【二】——子曰:“里(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故乡,街坊,井市)仁(仁爱;指上对下之关爱)为(是,变成,成为)美(令人满意)。择(挑选)不处(居住;处置,办理;跟别人一起生活,交往)仁,焉(怎么)得(适合;得到,完成)知(使知道;把握)?” 即先生讲:井市当中街坊邻里,长上对幼下施以宽容关爱,那会是一种最令人满意之乡情民风。身居高位者,如果不选择与百姓相处,不到基层民间去体验和调研,不去接触井市街坊之人间烟火及冷暖,不去感受芸芸众生之世态炎凉及悲欢离合,不去了解民众之疾苦及生活诉求,那么又怎么能切合实际地施行仁爱而惠及民生呢?所谓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不脱离大众,体察民情,自古即有官员微服私访一说。 公权公义之秉承,关键在于上下通达,关键在于位上者能否于乡里绅士、于井市开明;民风其风自天上来,使冻地祛寒,使绿荫纳凉,使风调雨顺,使稻米归仓;富贵者能居于荒贫偏野,史上有之;其教化一方,效法公义,泽露桑梓、使乡里之风纯正,使大山深处若世外桃源。 高雅者能往来井市巷弄,史上有之;其师道江湖、纲常君子、礼信风俗,使城街之象简素,使坊间暗隅如幽寺古刹。 小仁效于朝,中仁效于市,大仁效于野! 朝堂之上,礼仪高悬,栋梁齐聚,知礼效法;知其仁,犹灯烛明堂,照亮小众,况其皆于人上之位,众心昭然,其仁小公怀私而不接民怨,谓之狭小也。 井市当中,鱼龙混杂,介乎是非偏正,间或善恶忠奸;知其仁,犹皓月当空,润泽集群,且人人互鉴相参,众口之與,公道尚存,虽各揣小私,然能通情达理、开化奉信,因其或然两可、中位体恤,谓之宽中也。 偏野其外,人权本位,无近利不可言其仁,缺实效不可行其善,非解困不可规其礼,未安贫不可谙其道;知其仁,犹艳阳高照,光天化日于四方,天道神理自然之法,皆系于阳光雨露,众受之,则信之,未受则不信;纵朗日高挂,然乌云蔽之,则众不奉之;故云随风行,其风乃第一要义;而水蒸风起,其水乃起始当头;又土沃水积,其土乃现实之依据,历史之渊源,未来之根基。 管仲曾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仁,若欲达于里,必先使里安定,使里富足,而非纸面文章、口头说教,因为饥饿之人不谈品味,流离之人不讲情怀,危困之人不求境界,奴役之人不信公权。 里之仁,仁光之末梢,万福之极顶;乃最后、最底、最低之地皮。 最后一步,最后一步未到,则仁不成仁;最后一步未到,则前功尽弃;最后一步未到,则头重脚轻、仁爱虚空;最后一步未到,则万民不举公权;最后一步未到,则水土不兴礼仪之风;最后一步未到,则位上者羞也! ——(完)